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胃痛方法探讨

导读:《伤寒论》中的辨治胃病方法的分析,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张仲景辨治胃病规律。为临床辨证治疗胃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指导。

六经胃病的主要辨证论治

一、条文选取以病机和症状为主要选择标准:

1. 本文所引《伤寒论》原文,以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为主要依据,并参照李培生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以胃失和降、纳运失调、润燥失宜的病机为选择的标准。

2. 主症呕逆飧泄、痞满疼痛、饮食异常。

3. 条文出现“胃”这个字。文中出现“胃”的词语有:胃气生热、胃气强、胃气不和、胃气弱、胃中干、胃中干燥、胃中燥、胃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胃中水竭、胃中虚、胃中空虚、胃中冷、胃中虚冷、胃中寒冷、胃中不和、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有燥屎、胃家实、胃不和、胃和则愈。如89 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条文中出现了胃这个字,且结合条文,胃中冷是阳虚有寒的病人误用汗法,引起脾胃阳虚,胃中必冷。但215 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而。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条文中的胃乃是指肠,为阳明胃热,津液干燥,浊气壅滞不行,燥屎内结于肠。虽出现了胃不是指胃这个部位,但文中有胃热导致的反不能食的症状,也收录。238 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此条文中的胃是指肠,且无胃的症状,所以未收录。

4. 出现心下的条文只要病机符合也收录。心下在中医大辞典里解释为“心的下方,通常指胃脘部” 。但古代的解剖知识有限,或指心胸部,或言胃脘部。

其一,言心胸部,如6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条文的心下悸是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所致,心中悸动不安。

其二,指胃脘部,如163 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心下指的是胃脘。为太阳病误下后气机阻滞胃中痞塞。

5. 胃病的定义:选自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主编的中医辞海。胃病是内科病名。六腑病候之一。泛指胃的病变。

二 太阳胃病的辨证论治

太阳病主要指表证。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因此,首先应明了营卫出入之机。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太阳中风,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必汗出。太阳伤寒,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内入,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必无汗。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其卫外功能的强弱,决定于卫气的盛衰及营卫的协调,而营卫之气皆源于中焦脾胃。《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这一转化过程,正是通过脾胃的升清降浊作用来实现的

太阳之为病,邪犯卫阳是也。太阳受邪,营卫首当其冲。“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伤寒明理论》)。所以太阳病势必影响脾胃失调,导致胃气

不和。太阳中风之干呕、伤寒之呕逆,均由风寒外袭,营卫失调,胃失和降所致。若太阳表邪不从外解,内犯胃肠,以致寒热错杂于胃院心下部,出现院腹痞满或痛、暖气泛酸;或心下痞硬、干呕食臭;或腹中雷鸣,大便澹泄。“此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者已罢,而入于形躯之里者未散。故病虽在胃,而不属阳明,仍属太阳寒水之变耳”(《伤寒来苏集》。

其主要分型:图1

外邪干胃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逆,如第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12 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证“鼻鸣干呕”条。尤怡注“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 干呕虽非桂枝汤必具症,而为桂枝汤之常兼症,故仲景于《金匮要略· 产后病篇》阳旦汤证条亦指出干呕。太阳中风之干呕,是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致气上逆而作。用桂枝汤解肌和营,营卫和外邪解,则呕自止。本方还治胃气不和所致妊娠呕吐,在妊娠病篇亦有论述。妊娠呕吐用药过凉易伤脏,过热则动胎,故贵在阴阳并调。本方桂、甘辛甘和阳,芍 、甘酸甘调阴,阴阳和调,胃气则安,呕吐自止。

蒲辅周医案:

邹x x,男,60 岁,1958 年8 月23 日初诊。形瘦体弱,素易感冒,近因疲劳受凉,头项强痛,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正苔薄白粘腻。由体虚卫阳不因,复感新凉之气,治宜调营卫,建中气。处方:

党参二钱 桂枝一钱半 白芍二钱 炙甘草一钱半 生黄芪三钱 法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二剂。慢火煎两次,取300 毫升,加饴糖一两,和匀,分2—3 次温服。随后复诊一次,用六君合酸枣仁汤加减。

