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常锻炼养生健身走路-
【6】走路就能降低死亡风险,新研究找到了「最佳步数」-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3311765654503991/?log_from=d3f9e5c3b5352_1694006660055
【5】最新研究:每天至少走4000步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66.shtm
一项8日发表于《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研究显示,每天至少步行4000步可显著降低早逝风险,走得步数越多,影响越大。
该研究分析了在澳大利亚、日本、挪威、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进行的17项研究中近22.7万人的数据。研究人员马切伊·巴纳赫(Maciej Banach)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对此最大规模的分析研究。
研究称,所有研究都是观察性的,因此只能显示每日步数与健康之间的关联,而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巴纳赫说,步行的步数越多,对健康的影响就越大。每天每增加1000步,死于任何原因的风险就会降低15%,每增加500步,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降低7%。
研究显示,虽然每天走约4000步与显著降低早逝风险相关,但步行超过7000步时益处最大。60岁以下人群每天步行7000至13000步,死亡风险降低49%。
巴纳赫说,尽早开始任何健康干预措施,无论是坚持定期运动、健康饮食还是其他积极生活方式,都将对胆固醇、高血压等疾病诱因产生最大影响。“如果你坚持运动,那总是可以期待明显的健康益处,并且寿命更长。”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缺乏锻炼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每年约320万人因此去世。
【4】医生建议:双腿决定心脏“寿命”,养腿,从60岁开始都不晚!-https://m.toutiao.com/is/ULY8Pjd/
【3】养生健身走路散步科学运动
4) 步行与死亡率
今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2011~2015年对1.8万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进行调查,让她们连续7天佩戴记录设备,记录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数和步速。然后在2018~2019年间跟踪调查这些人的状况,发现有504人已经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数与死亡率的关系。
分析的结果是:步行的确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约15%;在每天步行达到4400步时,死亡率出现了显著下降,与每天2700步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40%;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达到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也不上升。所以结论是:老年人每天步行7500步对于长寿是最有利的。 此外,这项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发现行走速度的快慢与死亡率高低无关,行走速度过快反而容易引发摔倒、骨折等意外。此消息有一定可靠性,特转发,供参考!
3)骨科专家:运动不等于健康!科学运动,请收好这份指南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6PCEJ7805128120.html
2)穷养身体才长寿!这些保健药,一分钱都不用花~
https://mp.weixin.qq.com/s/oAspdeUlQ1Aqvn9YqIwFvg
1)喜欢散步的注意!央视提醒:换种走法,生病风险降一半!
https://mp.weixin.qq.com/s/pd_Z5jXuQn6MRrPyjfHf9g
【2】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曾经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过,每个人每天需要做30min有氧运动,据我国居民情况,每天走6千步,且保持少吃多运动的话,就能够很好地控制大家体内的血管。
要是每天运动时都会流汗的话,体内血管就会变得有弹性。其实出汗不仅仅是降低人体温度,最重要的是能帮大家排出体内的垃圾,如:乳酸、尿酸等,这些垃圾都不能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内,而是要通过汗腺排出体外的。当一个人在排汗时,体温在一升一降,就会让体内的血管变得更有弹性。
BBS:适量运动,千万别过,过量是透支,会损害身体,物极必反。快步6千,慢走1万步即可。
1E)注意!每天走路 千万别超这个数(快走6000步) 否则……
如是慢步行走,包括每天零散的步行,1万步的运动量可以接受,但如选择快步走,每天6000步足矣。对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来说,尤其要注意适度,不必每天苛求1万步,过量的话反而会毁全身!
