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试改正正手的这几点不足之处

先来说下专业高手发力的特点:

大肌群(腿背腰肩)发力,小肌群(手臂)调节;

说具体点,就是多用腿,腰背,肩发力,然后靠前臂,手腕调节拍型和击球角度。特别是如今偏西方式盛行的年代,大肌群发力就特别明显了。

另外,还可以用肌肉受伤的机会来反证一下。专业球手中打攻球的大肌群受伤的特多,桑普拉斯的背伤等等。当然他们也有小肌群受伤的,很多专业球手的膝,肘,腕关节受伤。但,膝,肘,腕损伤,有个非常大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肌群较少,即便是业余球手,这些关节也常因运动量大罢工。只是很少听到业余球手有大肌肉受伤的,如果有,他的水平恐怕已经不太业余了。

大肌群(腿背腰肩)与小肌群(手臂)的配合关系是:

1.首先得说说发力顺序。物理上,每次球员本身的发力都是从脚蹬地而获得的,即击球时的能量是来自地面,顺序是:脚-小腿-膝-大腿-腰髋-背-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球拍的传动顺序最终把能量传到球上。

用甩鞭类比击球的话,鞭柄相当于脚,腿,鞭梢相当于手。甩鞭与击球的区别就是,鞭子任何一段都不能自己收缩发力,而球员从脚到手这一路上有很多肌群能本身收缩加大挥拍速度(能量)。所以用鞭状挥拍时,脚到手这一路上,离球越远的越该先发力,甚至多发力。

2.其次是这一路上发力的肌群的连结关系。很多业余球友的发力看起来象挥动的一条软绳般软而无效,或者象条沉重的铁链,虽然每块肌群可能也发了不小的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脚至手一路上,膝,腰髋,肩,肘,腕几个关节没发挥功能,能量在关节间的传导不通畅,脚至手一路上传动的能量就象一路上没有补给的马,到终点时已经有气无力了。

特别是肩,腰髋这两个关节,与大肌群相邻,作用就更不容不重视。再观察专业球手的发力:虽然每段肌群发力的先后界线很明显,但整个动作如交响乐般流畅,像充满弹性的皮鞭。

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发力挥拍的能量在人体各部传导时不被损耗,还需要长期正规训练,一则加强球员本人对来球的判断能力,二则熟练自己的击球节奏,熟悉球性,才能在比赛中,保证自己能在发力途中,从容指挥各关节调运粮草。

解决击球下网

1.原因:拍面过于关闭

底线正反手击球的那一瞬间,正常的拍面角度应该是与地面垂直的。只允许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关闭角度。如果拍面过于关闭,会把球盖住,导致击球下网。有过乒乓球基础的人刚开始打网球时很容易犯此毛病。也有些人用握拍方式不同来解释,其实,无论采用何种握拍,拍面垂直地面是基本原则。

解决方法:底线击球瞬间确保拍面垂直于地面。

2.原因:引拍没有降拍头的动作

很多初学者回去模仿球星的动作,尤其是底线击球时的大引拍特别有范儿,但这种引拍并不适合初学者使用,动作一旦过头,击球时机就难以掌握,最关键的是很多初学者把拍子举起来就不放下了,直接从引拍的最高点挥拍击球,这也是造成下网的原因一。

解决方法:正手下压击球一般在面对网前高球时使用,而底线高球,则需要降低拍头,下压抽击很难一招制胜,多失误球。引拍后要根据来球的高度将拍头降下来,低于来球30cm左右。

3.原因:挥拍轨迹错误

横扫千军这个词很酷吧,但如果将它用在底线击球中那就错了。正确的挥拍轨迹应该是从下向前向上,而不是从左向右,或是从右向左。这样的动作不仅会导致球下网,更是打到哪里都是有可能的。正确击球动作与胡抡的区别就在于此。

解决方法:使用正确的从下而上的上旋击球。

4.原因:过于追求过网高度

这个问题是概念性的错误,击球的威胁性不在于让球擦着球网而过,深度、球速、角度才是关键。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总是想让球尽可能低的过网,不下网才怪呢。

解决方法:改变观念,让球的过网高度在高于球网一米左右。

5.原因:向前挥送不够

6.原因:重心太高

很多初学者底线击球下网,身体重心太高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无法用双腿向上蹬的力量将球带过球网。

解决方法:养成降低重心的好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