按语:患者素来体弱,脾胃两虚,卫外不固,故容易感冒。营卫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近因劳逸失当,中气再受损伤,复受风邪而感冒。病者中气虚,为致病因素的主要方面,治宜扶正祛邪。先用黄芪建中场合新加汤,甘温建中,调和营卫;继用六君合酸枣仁汤,和脾柔肝,兼滋心肾而康复。虚人感冒,尺脉沉弱者,慎不可发汗;中气虚寒而外感者,辛凉之剂亦要慎用。

饮邪犯胃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心下逆满、心下悸。如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干呕为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影响胃府所致。伤寒表不解之呕吐,葛根汤发之可已,水饮内阻之呕吐,五苓散化之可解。惟外寒内饮之呕,必用小青龙汤以表里双解。小青龙汤中以干姜配半夏能温化中焦水气,降逆、和胃、止呕、化痰,散饮。另外第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心下逆满乃误用吐下伤脾胃之阳,中阳虚不能治水,水饮上冲。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重用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燥湿,复其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合,通阳化饮。

李斯炽医案:

王x x,男,58 岁,工人。1974 年7 月4 日,初诊。患者近日突发头晕眼花不思饮食,口舌干燥,但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经西医确定为美尼尔氏综合症。诊得脉象濡,舌质谈,苔白腻。窥其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结合舌脉知其素禀阳气不足。时当盛夏,暑邪更伤元气,以致中阳不振,脾气困顿,水谷难以运化。水饮停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故不思饮食,饮水即吐。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不但小便不利,津液亦不能上承而致口干。《金匮》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者,此水也”,故其头晕眼花为水饮上逆所致。再从脉濡苔腻观察,其为水湿内停似无疑义。《伤寒论》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乃以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为主,加藿香配脾和胃以止吐,厚朴以降逆,甘草以和中。处方如下:桂木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厚朴三饯藿香三钱 甘草一钱。

7 月6 日二诊:服上方二剂后,诸症悉减,小便通利。只在晨起时头部有如戴帽感觉,食欲尚未完全恢复,手足乏力,脉象软弱,舌苔白腻。此虽有阳伸水

化之势,但水湿尚未尽化,清阳不能充分达于颠顶,故晨起头部有如裹如蒙感觉;阳气不能实于四肢,故手足乏力。仍应以通阳利湿之法,佐以补气和胃之品。处方如下:

桂木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厚朴三钱 党参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服上方二剂后,即完全康复,随访至1976 年1 月,未见复发。

气机阻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下痞。如第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的心下痞乃中焦有热,痞塞不通。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55 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两条的心下痞乃治疗失序,胃气受伤,邪热内陷,滞塞中焦。泻心汤类方,乃仲景运用辛开苦降的典型,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常,升降失司,浊气壅滞不通,痞证因此而发,选用辛开苦降法,其中辛者开散宣通,苦者沉降通泄,两者合用开散之中寓有通泄,通泄之中寓有开散,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调理脾胃气机则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肖琢如医案:

治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泻,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愈。

生姜9 克 法夏9 克 黄连3 克 黄芩6 克 党参12 克 干姜6 克 甘草3克 大枣3 克

三 少阳胃病的辨证论治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凡在内的脏器,在外的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而为少阳所主,故章虚谷[36]说“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雍塞,必须表现阴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之间,其中足少阳胆与脾胃相邻接,手少阳三焦接于肠胃。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为“中精之府”。其性疏泄通降,注于十二指肠以助胃肠腐熟消化,以通降为顺。邪入少阳,引起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其中胆热犯胃,胃气失和,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热郁则心烦,胃气上逆则喜呕。都是胆失疏泄通降,横逆犯胃的表现。

其主要分型:图2

胆胃不和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不欲饮食。如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证有“喜呕”,仲景作了自注,大意是说,邪欲入而正拒之,正邪分争。胃失和降,气上逆则作呕,盖木易克土,胆喜犯胃。胃不和则呕,故以柴、芩清少阳之邪,而以参、草、姜 、夏、枣以和胃止呕。呕是柴胡剂主证之一,仲景认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金匮要略·呕吐篇》说“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篇》说“诸黄,腹痛而呕,宜柴胡汤。”《金匮要略·产后病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另外如第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证“微呕”。尤怡注“伤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则呕,微呕者,邪入未多也”。本方系太、少合病之两解剂。《医宗金鉴 》说“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之上。”是当隶属于少阳。

