吴镇《墨竹谱》(其一)赏析 闲来无...
吴镇《墨竹谱》(其一)赏析
闲来无事,翻阅《历代御藏名画》(宣纸线装,印刷精美 图二图三)一书,其中一幅元代吴镇的《墨竹谱》(其一)引起了我的兴趣,便在书中和网上搜罗了一些资料,对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墨竹谱》册页是吴镇赠予其子佛奴的画作。册页共有二十二帧,有墨竹二十幅,此书介绍的是其中第二幅(图一)。画中修竹一杆,竹竿略淡挺直,竹叶浓墨仰势,虽寥寥数笔,却逸趣横生。画中钦印十余,有“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等作者印章和史上有名的“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等收藏印。题文两段,楷体入书,与竹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画中两段题文的内容正是我最感兴趣的。
第一段为“曹操字孟德,感太尉桥玄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自为其(题文缺一字)文曰,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大意为:太尉桥玄于曹操有知遇之恩,互为知己,曾对曹操说:我死后,你如果经过我的墓地,不用一只鸡和一斗酒来和我喝酒祭奠,车过三步,肚子疼不要怨我。虽然是戏笑之言,但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不可能这样说的。
第二段为”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袖握管(题文缺三字)。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大意是:宋元君打算为自己画一幅画像,所有的画师都来了,受命作揖然后站在一旁,开始润笔调墨,而在外面等着觐见的画师还有一半。而有一个画师很晚才到,他显得很平静,也不急着进殿去,等他进来了,受命作揖后却不是站在一旁,而是转身回自己的住所去了。宋元君就派人去看他在做什么,结果看到他脱去衣服盘腿坐着,赤裸手臂握笔画画。宋元君听说后道:“好,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乍看两段题文与画似无直接关系,但细究却大有玄妙。
在画的左上角题有“拟与可笔意”,这就涉及到历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画家宋朝的文同(字与可),吴镇画竹正是师宗文与可。说到文与可,就又要提到他的表弟,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因为苏轼曾经为文与可的画写过一篇成语“胸有成竹”出处的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吴镇册页的前两帧书法写的就是苏轼的这篇散文。散文的末段“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苏轼用曹操与桥玄的关系来形容自己和表兄文与可的至亲笃好之情。至此吴镇的第一段题文与画竹联系起来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因为苏轼在文章中提出了画竹首先要成竹在胸的理论。
第二段题文的典故是“解衣画史”,语出《庄子》。“解衣画史”在中国画史上是画家的口头禅,道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规律:真正的画家,必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束缚,打破清规戒律,始有不朽之作。古籍《沧螺集》载:“(吴镇)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号梅花道人。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惟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
“解衣画史”与“胸有成竹”在论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境界非艺术大家所不能为也,这也是作者穷其一生而追求的。
据载吴镇秉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也很少从俗卖画,他从不改变画风去迎合世人。生活困难时,他便以卖卜维持生计。处世哲学从他的一首《调寄·沁园春》可见一斑:“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直到邙山一土丘。”而文与可虽然在朝为官,但是他也从不媚俗。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这也是吴镇师宗他画竹的原因之一,所谓志同道合者也。反观当今社会上的平凹画(图四)、浅浅诗(图五)、吼书射书(图六),这些为了利益甘愿媚俗下跪的不肖子孙,让我们的古人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最后,要感谢要感谢头条强大的搜索功能,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祈祷][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