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一)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一)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它含英咀华,集古代韬略、诡道、兵法之大成,提纲挈领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妇孺皆知,呤诵如流。

原书广引《易经》语辞,或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的思想,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书中的计策来源颇为广泛,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古代兵书,有的来源于日常用语,有的来源于诗人的诗句。其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华和养分。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根据汉阳老年大学吳义超老师的讲课,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将书中的一些成语典故(计名)进行整理,方便初次学习《三十六计》的读者领会、理解和探讨其中蕴藏的智慧和思想精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

【瞒天过海】指用伪装的手段作掩护,暗中活动。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备:防备。周:周密。怠:松懈大意。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太:极,极大。太阳、太阴:相传伏羲以阴阳集成八种图形,即八卦,周文王又将其推演为六十四卦;一般来说,柔、暗、后、奇、虚等为阴,刚、明、先、正、实等为阳;阴中寓阳,阳中隐阴,二者可以互相转化,阳发展到极端必然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端必然转化为阳。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以为防备得十分周密,很容易让人斗志松懈,麻痹轻敌,经常见到的人和事,往往不容易让人怀疑。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也就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

计名探源。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又如: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这个典故讲唐朝薛仁贵把海船伪装成大房子的模样,哄骗惧怕渡海的唐太宗上了船,使其于不知不觉中安全抵达彼岸。

此处用作计名,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军队的集结、发起进攻的时间等,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习以为常】意思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按语解析。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隐蔽的地方进行。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行为,这类行为也决不是真正的智谋之士所应当做的。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来犯之敌后方的据点以迫使其撒退的战术。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集中的。分,分散。敌阳:指敌人精锐强盛的部分。敌阴:指敌人必然存在的空虚薄弱环节。

这段话的意思是: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击破。正面攻击敌人,先打击气盛之敌,不如迂回攻击其薄弱空虚的环节来得有效。

计名探源。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兵往救。孙膑采用围攻赵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迫使魏军不得不撒离邯郸,回救本国。

要灵活调动对手,再根据情况后发制人。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对其要害予以致命的一击。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批:打击。亢:咽喉,比喻要害的地方。捣:攻击。虚:空虚、虚弱。”批亢捣虚”,攻打关键之处,乘虚而入。“形格势禁”,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按语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汉阳老年大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班学员

宗贤静

2021年3月10日

注:此文为宗老贤静先生的“作业”,受其委托,予以发表!

(0)

相关推荐

  • 读通鉴(10)孙斌的形格势禁

    读通鉴(10)孙斌的形格势禁 引之注:齐威王改革后,国力大为增强,于是寻访孙子后人,得孙斌,然而孙斌与齐威王第一次见,谈的全是军事上的事,没有治国.得民.修政等方面的得失!孙斌出来后对自己的学生说,齐 ...

  • 源自《孙子兵法》的成语及原文句子

    <孙子兵法>大家都听过,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哪些成语出自<孙子兵法>?今天CN人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出自<孙子兵法>的成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形格势禁-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五)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五) [顺手牵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顺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或顺势做某件事情.     <三十六计.顺手牵羊>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四)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四) [隔岸观火][暴戾恣睢]"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戾:凶暴.睢:任意胡为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三)

    [声东击西]声:声张.表面上要实攻打东边,实际上却东攻打西边.军事上给对方制造错觉而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三十六计.声东击西>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 之象,利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九)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九)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十)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十) [偷梁换柱]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性质.     <三十六计.偷梁换柱&g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二)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二)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     <三十六计,借刀杀人>原典:"敌已 ...

  • 听三国名著,帮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成语典故

    去年,央视大热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有两个人让观众印象深刻. 一个是主持人董卿,从小熟读国学经典.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的她,深厚的国学底蕴一下子惊艳了观众,也增添了无限的个人魅力. 另一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调虎离山][往蹇来连]"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蹇,困难.连,艰难.&q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七)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七)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