杜健民医案:

余××,女,48 岁.工人,已婚,武汉市硚口区人,初诊日期:1989 年10月20 日。症状:75 年患胃院痛,有胁下痛,尔后常发作,1978 年8 月14 日在××医院作胃镜、肝胆b 超,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石症(多个黄豆大小结石)。就诊时主症:胃脘痛,痛连协下,脘腹膨胀,恶心吐酸,厌油腻,纳谷少进,大便干结,小便黄色,脉弦数,苔黄腻。

治法:疏泻肝胆,清利湿热

方药:北柴胡10g、 淡黄芩l0g、锦纹l0g(另包)、法夏10g、陈枳实10g、川厚朴10g、广陈皮10g、西滑石1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血琥珀5g、王不留行20g。

随后复诊多次,经治疗二月余,胃脘痛,痛连胁下,恶心,吐酸等症状明显好转,再经治疗四月余诸症消失,胆结石数量减少。

四  阳明胃病的辨证论治

阳明主燥化用事,其所属为胃与大肠。二腑之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外邪传入阳明之腑,则易从阳明之性而化燥成热。燥热与积滞结于肠胃,灼伤津液,壅塞气机,则使胃与大肠之气失于通降下行,形成阳明腑实证。

“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证;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腑气不降,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腑证。不论经证、腑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

阳明篇中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即豁然开朗。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由此又

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阳明病。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于全身。今脾气不升,则胃中水谷津液还由小肠偏渗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亦不能还入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缓解。津液偏渗亦使脾脏自身阴液亏乏,故趺阳脉既因胃气不降而脉浮,复因脾气不升、脾阴不足而脉涩。胃气不降是病态的亢奋,故曰“浮则胃气强”脾气不升而津液偏渗,故曰“涩则小便数”。究其原因是胃强不降致脾弱不升,故日“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得阴自安。邪侵阳明,多从燥化,表现为胃肠燥、热、实、易伤津液的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如“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

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这里明确指出亡津液后胃肠干燥为阳明病。又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服桂枝汤后汗出太多,表邪虽去,津液却伤,致胃燥化热。至于阳明腑实证更是如此,“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澹语,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热盛于里,汗出过多,津液外泄,胃燥则便秘,便秘则腑气不通,浊热上扰,见有谵语。若腑热炽盛,津伤严重,灼竭真阴,可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危重局面。

其主要分型:图3

燥热伤津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满、口舌干燥、烦渴。如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文中的腹满乃邪热内盛,胃气不通,口不仁乃是胃热炽盛津液受灼,面垢则是阳明经循面,邪浊熏蒸上犯。

方用白虎汤独清阳明里热。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功能尤长,入肺泻火,除烦。知母苦寒而润,泻火滋阴止渴,与石膏合用,可清阳明独盛之热。炙甘草、粳米益气调中,既可使气足津生,又可使大寒之品不致伤中。

缪仲醇医案:

治章衡阳。患热病,头痛壮热,渴甚且呕,鼻干燥,不得眠,其脉洪大而实。

一医曰:阳明症也,当用葛根汤。仲醇曰:阳明之药,表剂有二,一为葛根汤,一为白虎汤。不呕吐而解表用葛根汤。今吐甚,是阳明之气逆升也,葛根升散,用之非宜。乃与大剂白虎汤加麦冬、竹叶。医骇药太重。仲醇曰:虏剂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二十万则奔还矣。别后进药,天明遂瘥。

里热燥实型的主要症临床表现是便秘、口渴、发热。如第215 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条中的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乃阳明胃热,津液干燥,浊气壅滞不行。方用大承气汤下燥屎。大承气汤方中用大黄苦寒,泻热去实,荡涤肠胃,后下其力更峻。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下燥结。枳实、厚朴重用行气破滞,辅助硝黄,如顺水推舟,使应下之燥热结实豁然而出。四味相合,实为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

