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桥我都去过了
说到白马桥,即现在的白马镇,大家可能更多的是调侃:“白马桥我都去过,我怕谁”。白马桥是个小地方,小地方的人,没有出过远门,以为天下之大,白马桥为最。也说明白马桥的人,见识短浅,胸无大志。
其实,白马桥处于溧水溧阳句容三县交界处的丘陵山区,也算得上是交通要道。
东边是溧阳上兴镇和岳王庙乡,东南是上沛埠镇,东北是紧邻句容的袁巷乡。解放前鬼子和国民党以及汪伪军都从这几个地方进入溧水。
解放后,白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首先与改革开放接轨。溧阳与宜兴苏杭相联,又有水陆码头。因此开放初期,长期的物质匮乏,假货一时猖獗。不管真假,起码解决了人们一时的物质需求。精明的一些白马人都去上兴镇购买物品或贩卖假货,一些人也因此发了财致了富。我的同学有几个就是贩卖假烟而发财。
正如开窗,进来新鲜空气,也进来了灰尘和苍蝇。白马花山那时候最早有了路边店,小姐沿路排队站,富了公安,肥了老板。赌博形式上更是引潮流之先:红五星、八十分、双扣、三打一、炸鸡、比鸡等等。仅从接受先进事物上,白马桥的人还是很具有包容和精进的态度。然而,他们更多接受的是娱乐、生活方式,却没有取到这种方式背后的真经,即努力和创新。
夏天时节,家家户户卖西瓜,溧阳的那些小伙子们,即使没有栽种西瓜,也在路边帮忙拉生意或给别人帮忙过秤,拿抽头,一分钱一斤。而白马桥的年轻人则不然,端着茶杯,在路边转悠,看热闹。或在树荫下把从溧阳那边引进的三打一、炸鸡、比鸡操练得热火朝天。哪里看得上那一分钱一斤的抽头,岂不知,人家一天也能挣几百元钱呢。
白马桥的人,多是河南人,虽然有客民人和此地人(蛮子)之说,但无非早点晚点移民来白马桥的,或河南或陕西或湖北等外来的移民。他们骨子里有一股我称之为的贼气,好听点是豪气或散漫习气,好胜、好忍、好客、好虚荣。
平时碰到什么事都会忍让,骂几句没关系,损失一点财物也没有关系,但唯一的是不能骂娘老子。骂娘老子,会跟你拼命,甚至忍辱负重,一旦发毛,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人们说溧阳人拉屎头子硬,看起来气势汹汹,就是样子吓人,其实色厉内荏。溧阳人每次与白马桥人争斗,看起来挺吓人,白马桥人一旦发火,摸到什么是什么:斧头、刀、钉耙、锄头、拿到什么就砍。
那一年上兴埠和白马桥共同建一个团结水库,圩埂上发生了矛盾。溧阳人骂骂咧咧,还将土倒在白马桥人的工地上。白马桥的人先是不吭气,溧阳人以为白马桥的人好欺负,来劲了。不久他们骂起娘来,这下把白马桥的人惹怒了,他们拿起钉耙锄头和溧阳人干起来,于是溧阳人落荒而逃。
白马桥的人,散漫,甚至有些不求上进。什么事都无所谓,工作也是如此,村干部为群众办事也漫不经心。你要说他,他说我还不想当呢,这是真话,不是矫情。
好在老百姓也无所谓,最多饭后茶余,议论几句,不会上访,白马的干部好当。因此,白马桥的干部动员起来干某一件事,总没有石湫和凤这里的快。大小干部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虽然表面客气,骨子里有一股野气。
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幽默,这是骨子里带来的。一次从溧阳那边来一个人,走到杨塘头,向一个黄姓队长问路:喂,杨塘在哪里。回答:洋糖在店里。问:我问杨塘村。答:洋糖不秤,还抢啊。那人只得离开。黄队长说:连个礼貌都不懂,还问路呢。这就是白马桥人的典型幽默。
白马桥的人,一般比较保守,墨守成规。老一辈人肯吃苦,每个人都怕多事,没有闯荡的意识。好不容易下江南,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就觉得很好了。一旦下定决心,什么事也能办成,就是决心难下。
现在,白马有了冰雪基地,有全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周园,有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园,他们好像并不在意。觉得与自己无关。
其实从他们内心也有一种改变现状的想法,也盼望生活水平能提高。但激情就是没有激发出来,需要的是催化剂,需要的是引导和火星,把热情引爆。如此,那股力量一定非常强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