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史
〓 第 1477 期 〓
祖籍山西雁北天镇新平堡八墩,位于晋蒙冀三省交界处,东隔三界儿沟与河北马市口相邻,西连内蒙古城店子,南经西洋河拐东直达张家口,北上小坝子进入塞外内蒙古高原。
不说别的,就拿那里的地形地藐和村名就能描绘出一幅悠久的历史画卷。北边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从东到西连绵不断,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烽火台勾连成一条宛延的曲线,古代兵马驻扎地名有大营盘、平远堡、新平堡、柴沟堡,依据烽火台而居住,有八墩、十六墩、二十墩,足以印证了那远古岁月传奇故事——宋辽之战事。
人称三道边城墙下的八墩村,留下了老祖宗居住过的窑洞,世代沿袭,到现在仍完好无损,我近八十岁的三爹仍然居住在那里。我家族从我祖太爷起就生活在那儿,能叙述起就是我太爷了,小时听爷爷讲过,太爷年轻时学得一身好木匠手艺,后来总认为手艺再好也是伺候人的人,于是就没往下传。太爷勤劳,一生娶过两个老婆(头一个死后又续弦),头一个老婆给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丫头(山西天镇方言),也就是我的大爷爷、二爷爷、和大姑奶奶。第二个老婆同样给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丫头,就是我爷爷、四爷爷和二姑奶奶。大爷爷英年早逝只留下一个丫头后嫁于西洋河,二爷爷育有两儿两女,爷爷拉扯了三儿两女,四爷爷拉扯成两男三女。在我父亲那辈姊妹们多太爷治家有方,张氏家族和睦相处,男丁一律按大轮小排行叫,所有丫头们也一样都排顺序,因而到我们这一代孩子们就有了七爷爷八奶奶(7个爷爷,8个姑奶奶)的称呼,体现了老辈辈们亲亲的特征。
我的家族可能有家谱也许后来丢失了,如没家谱所叫的名字没有那么一致,从我爷爷那辈上是三个字,最后那个字都是龙字。而到了我这辈份上又是三个字,中间那个字都是秉(后简化为丙),这样的起名法则通常是按家谱进行的。
在我的家族中,由于人口多,风光过,也没落过,在爷爷那一代里,太太口中的三大将、四宝贝曾经给张家门面挣光不少。爷爷豪爽能干,一度在村里盖起了油坊面铺,正准备开张时赶上解放了,所有东西都归了政府。四爷爷文而儒雅有知识头脑,刚一解放就当了民政为共产党办事。
到了父亲这辈的姊妹们,包括表姊妹们都已经生活在新社会了,有文化的大多为新政府办事,我父亲出了口外内蒙,当过食堂管理员、生产队会计,后在队长岗位上一只干到老,五爹进了供销社,七爹当了大队会计,大姑奶奶嫁给本村贫雇农李氏人家,共产党的天下穷人腰杆挺得毕直,一个表大爷和两个表叔虽没文化,但在村里硬气得很,响当当的共产党员。二姑奶奶嫁于新平尔王氏绅士人家,只因丈夫死得早,三个儿子都是在太太和太爷及爷爷、四爷爷帮衬下参军成材的。大表叔是张家口长城制药厂干部,三表叔在部队是副师级别,后转业到张家口市工商局副局长,就数二表叔官大,当到张家口地委组织部长位子上,那年我随父亲走亲亲,去到了张市地委大院,经传达室转知,穿着白茬皮袄的农民父亲受到二表叔的亲切接见,并领回了家中,未曾想那么大的官住的最多为二十平米大的小平房,一张双人床靠窗摆着,房低的人只能站在地上系裤带,这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别墅”,立下汗马功劳,仍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在丫头们当中,有眼光不怕吃苦的两个姑姑去到了刚建设起步的内蒙包头,进入城市奋力拼搏,终将成为了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人员。
大多半个世纪己过,由于树大分叉,叉又分枝,现在张氏家族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第四代人中也有从事教育的女将,第五代人正在各条战线上拼搏,有从政的、教书的、当兵转业工作的、有经商的、有企业里干得,光宗耀祖发挥贡献他(她)们的聪明才干。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有幸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网络平台又使这个遍布各地的大家族成员陆续地联络起来了,加微信群叙旧抒情,虽互不认识但追根问底一脉相承倍感亲情。血缘关系永难割舍这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作者介绍】张丙亮,乌兰察布兴和县人,现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环卫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