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做茶等于失业,茶老板群体等于失业人口。

之一
现在的茶产业到底有多大?
估计谁也算不清楚,你要看统计报表,基本上每年增长的部分就等于一个市场的消耗总量。
每年增加一个市场,想想也可怕,大家不能不增长吗?不能,不增长了,政绩就不在了。围绕政绩的一堆人,一堆协会,一堆文人,(包括我)都没有业绩了。。。
数据是烦人的,估计很少有人看,但是数一数你所在城市的茶叶批发市场,你可以知道,茶城真多,茶叶真多,这么多茶城这么多商家,又怎么能吃的饱呢?
昆明是早就被架空的一座城市,最早是被勐海架空,后来是被茶山架空,很多茶友来云南,都是在昆明直接转机飞版纳了。
有一次听说,这么一个典型的被边缘化的城市,居然有大大小小30余家茶叶专业市场。这个数据是足以震惊人的,至少震惊了我。
现在的市场两条线,一个是芳村模式,低价量大,靠藏家等时间去增值,这个模式以前是成功的,现在却成为了巨大的未知数,因为初初发展的时候,就没有茶叶的参照物,而现在有了古树茶的对比。
你习惯了高品位,就很难降下来,吃菜吃茶都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是山头模式,越个性,越小众,价位越高,抢购越激烈。这个模式在山头就完成了,等不到山下。
这两种模式之下,基本上所有的批发城都被架空了,不仅仅是昆明。当然,你还可以做大益,这是炒茶模式,需要大资金,或者是需要芳村这样的氛围,这是受限于物理条件的,大部分茶商显然不可能。
之二
一个茶友来问茶叶市场会怎么样,我说茶叶会很好,尤其普洱茶会很好,但是,大部分的茶老板会很不好。
普洱茶会很好,是因为市场已经很稳定了,市场销了这么多,藏了这么多,无论好坏,大家都会鼓吹普洱茶。再一个,市场的增值效应是大家看到的,以前做茶是穷人才做的生意,现在都是有钱人来做的生意,这从旁边证明了一点,这个行当是有底气的。
做茶的老板不会好,那是因为茶叶市场太多,茶店太多,茶叶太多,渠道太多。按照之前的逻辑走,只能是先进者永远先进,后进者永远后进。
你要仔细琢磨市场,无不是这个道理。
之三
2005年开始,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说“小众才是市场”,那时候反对的人很多,估计现在反对的也一样多,大家都还是迷信规模,迷信产业化,其实,一个破茶叶,哪里容纳得小多大的企业呢?
做一点小而美的茶叶,是自己把握的茶叶,不是多好?
当然,现实是这样的,市场越细分,圈子越小,圈子越小,市场越透明,茶叶的利润越是微弱,这是现实,你改变不了的,没有办法的。
你的圈子小,这其实是你自身能力的真实反应,人人都去做高端,人人都去做收藏,这才是问题的问题,你见过哪个穷人卖金表给富人的?
这个比喻不恰当,但是,现在真的是好多人是如此,明明不是自己的圈子,非要想方设法钻进去,钻进去了,又能怎么样呢?
茶叶越是难卖,大家越是钻头觅缝,这是个死结的循环,只是越循环越小,越循环越接近没有,资金人才、利润都消耗了,都挥发了。
之四
现在的渠道商等于接盘侠。
渠道是什么?是厂家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一干驿站,是暂住性的,渠道商收取的是寄住的那一点费用,大头的利益永远属于品牌商。
这个闭环是没有问题的,所谓的中间商不赚茶价的说法,不是蠢就是蠢,每一个环节没有利润,怎么支撑?
但是,现在批发市场,专卖店,网店,朋友圈,线上线下,无处不是渠道。
正因为如此,现有的渠道就成了问题。渠道的力量被稀释了,以前的渠道是围绕厂家为中心,现在是围绕用户为中心,这两个中心一颠倒,以前的设计就有了问题。
品牌商应该要解决的用户的问题,但是,用户在哪里?
用户看上去无所不在,市场广阔,其实这就等于是没有。你可以喝面前的一碗水,你却不能喝大海,这个道理想透没有?
换一个思维想,老板都卖不掉,小工又怎么卖得掉?
有一个反例,很有意思。茅台酒一直在限价,1499,又是电商,又是压制经销商的,好像使劲了力气也毫无办法,其实,办法有,一个直播就可以全部解决,但是,人家就不,这就非常值得耐人寻味了。。。
茶叶市场你看看,隔壁邻居都是同类项,都可以合并。能独立自主的,山头上收点料,取个自己的名字,以为就是“品牌”,其实是自己哄自己玩。
茶行业时间呆得长,犹如神经病,个个不正常,真不干这一行了,干任何一行都干不了,下岗是失业,上岗了也等于失业,没客户的商铺,比失业更惨。
之五
关于市场,我一直在谈,也一直没谈。今天谈,是这一段,茶厂的来谈,投资的来谈,但是,谈来谈去,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是不太理解的。至少,一些基本的规律还是要掌握的。
以前说大品牌,大产能是没有问题的,是社会需要,产业需要。但是,现在是这样的——大品牌制造了大产能,大产能制造了高风险。
大家都以为普洱茶的市场很大,其实真不大,只不过,普洱茶总是站在高处,所有人都看得见,市场一鼓吹,大家以为就很大。
大茶企制造的金融的风险,大家意识不到而已。
结语
这一段,在忙它事,茶叶的事情还顾不上,匆匆行文至此,希望对于大家有点启发,所以,抛了一块砖头出来,仅此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