黄卿发医案:

李x x,女,45 岁。因腹痛不大便三天,腹部胀痛加重半天,于76 年9 月2 日诊。患者四年前因宫外孕术后经常腹痛便秘,三天前又上下腹痛,大便秘结,本村卫生所治疗2 天未见好转(用药不详)。1976 年9 月2 日上午腹痛加重。于11 时许入卫生院住院治疗。听诊肠呜音亢进,x 线透视左中腹有4 个液平面,其余肠道充气。诊为肠梗阻,用西药保守治疗(药物从略),至晚9 时40 分,仍未见好转,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舌苔黄厚,脉象沉弦,诊为阳明燥实证,由肠胃气滞蕴热,化燥成实所致。治宜润燥泻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大黄12g,炙甘草6 克,芒硝〔化服)、槟榔片、柴胡各6g、白芍、枳实各9g。水煎一次顿服。至午夜解稀便1 次,腹部胀痛顿减;次晨又解稀便1 次,腹部胀痛己微。后用四逆散加味调理1 天,病愈出院。

五 太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太阴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与输布水湿,其气以上行为顺。若寒伤脾阳,致脾阳虚弱、运化升清功能低下,则导致寒湿停滞、脾胃升降无权,发为太阴病。

就《伤寒论》而言,太阴病以“脾家”即脾脏的病变为主。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自利。“自利益甚”是言腹满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状,每随下利之甚而愈加严重,足见下利是左右太阴病全局、决定病情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在,条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以此推知,即使腹满

而吐,食不下,但无自利一症则是否属太阴虚寒证尚应斟酌。就临床所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有属脾与属胃的不同。如阳明腑实证就有这类症状。两者除从这类症状的自身特点加以区别外,就是以是否兼见下利,井伴随下利而加重为辨证要点。此因脾为阴土,脾气当升,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故《素问·阴阳应象大沦》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土之气不从左升,则胃土之气亦不从右降,其理与胃土之气不降而后脾土之气不升相同。所以太阴虚寒下利多伴腹满而吐、食不下的胃气不降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即指胃气不降。《灵枢·阴阳清浊篇》说“阴清而阳浊”胃为阳土,阳土之气不降,故曰浊气在上。不过,太阴病的胃浊不降与阳明自病者有标本的不同,太阴虚寒证是清气不升为本,浊气不降为标,故腹瞒可时减(得温熨阳气暂通则减);虽吐,却非食已即吐,虽食不下,亦只是食欲不振,而非不能纳谷。此外,腹痛亦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得按痛减,而非痛无休止、得揉按更甚。可见此证的关键不在主纳食之胃,而在主运化之脾。故条文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显然,四逆辈概括了一切温运脾阳,升清以降浊的方剂。

脾胃素虚,寒湿内阻,或寒湿直犯太阴,或三阳病失治误治,均可损伤脾阳,

以致运化失司,寒湿内聚。中焦气机阻滞,出现中上腹痞满,隐隐作痛,得温按则舒,口淡泛吐清水,饮食减少,食入胀甚, 大便溏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而弱。

其主要分型:图4

寒湿型主要临床表现是吐、不欲饮食。如第273 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文中的吐为寒湿犯胃,胃气上逆,浊阴不降。时腹自痛为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所致。理中汤证病机是脾胃气虚,脏有寒邪。脾胃气虚 ,运化无力则不能承受水谷。脏有寒邪则升降乖乱,故见上吐下利而为太阴之主证。理中剂用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全方健脾散寒,中焦升降调和则吐逆自止。故为太阴病之主方。

王致让医案:

胃痛。王x x,男,52 岁,农民。1965 年11 月5 日初诊。自述胃病已十三年,曾在某医院透视检查数次并经治疗,未见好转。近半年更为加重,痛时胃胀满,胺大加盘,拒按。又经x 光透视检查,末发现异常。但遇寒冷刺激,就剧烈疼痛,不思饮食,干呕,腹瞒。脉象沉涩迟。辨证系胃院寒气凝滞。治宜温中驱寒,利气止痛。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干姜9g 附子9g 半夏9g 木香6g 枳实9g 甘草6g。二剂,一日一剂。

