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历代县名城址考之四——角陵、盘陂

永兴镇盘堰村

角陵、盘陂考证附记

1、角陵

在京山历史上,自唐宋以来一千多年,对角陵县名的来由和它的城址,县志上虽有“以界有角陵山”而名,但不知山在何处,更不知城址在哪里。县志上除有角陵县的起止年代和因山得名外,别无记载。经考察和查阅史书资料,已基本查清了这一悬案。

《读史方舆纪要》卷77第3275页上记载:“皂角镇:县东南七十里,接景陵县界。《寰宇记》: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409页载:“皂角市:在湖北天门县东北六十里,接京山县界。《寰宇记》: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这里的皂角镇和皂角市,即今天门县皂市镇。这一资料的发现,解决了角陵县名的由来和城址所在。经实地考察,皂市镇周围确多丘陵。西魏将新阳改为角陵后,将县治设在这里。今皂市镇内仍有“京山街”之遗名。原新阳县治(今京山县城),改为温州和梁宁郡治,辖角陵、盘陂二县。

角陵,自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新阳为角陵,至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角陵为京山止,历时53 年。

角陵的疆域继承了新阳县东南部领域,即以皂角镇(今天门皂市镇)为中心,东至应城,南至竟陵(今天门),西至盘陂,北至富水。

角陵,是京山的古县名之一。但过去对于角陵的“角”字读音不一,有人把“角陵”读为“角(lù禄)陵”,甚至把“角”字也改为“甪”。这都是错误的。根据《读史方舆纪要》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角陵”县名的由来,是因为当时角陵县的治所皂角市(今天门县皂市镇)“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很显然,这里“角陵”二字是“皂角树和丘陵”之意,而“角”字的读音也就很清楚了。它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给角陵县命名时,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因此,各种有关的史书都准确地记载为“角陵”。

为什么有人要把“角陵”读为“角(lù禄)陵”,把“角”字改为“甪”呢?把“角”字读为“禄”音,当然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角”字,除有“觉”(jiǎo)音外,古时还有“禄”(lù)音之读。《魏志·鲜俾传》云:“'角’古音'禄’,林正韵讹作'甪’,非也。”李济翁《资暇录》云:“汉四皓,其一号角里先生,'角’音'禄’,多以'觉’音呼之,误也。……而角里之音'禄’,辄改作'甪’,则益谬矣。……其实字无二形。”对此,《中华大字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都有类似的注解。

“角”虽有“禄”音之读,但不能因此写成“甪”字之形。以往有些人可能仅仅出于祟尚“古雅”,把“角陵”读为“角(禄)陵”,把“角”字写为“甪”,是不恰当的。

2、盘陂

盘陂,始建于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宇文泰秉政置洲、郡、县时,改新阳为角陵,又分角陵之西境立盘陂县。

盘陂城址在何处?有两种说法:(1)《京山县志》上说在盘堰畈;(2)《读史方舆纪要》上“或云”在钟祥县盘石岭脚下。

所查的全部资料中,以说在盘堰畈者为多。我们在钟祥县盘石岭大队三队访问了部分老人,他们说:“盘石岭下,过去确实是京山边境,有古道通安陆府,但在附近并未发现有古城遗址。”经实地考察,从地理条件看,该地似无建城的可能。后又到盘堰畈访问了部分老人和干部,他们一致认为,盘陂县是因为有盘陂堰而得名(该堰已填),原县城在盘陂畈。现在畈附近还有“衙门口”、“钟鼓楼”、“铁匠巷”等古地名沿用至今。

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盘堰畈东王家岭上和六湾、八湾,到处都有汉晋古砖残块;此地广而平坦,依山傍溾水,符合古时建城条件。因此,盘堰畈为盘陂县城遗址似可定论。

盘陂的疆域,西至长寿(今钟祥),东至角陵界,南至竟陵(今天门),北至富水。

盘陂,自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置县,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与角陵同时改为京山,历时53年。

(摘自1982年版《京山古今》)

永兴镇盘堰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