【2】老年人日常锻炼运动养生健身走路
走路对身体们影响,小程序.票圈内容精选:-大知识:这帖子是在某部队医院工作的老院长给自己在国外好朋友的微信。
MJ:你好!我已不太主张测定骨密度了,因为老年人测与不测,肯定都存在骨质疏松。并且隨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会越来越严重,骨折的危险性会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折的危害呢?就是我总结出来唯一秘诀,即:小心,小心,再小心!具体措施包括:
1.绝不要站在椅子或凳子上去取东西,再矮的凳子也不行。
2.下雪天一定不要独自出门。
3.洗澡或如厕时要特别小心,以严防滑到。
4.睡觉前一定要把屋里的杂物收拾干净。
5.半夜里起床时,一定要先开灯,再起身。
6.外出坐公交车,一定要耐心等候,不要去挤。
7.老年人一定要坐着穿裤子。
8.万一跌倒,一定要用手去撑地,宁可让前臂手腕部位骨折,也不要让髋关节部位的股骨颈发生骨折,要丢车保帅。
关于增加骨质,我主张食补,多吃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尤其是小虾皮,含钙量高,比药补强太多。
另外,就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要在有阳光的时候活动,因为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内的胆固醇会转变成维生素D,对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和成骨细胞活动有利,有延缓骨质疏松的作用。
总之,一定要吸取袁隆平院士的教训,严防骨折的再次发生。
二、老年养生防摔跤
(1)袁隆平没有什么基础疾病,摔一跤也没有断骨,为什么不到三个月就去世呢?在考察了三百多位百岁老人后,发现惊人的数据,凡是摔过一跤的百岁老人,几乎都在三个月内死去。
(2)摔跤不一定会骨折,但摔倒时的振动冲击力,会使老人全身机能处于散架断路状态,导致经络不通,不能达到自我平衡调节,脏腑功能快速衰竭,所以加快死亡。
(3)蒋介石的死也源于一次撞车,虽然表皮没有受损,但心脏辦膜受到强力冲击而脱垂移位,造成心脏供血不足,最后引发心力衰竭,终年88岁。他临终前曾说:这次车祸让他折寿十年。
(4)特别注意卫生间防滑,注意不要摔倒,摔倒一次,折寿十年。因为摔倒后筋骨筋脉全被破坏了,做手术也于事无补。
因此,小心小心再小心,这是对老年人的友好忠告。
此忠告献给群里老年朋友们!
**胡大一简单概括自己的秘诀:吃饭八分饱,日行1万步。
**科学运动,要记住“1357”这四个数字:
“1”,指的就是每天至少运动 1 次;
“3”意思是每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
“5”呢就是每周要保证 5 天运动;
“7”指的就是运动时的心率不要超过(170-年龄)次/分,活在这个数值上下浮动,不能相差太大。
每天坚持适当运动,更能帮助强健体魄,但是胡大一教授表示日行万步仅仅是一个概念数字,并不是严格的要求1万步整,日常执行过程中,胡大一教授每天能保持在13,000~15,000步。
2/70岁的老年人,还能走路健身吗?走多少步合适?已有研究公布答案
1)老年人必须重视的问题
1、️当我们变老时,我们的脚腿必须始终保持坚挺。
2、️当我们变老时,我们不应该担心我们的头发变灰或皮肤下垂或皮肤皱纹。
3、️在“长寿”的迹象中,如《美国预防杂志》所概述的那样,强壮的腿部肌肉被列为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肌肉。
4、如果两周不动腿,则腿部力量会降低10年。
5、️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无论老少,在“不活动”的两周内,腿部肌肉的力量都会减弱三分之一,相当于老化20至30年。
6、随着我们腿部肌肉的衰弱,即使我们进行康复和锻炼,它也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7、️因此,定期进行的运动(如步行)非常重要。
8、整个身体的重量(负荷),仍然保持在腿上。
9、脚是一种“支柱”,承重于人体。有趣的是,一个人的体重中有50%位于骨头中,而骨头的50%则位于两条腿中。
10、人体最大和最强的关节和骨头,也在腿上。
11、️ 强壮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灵活的关节形成的“铁三角”,承载着人体上最重要的负荷。
12、70%的人类活动和生命中的能量燃烧,是由两只脚完成的。
13、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年轻时,他的大腿有足够的力量抬起一辆小型车!
14、️“腿和脚”,是身体运动的中心。
15、两条腿拥有人体50%的神经,50%的血管和50%的血液流过它们。
16、这是连接身体的大型循环网络。
17、当脚和腿部健康时,常规的血液流动就会顺畅地进行,因此腿部肌肉发达的人肯定会拥有“坚强的心脏” 。
18、人体️“老化“,首先从脚部开始,再向上发展。
20、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和腿部之间的指令传输的准确性和速度会下降,这与年轻人,是完全不同的。
21、随着时间的流逝,骨胳的钙质早晚会流失,致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骨折。
22、️老年人的骨胳骨折后,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例如脑血栓形成。
23、您知道吗,15%老年人一旦大腿骨折后,会在一年内死亡!
24、锻炼腿部,即使在60岁以后或更大年龄,也永远不会太晚。
25、尽管我们的脚、腿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衰老,但是锻炼脚、腿是终生的任务。
26、只有加强腿部锻炼,才能防止进一步的衰老。
27、请每天至少步行30-40分钟以上,以确保您的腿部得到足够的锻炼,并确保腿部肌肉保持健康。 (转发)
5)60岁之后,若每天走路不超过这个数,或会对身体有好处
4)华中科技大学最新研究:中等强度运动最适合老人
3)坚持走路能保护血管?医生:没错,牢记“357”原则,有益健康!