11 月7 日二诊;服一剂药后,自觉胃痛稍减;二剂后.胃痛大减.但觉口干。仍以原方加花粉6 克,续服三剂。

11 月15 日三诊:服药后,诸症消失,自觉一切正常。患者要求继续服药,以期根除,以免复发。随将原方改为散剂。处方:党参90g 白术60g 于姜60g 附子60g 半夏60g 木香30g 枳实45g甘草60g 花粉30g

共为细末,每日二次,每次9 克,用生姜煎汤冲服。查访,再未复犯。体会:此病系平时饮食不节,寒热不适,寒气凝滞,阳弱阴盛,胃胀拒按作病,此是脾胃虚寒之特征。寒邪盛非温不散,阳虚非补不复,夹实不导不通。干姜、附子,温中散寒;半夏、积实、木香,行气和胃降逆止呕,胀满可除。此即《内经》所说:“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理。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培脾,护胃扶正,起到攻补兼施,扶正不滞邪;祛邪不伤正。加花粉者,以佐干、附之燥,滋阴生津。

六 少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少阴病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表里相传。此由于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若少阴素虚,太阳病失治,则寒邪由太阳陷于少阴而形成少阴病。二是直

中,此由于肾阳素虚,寒邪直接侵犯少阴而形成少阴病。三是两感,此由于太阳少阴两经同时受邪而形成太少两感证。四是太阴失治转属,此由于太阴虚寒证失治或误治,太阴病进一步发展,传入少阴而形成少阴病。

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其原因虽因水中之水火与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质上无非火衰与水衰两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基础上继发,故少阴病不外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种类型。少阴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寓于其中。脾土赖肾阳熏蒸方能斡旋,同时肾精又赖于脾之转输才能产生动力。因此,少阴病与胃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少阴肾阳虚衰,寒邪上逆,可影响脾胃气机,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停于中焦,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可出现吐利、腹痛等症。少阴病以心肾虚寒为主要特征,尤以肾阳虚寒,阴寒内盛为显著,即所谓阳虚寒化证。以恶寒身冷,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小便清白,脉沉微,舌淡苔白等为主要脉证。肾气通于胃,火能生土。肾阳命火是胃腑受纳腐熟的动力。只有“炉薪不熄,囊釜方成”。肾阳上蒸,脾胃腐化。而肾中之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说明“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所以胃病可以累肾,肾病可以及胃,肾胃关系密切。

其主要分型:图5

虚寒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不欲饮食。如第324 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

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隔上有寒饮乃寒饮留滞胸膈,影响胃气和降则见干呕。四逆汤类方证除呕吐篇有“呕而脉弱 ……四逆汤主之”外,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有“干呕”,通脉四逆汤证亦有“干呕”真武汤证有“呕”。

总之,此类方证的呕吐,均系命火急微,不能生土,故太阴之吐利用理中剂治,少阴之吐利用四逆辈温肾。四逆汤中用大辛大热之生附子温肾复阳,干姜辛温守中散寒,助附子温脾肾之阳。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又可制附子毒性,甘草助姜附散寒回阳。另外如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舒驰远医案:

治一人。腹中急痛,恶寒厥逆,呕而下利,脉见微濇。予以四逆汤投之无效。

其夫告曰:昨夜依然作泻无度,然多空坐,坠胀导常,尤可奇者,前阴坠出一物,大如柚子,想是尿脬,老妇尚可生乎?予即商之仲远,仲远踌躇日:是症不可温其下,以逼迫其阴,当用灸法温其上,以升其阳,而病可愈。余然其言,而依其法,用生姜一片贴百会穴上,灸其火三壮其尿脬即收,仍服四逆汤加芪术一剂而愈。

炙甘草6 克 干姜4.5 克 生附子12 克(先煎两小时) 黄芪24 克 白术9 克。

七 厥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厥阴病有寒证、热证。特别是有寒热错杂证。厥阴寒热错杂证,是在少阴虚寒证阳虚阴亦一亏的基础上产生的。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功擅疏泄。由于木能

