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读(六)
【原文】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
(1)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
(2)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3)达德:天下古今共同具备的德性。
【译文】
天下人共有的人伦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履行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到困苦后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有的人某种好处才去实行,有的人勉勉强强地才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
(1)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2)体:体察,体恤。
(3)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4)来百工:“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5)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6)怀:安抚。
(7)劝:勉力,努力。
【译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读解】
本章句为结论:知仁知天;五伦而仁;行之以勇,天下之达德也。而仁之核心,即是“一”也,一人我、君臣、身心、家国等也。说明了致仁之道,修也学也,知而行之也,仁以治也。其要在乎“一”也。一者,先之以中,继之以和,既中且和,斯仁矣,即整体也、同体也、大同也、和乐也。一者,为儒道佛三家之最核心者也。此务必明之者也。
(1)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怎么样知都可以,殊途同归也,一也,此方法论之同一也。
(2)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如何行之皆可,其行则一也,此实践论之一也。
(3)学而知,行而仁,耻而勇,此三者亦一也。
由此可知:庸者用也。知以上三者,三大关系皆能如一而行,则可以修身、可以治人、可以九经归一以理国家矣。
【原文】
“(zhāi)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xì)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jīn)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释】
(1)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2)官盛任使:“盛”,多。“任使”,足够使用。
(3)时使薄敛:“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4)日省月试:“省”,视票。“试”,考核。
(5)既禀称事:“既”,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6)矜:怜悯,同情。
(7)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8)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9)持:扶持。
(10)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11)九经:九条常规。
【译文】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这就是体恤群臣的原则。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就是爱民如子的原则。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就是招纳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jiá)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注释】
(1)豫:同“预”。
(2)跲:说话不通畅。
(3)疚:惭愧。
(4)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玄说:“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5)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译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读解】
诚者一也、明也、整体也、和谐也、无分别也。“诚”为中庸“中”“和”之上之最高境界:于己于内为个人修养,于社会于外为关系,其义为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其为德矣大矣哉!(诚论)
仁者亦一也,诚者亦一也。中、素于己曰诚,为德性也,本也,根也;和、仁于人曰仁,为实践也,道也,路也。诚者内,仁者外,内外一也,故诚则仁也,仁则诚矣。
诚之德,为前提,为豫定。诚者,要做到信友(人我关系)、顺亲(人伦关系)、诚身(自我之修养)、明善(最高之德性),以获乎上而治民也。千言万语,千方百计,九九归一,还是要回到自身的修养与德性也。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1)审问:审慎地探问。
(2)明辨:明晰地分辨。
(3)笃行:笃实地履行。
(4)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就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就是选择美好的目标而执著追求的人。”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读解】
本章句说明何谓诚?何以致诚?学、问、思、辨、行也。学必能,问必知,思必得,辨必明,行必笃。否则,一定不能付诸行动。此功夫也,勤也。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枢纽(重点),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
最后说到如何做到真诚的问题。“择善固执”是纲,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著追求。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是追求的手段。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则都是执著的体现。也就是《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来自: 叶落无痕73 > 《《中庸》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