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做糯米糍

每年农历七月“拜人客”,农村除了印花生糕外,还会做糯米糍,香甜的糯米糍也是儿时最难忘的美味食品之一。

糯米糍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几道繁杂的工序。准备做糯米糍的前天晚上就得把糯米洗净然后放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母亲便带上特制的布袋(闽南话叫:蒸巾),还有把浸泡糯米的水倒掉,提到同村的外婆家旁边的石磨去碾成米浆,碾米浆的时候必须要两个人,一个摇磨,一个喂米,往往是母亲摇磨,我喂米,喂米用勺子舀,要掺放适量的水,因此碾好流进布袋里的是含水不少的米水浆。

回家后,得把装米浆的布袋扎紧,然后拿根短木棍横在一个桶子上,把装了米浆的布袋放上面,再在桶子里竖着支起三根木棍,用以挤压米浆袋,木棍上头用绳子扎紧,这样比较快把里面的水挤出,其间要不定时地去翻动一下,再变换挤压的位置,以确保水快点完全挤出。这样大概压上半天左右,水份基本挤出,如果米浆凝成块状就可以了。

接着,母亲吩咐我在大灶里烧火,我一边烧着火,一边看着母亲忙碌着:她把大鼎洗净放上适量的水,盖上盖子。而后把米浆块从布袋里取出,倒在洗菜盆里,用力地揉和一阵子。这时水也差不多烧开了,母亲便把米团掰成差不多一样大小的块状,然后把它们做成类似于甜甜圈,中间有洞的大饼形状,再放进开水里煮,边做边放,还不时地用大锅铲搅动,以防粘锅。

待煮到一定时间,鼎中水少了,便开始用大锅铲用力地搅拌翻动,之前的饼状已经消失粘合成团,鼎底已结了一层锅巴,这时其实已经熟了,可以起锅了,但母亲叫我把火烧小点,她还不停地搅,她说搅得越功夫,吃起来更有劲道。三伏天里,在大灶旁,又费力地搅拌,母亲早已满身是汗。终于起锅了,大锅小锅满满的两锅够我们吃上几天了。

糯米糍做好了,还没完,没有拌料怎么吃?所以接着要做花生粉拌料。把剥好的花生炒熟晾凉后,摊在案板上用酱油瓶手工碾成粉状(这个工序跟做花生糕一样),再把花生粉连同白糖倒在一起搅拌均匀就是上好的糯米糍拌料了。

这时候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用筷子把糯米糍从锅里绞出一小团一小团的(这绞糯米糍得下一定的功夫,讲究巧劲的,不然半天你都绞不出一团,恨不得直接用手去抓算了),然后放在已备好拌料的碗里拌一拌,迫不及待地把喷香好吃的糯米糍塞进嘴里,堵住快要流出的口水,在嘴里嚼着品味着,真的非常好吃,一口气吃上了好几团,肚子饱了,嘴上还想吃呢!

写到这儿,口水都流出来了。毕竟长大后,做糯米糍渐渐地少了,不过感谢弟媳前几天也自己动手做了糯米糍,送了我们一盘一解馋念,不错,还是童年的味道!回味无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