疏土,故与胃的运化转输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病入厥阴,疏泄失常,既可犯胃,又可乘脾,故下利、呕噦都是厥阴病的常见症候。

《伤寒论》厥阴病主要指肝经的病变。厥阴之为病,阴中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证候出现。所以厥阴病的性质是里虚寒热错杂证。肝胃关系极其密切,肝为

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厥阴之脉狭胃上膈,病邪侵及厥阴,则肝失条达,极易横逆犯胃。

其主要分型:图6

寒热错杂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如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为三阴之尽,是阴尽阳生之经。因此,其病常表现为虚实错杂,上热下寒的情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心”应为胃、胸骨柄下心窝部。足厥阴之脉,挟胃上贯于膈,布于胁肋。由于肝气横逆,厥阴风火循经上扰,胃失和降,因此病人出现气上撞心窝,心窝胃脘疼热、嘈杂似饥之状。“食则吐蛔”是脾胃虚寒,运化不利,勉强进食出现的胃气不降、上逆作呕的情况。方用乌梅丸滋阴泻热,温养通降,安蛔止痛。乌梅丸中重用乌梅、苦酒之酸以制服蛔虫,用黄连、黄柏之苦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之辛,温脏安蛔。佐以人参、当归、白蜜养血益气,扶正以驱邪。

潘养之医案:

文××,男,21 岁。1971 年2 月10 日初诊。

患者形体消瘦,腹痛时作,全身发冷已数日。今因晨起,腹痛如绞,呕吐频作,口出蛔虫,饮食不进,烦燥不安,腹部膨胀,面青肢厥,舌有朱点,苔厚腻,脉象弦细。症属蛔虫内扰。法当安蛔止痛,用乌梅丸。处方:

乌梅10g 细辛2.4g 川椒3g 桂枝5g 黄连9g 黄柏9g 干姜9g 附片9g 党参12g 当归9g。

3 月5 日二诊:上药服二剂后,腹痛减轻,肢温厥回,膨胀亦减,食欲渐增,

脉象弦细,再进乌梅丸二剂。经服上药后,大便下虫三十余条,诸症消失,身体复原。

按:本例虫厥,因蛔虫内扰而面青肢厥。如《伤寒论·厥阴篇》指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等都说明蛔厥之证,是因病人原患蛔虫。又加之肠寒胃热,蛔虫上行钻入

胆道或胃中所致。因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虫上扰,故吐蛔而肢厥。治疗之法应以安蛔止痛,使虫静下行,疼痛自止。因此,本人酸苦辛味具备,因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因而用乌梅丸数剂而收效,病愈而身体复健,是以本方立法之妙。

肝寒犯胃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干呕、吐涎沫。如第378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吐涎沫”是由于胃中虚寒,浊阴之气不化。用吴茱萸

汤温肝和胃,通阳祛浊。吴茱萸汤证有“食谷欲呕”、“吐利”,或“干呕、吐涎沫”。阳明病有传有中,所传为热,所中属寒。经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而上,故痛而呕也”。阳明中寒证以不能食为特征,故仲景以食谷欲呕属之阳明。但必伴有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等证。若寒邪随厥阴经逆而出现头痛、胸满等兼证,这就隶属于厥阴。因此仲景以吐利属少阴亦是有脉微细等证,理属可推。

李世懋医案:

赵某,女27 岁。1972 年三月初诊。禀赋素弱,妊娠3 月,呕吐不止。所吐皆为清水无臭,口涎时涌,饮食难进,肢冷无力,脉觉弦细无力,舌淡苔白。此厥阴寒逆,夹胃中浊气上冲,致呕吐不止。予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暖肝散寒。不必拘于产前宜凉之论。处方:

吴茱萸8g,生姜12g,党参9g,白术 8g 半夏8g。2 剂而吐止,饮食得进。

按:妊娠恶阻因胎热者多,然亦有因寒者。属寒者所吐为清水,伴有畏寒肢冷,脉见弦而无力,舌苔白滑。以吴茱萸汤暖肝温中,加白术健脾以制阴浊,竟应手而效。若拘于产前宜凉,必犯虚虚之戒,医者当察。