2)新观念,? 看看!转发一位在美国工作的老朋友的短信,供大家参考。
难怪在外国看病,医生建议多喝水 。 如果医院让你吊针,你还没有超过六十岁,请跟医生 说 N0。
原来身体是这样防御的:
从打喷涕到癌症的9个步骤……存在,却被你忽略了!!! 看过了就知道为什么不建议轻易去吃药、打针、输液了!
1,打喷嚏:当病原菌.灰尘.花粉等进入鼻腔后,身体的防御系统启动通过打喷嚏的形式把它们打出来 。
2,咳嗽:如果病原菌没有被打出去就会进入上呼吸道.支气管.身体启动第二道防线咳嗽将病原菌咳出。而我们以为咳嗽是病.马上吃止咳化痰的药大量的抗生素(消炎药),将本来要排出体外的病原菌又压回身体里面去,于是身体的防御系统进入了第三步。
3,乏力没有食欲,身体告诉我们要好好休息,集中体力对抗进入身体里的病原菌,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吃饭,吃饭需要消耗能量来消化食物,身体不想吃饭我们就不吃,增加喝水量同时多喝蔬果汁。如果这一步没做好身体将进入第四步。
4,发烧,一方面表明病原菌进入了血液,身体的就启动免疫力表现为发烧,将病原菌烧死,当温度升高到38.5度时免疫力会增加一倍,温度升到40度大部份病毒将被烧死,我们只要喝足够的水,人体永远不会烧出问题,而我们打退烧针,吃退烧药却帮了病毒的忙。于是身体将进入了第5个阶段。
5,过敏,防御系统要将血液里的毒素排出体外,因此皮肤会过敏,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用抗过敏药.涂药膏.将本来要通过皮肤排出来的毒素,再度压进身体里。
6,发炎,身体为了保全大局,将血液中的病毒和细菌集中在一个地方,因此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反应,我们又消炎吃大量的抗生素,又帮了病毒的忙,身体没有办法只能进入第7个阶段。
7,溃疡,人体是非常智慧的为了保护身体,因此在发炎的地方烂掉也不会让病原菌到处跑。这时原材料不足的话,身体将溃疡部位纤维化进入第八步。
8,纤维化.硬化.疤痕化.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将溃疡处包裹起来,疤痕硬化后病原菌也不能活动了,功能也不好了,人们为了舒服又是大量的抗生素,50%的死亡跟硬化有关,进入第9步。
9,癌变,肿瘤化,细胞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只有突变,癌细胞是在严重缺水,缺氧,缺营养的情况下形成,从一个癌细胞发展到绿豆大小需要10-15年时间,而从绿豆大小发展成鸡蛋大小只需要一年,癌症的潜伏期最少都有10-15年时间。
在从打喷嚏到癌症的这九步中,每走一步,我们只要听听身体的声音,多喝水,注意休息,给足细胞所需的原材料,身体会自己去修复,我们才可以优雅的老去,而不会被病痛折磨至死。
为了健康,请把这条微信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
1)【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来源:网络
走路锻练,也有门路;科学健体,健康生活!
你喜欢走路锻炼吗?那不妨来看看这个最新研究!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此前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研究1.8万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后,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数与死亡率的关系。
结论有两点:
1、步行的确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约15%。
2、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达到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走路好处多
多项研究均明确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长寿方面功效突出。“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一个正在走路的姿势,无形中也告诉我们,走路真的有很多好处。
走路注意事项大全
我们都知道走路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同时也要了解,走路锻炼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最佳
下午走路最佳。
早晨六点到十二点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阶段,晚上光线差,容易跌倒。
2、禁止
禁止在大马路旁边走路。
英国《柳叶刀》曾发布调查结果:因空气污染,沿繁华的马路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微弱,动脉硬化状况甚至恶化。
禁止每日步数过多。
走路时不可过度、频率不可太高,每天追求一两万步会损害关节。
3、最好
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树。
每天最好在40分钟左右走7500步。
不同走法作用不同
1、调理防便秘——扭着走
在健步走的过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转动,让身体在行走中有节奏地扭动起来,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高发。
2、晚上失眠——慢慢走
3、护颈椎——“10点10分”走
双臂向上斜举,就像表针指到“10点10分”的位置上,抬头挺胸,进行行走锻炼,每天坚持。有助于锻炼肩部、颈部肌肉,缓解和预防颈椎疾患。
4、减腰围肚子——敲着走
走路时捎带手加些动作(比如敲带脉),能很好地帮助减腰围。
5、养肾护肾——踮脚走
每天踮起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可以按摩足三阴,温补肾阳。
6、高血压患者——脚掌着地走
要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头晕。
7、冠心病患者——餐后1小时慢步走
要在餐后1小时慢步走,以免诱发心绞痛,长期坚持有助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