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修心的力量,百病不侵,扭转命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曾说过: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我们观察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非常坎坷,遭遇与磨难是一般人都没有经受过的。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心灵是有无限可能性的,从“修心”的角度来讲,可以做到改变身体健康,甚至改变命运的。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纵观王阳明一生 ,极富传奇色彩 ,几经磨难而屡建奇功 ,虽建奇功又屡遭打击 ,王阳明在百死千难的困境中 ,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经历生死考验时 ,创立了良知自律学说 ,以“龙场悟道”为标志。他发现朱熹的“格物穷理”是舍本逐末的外求方法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要提出一个简单易行、直指本心的方便法门 ,即“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按王阳明的解释 ,“格物”就是“正心”的意思 ,就是格心中物 ,正心中物 ,也就是格心中贼 。所以他说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 ,格其意之物也 ,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 ,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 ,诚 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 ,致其物之知也”。 这就是说 ,“格物”是在心上用功 ,不假外求 ,在“格物”的基础上“致知” ,就是对“良知”的体认 ,也就是恢复到本然状态。在王阳明看来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即是理 ,穷理不需求诸外物 ,只需求诸本心良知。
可见 ,王阳明顿悟到格物只在自己心上用功 ,意识到“吾性自足”就是找到自己 ,回到自己 ,就是自律精神的挺出。总之 ,王阳明通过生存绝境的切身体验 ,豁然贯通 ,彻悟格物致知之旨 ,就是“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修心的力量:身体百病不侵
王阳明认为人在生病时,也是做功夫的时候。王阳明的徒弟陈九川在虔州生病了。王阳明对他说:“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甚难。”王阳明说:“经常有一个愉快、乐观的心情,就是功夫。”
我们现实生活中,“修心”对治病和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病例,比如两个人得了相同的疾病,一个人可以治好,另外一个人却不能治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个人性格开朗,另外一个人忧郁寡欢。性格开朗的人,在看待疾病的时候,心是乐观的,这样就比性格抑郁、寡欢的人病要好得快。
乐观能延寿,心态对于健康和寿命有很大影响。比如生气,古人懂得“怒伤肝”,愤怒和忧虑对肝脏不利。心情开朗,情志畅达,无论对养生还是对保肝都有重要意义。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才能防病抗衰,益寿延年。所以,无论面对生病还是挫折,始终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修心”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曾经在龙场谪居,当时写了一篇《瘗旅文》,传颂千年,记载的是这样的事情: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京师来的一位小官,在上任的路上路过龙场,阴雨天黑,身边还有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投宿在当地的民家。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就有人从那条路上过来,说看到小官已死在路上,当天下午他的儿子也死了,第二天他的仆人也被发现死在山坡下。
听闻此讯,王阳明非常悲伤,让两名童子把尸体都埋了,并感慨道:
我很早就已经预测他们会遭遇死亡的命运,原因是前几天我隔着篱笆看这位小官是一脸愁容、忧心忡忡。如果你实在贪恋这官职,为何不高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大家都之道,上任的路途遥远,风餐露宿,攀岩走避,荒野中行走很容易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经常有瘴厉之气入侵身体,如果内心还有忧愁哀怨,内外夹攻,怎能不生病,甚至死亡的?
而我在我离开家乡已有两年了,来到这里,同样也经历了瘴气入侵身体,但身体却安然无事,主要原因是我能有一颗豁达和开朗的心情,没有一时一刻像你这有悲凉、忧郁、哀愁的心情。
王阳明在环境十分恶劣、遭遇逆境的时候,还是有一颗愉悦、快乐的心情,比如:被贬到龙场,这个地方环境十分恶劣,连随从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他时刻保持着好心情。
我们看一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经历与王阳明非常相似。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就是在被元军俘虏后,在狱中写成的,狱中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他却不屈不饶。
《正气歌》的内容如下:
我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白天的时候里面也黑暗地像夜晚一样。与牛马同住,吃的食物是喂牲畜一般的粗劣不堪的食物。每逢下雨,牢房就四处漏水。
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饥寒交迫,我竟然没有生任何病。其中的原因,就是我身怀浩然之气,这样的话各种病邪根本无法侵袭我的身体。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心境的好坏可以关乎一个人的生死。所以学会引导和改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拥有健康富足的人生。
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人人都面临这各种竞争压力,因此心理也随之承受各种压力之苦,所以现代人的病痛并不仅仅是身体之苦,更多的是心灵之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从心理上去调节自己的,让自己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情,真正做到这点的人是可以百病不侵的。
修心的力量:扭转命运
在书法练习方面,王阳明曾经说过:“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在任何事情上,古人都是在心上学习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精明通透,书法也就有成就了。王阳明将这个道理总结为: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里向大家透漏的秘密是: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就是你的人生。因为一个人脑子里想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东西过来。
王阳明的一生总是坎坎坷坷,磨难不断。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在面对危难时刻,总会有贵人相助,人生的转机也就这样一次次地出现了。可见,心中充满愉悦、豁达的王阳明就是运用这一法则,人生的机遇一次次地在他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
王阳明能在逆境中,很快地调整不利的情绪,想方设法保持一种快乐、淡定、愉悦的状态。那么,在他的心里呈现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图像”,对人生的美好有追求,对事业的成功有热切的期待。把心专注于美好、光明的境界中,美好的事物必然向你靠近。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相反,如果我们关注都是那些负能量的东西,储存在心中的必然是负面的要素,慢慢地这些负面的信息会形成我们的潜意识。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就会不经意间停留在那些消极的东西上。
比如有人钱了别人的钱,他经常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从而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压力是内心想出来的,请给心灵减压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圣人怎能研究得那么多呢?圣人的心就像明镜,心中明明朗朗,就能随着自己的感受而灵活自如地应对事物,无物不照。没有已过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也没有还没到来的事物预先具备在心中的情况。”
圣人正因为他们的心象明镜一样,随感而应,过而不留,所以才能对各种繁多的事务应变无穷。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似乎已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繁重生活和工作,我们更需要以这种“心如明镜”的心态来应对,才会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暂时放慢忙碌前进的脚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让心灵得到升华,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空前强大的生活压力。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我们想快,但如果总是保持一种急躁的心理,我们就失去了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觉不到快乐,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而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只能带来低下的工作效率,令我们迎来更多的失败和不幸。试想一下,当我们饱受失眠的困扰,当我们精神涣散、心情浮躁时,我们能有多少把握做好当前的事情呢?所以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我们在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成功的时候,却正在和快乐和成功擦肩而过。
精神上的压力,对于身心健康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压力长久地盘踞在心头,轻者使人情绪浮躁,遇事控制不住自己;重者则会使人患上抑郁症,进而危及生命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永无何止地给自己加压了,因为人的心灵虽然有很大的承受能力,但其所能承受的压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人的精神就容易崩溃,引发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后果。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是把心灵的档次提升一个层次,以一种下意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因为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睿智,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情况下,它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洞察力和睿智呢?这就要求我们每天抽一点时间出来反躬自省,与自己的内心多沟通、交流,那样我们就会多一分宁静和洒脱的心态,洞察力、智慧和能力也就会随之而浮现出来……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我们的心灵也不例外。面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物,我们可用的时间又不会因此而增多,假如我们还要以不断加快步伐来应对它,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放下过于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以一种自然而从容的心态来应对全新的挑战。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