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游记--锦色官城(下)
“杜甫草堂”是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了。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了四年,写下了二百多首诗篇。最著名的便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身居茅屋,没有悲叹时运不济,郁闷陋室漏雨,而是在无眠的夜里,喜悦春雨的来临,想象着被春雨滋润的农田肥沃、花朵娇美的景象。诗人在此逗留期间,种菜养花、深耕细作,门前的憩亭、花草皆可入诗。
另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描写的成都草堂的情景了。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身处草堂,疾风吹卷着屋顶上的茅草,担忧茅屋摇摇欲坠,发出的忧国忧民的呼喊。
草堂遗址上仅存几间茅屋的地基及水井的痕迹。来到“千诗碑”看看历代名人大家书写的诗圣的诗,字体或工整或飘逸,意趣喜好各有不同。
时值初春,梅苑中春梅绽放,暗香浮动,花径幽深,回廊环绕,劲松柏翠,流水潺潺,一步一景,一景一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门前浣花溪的景象了。窃以为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美好的想象。诗人面对生活的窘境,能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春天的美妙,面对无奈的现实,发出关怀天下寒士疾苦的呼吁。被后人尊为“诗圣”,不仅仅是诗好,更是品性高洁的原因啊!
但我有些担心:如今的景区如豪门大宅,气势恢宏的“大雅堂”、富丽堂皇的“工部祠”、赭红色的深墙大院掩盖了历史,让孩子们难以把景点和诗句联系起来。
周边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250年来,仍然发挥着引水灌溉的作用。我们去了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三大工程,岷江的内外江流在此汇集,以致水流湍急,漩涡翻滚,由鱼嘴分流,蜿蜒江水如蛟龙,至此变得平缓安详起来。
安澜索桥横跨内外两江,方便了两岸人民的生活。它又称:“夫妻桥”,最早是清朝嘉庆年间,何先德夫妇修建的竹索桥。岷江恶浪滔滔,有了这座桥便能安然渡过狂澜,是以“安澜桥”的由来。
“二王庙”奉的是川主李冰及二郎神。都江堰工程之所以至今仍能发挥作用,是历代有识之士不断修缮维护的结果。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四川名菜“宫保鸡丁”与清朝名臣丁宝桢有关。相传他任四川总督时,大兴水利。他把前日吃剩的花生米和鸡肉丁拌辣椒炒在一起,一尝之下,味道醇浓,命名为“宫保鸡丁”。
“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在去这两处的路上还是有诸多遐想的。但百闻终不如一见,武侠小说中的青城派道士至今仍有传人,但峨嵋派却并不如金庸先生书中所写的全是女道士。小说毕竟是小说,峨嵋山早前是道教所在,后来便很尴尬的被发展成佛家道场。
李白在四川时曾留下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写了高耸的峨嵋山前,半轮秋月映入岷江,江水清澈流淌,诗人夜间乘船前往渝州远游,恋恋不舍的情怀。
峨嵋山,海拔3066米,最高峰万佛顶的金顶为3099米。峨嵋山下树木葱茏,虽是二月却一如盛春。经过了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如蛇行一般,赶到山腰改乘缆车。
下了缆车却见冰天雪地,雾凇重重,比山下气温足足低了十度!目及之处皆含霜凝雪,踩在冰凌之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举步维艰。也对,不经历艰难哪能得见佛祖真颜!
终于上到山顶,却是碧空如洗,佛光普照的另一番景象,恍如隔世。金殿、银殿、铜殿在阳光的照射下,镀上一道金边,平添几分佛法庄严之感。
一路上,峨嵋之秀、峨嵋之奇都让人难以言述。登上金顶,俯瞰周围山峦叠翠,绵延不绝,只见一座仙宫在重重云霭之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及,宛若天庭神殿,仿佛下一刻便会出现佛影仙踪。
秀丽峨嵋,锦色官城,风光无限!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跟着诗歌去旅行,去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与瑰丽山河吧!
如果觉得文章有点意思,请关注公众号:桃之夭夭者。
作者简介:雪凝儿,市作协会员,小说曾获全国铁流文学奖。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是一手眼前的苟且,一手诗和远方,两手都要硬的文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