八 对后世治胃病的影响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专著,不但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沦治规津、且将许多杂病囊括于内。历代一些医家研究《伤寒论》不仅从外感热病方面着手,并重视《伤寒论》对治疗杂病的探讨。《伤寒论》中虽见不到《内经》所涉及的胃的生理、病理、诊治、预防等内容,但这些理论已被仲景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在全书中。在后世,不仅伤寒学派,其它如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等.对胃病的治疗中,或多或少都受了仲景治疗脾胃思想的影响,其中不乏采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来治疗脾胃疾病,这就大大地发展了《伤寒论》中胃病学说的内容。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干金要方》卷十一至二十一,论述了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证,均以寒热虚实来归纳其病证表现,可谓奠立了脏腑辩证的基础。

孙氏对前人创立的方剂,尤其对仲景创立诸方多有研究,其中对脾胃大小肠脏腑证候,采用了《伤寒论》的桅子豉汤、麻仁丸、白头翁汤、泻心汤、吴茱萸汤、十枣汤、苓桂术甘汤等,另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化裁,变通应用,创立内补芎穷汤、当归建中汤、前胡建中汤、黄芪汤等治疗中焦虚寒,腹中拘急、绞痛等症。

金元时期刘完素治疗疾病善于药用寒凉之品,为“河间学派”的创始者,其对《伤寒论》有着较深研究,在《宣明方论》中运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四逆汤、白虎汤、栀子厚朴汤等治疗脾胃证候,刘氏更创立了三一承气汤,此方是合大、小、调胃承气汤药物一方,旨在攻下里热,使里气得通,热邪得去。在该方主治条下,列举了数十种病证,其云:“治伤寒杂病……腹满烦乱……心下按之硬痛……大便沉滞……痞;或积久而为滑泄……阳明胃热发斑……胸膈心腹刺痛欲死……风痰酒膈,肠垢积滞……暴伤酒食……”显而易见三一承气汤是仲景承气汤行腑通胃法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泻下火热之邪,使诸病随之而解。张从正为“攻邪学派”的代表,远取法于《内经》、《伤寒论》,近则受影响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及其治病经验,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张氏在《儒门事亲》方药的选用方面,吐剂采用瓜蒂散,寒药泻下则首选调胃承气汤,称之为“泄热之上热”,以及采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抵当场、抵当丸、十枣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扬等方,治疗脾胃有关疾病。张氏又以大承气汤加以姜枣煎服,名之为“调中汤”,专治中滑痞气,大便不通。下宿滞而兼调中之功。张元素为“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学思想主要渊派于《内经》、《难经》、《伤寒沦》,其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从他所创制的枳术丸一方来看,颇体现扶养脾胃的治疗思想,而考枳术系从《金匮要略》枳术汤化裁而成,可见其宗仲景重视顾护脾胃之法。李杲传元素之学,在其“脏腑议病”观点的启示下,别开蹊径,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脾胃论学说。李氏在《脾胃论》中即明白地指出其学术渊源,曰:“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感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者列于下”,其中《内经》“脾为后天之本”及仲景“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对其尤有影响,致使李氏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而在方剂的运用,李氏在仲景五苓散治太阳蓄水、霍乱的基础上,用来治疗饮食伤脾,可谓匠心独运。

明代张介宾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为明代一大医家,其在《景岳全书》中云:“汉张仲景只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而其在临床治疗脾胃杂病,采用仲景方亦不在少数:如治脾胃用理中汤、建中汤、黄连汤、炙甘草汤、抵挡汤、承气汤、小柴胡汤;治呕吐用半夏泻心汤、黄芩半夏生姜汤、理中汤、五苓散、吴茱萸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竹叶石膏汤;治呕逆用四逆汤、泻心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治恶心用理中场、竹叶石膏汤;治反胃用理中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汤、吴茱萸汤;治吞酸用理中汤;治泄泻用五苓散、理中汤;治痞满用理中汤、五苓散;治腹痛用四逆汤、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理中汤;治便秘用承气汤、理中汤、麻仁丸等。

清代叶桂不仅在温病学方面作出贡献,且对杂病的病机与治疗亦充实丰富了内容,其中叶氏对脾胃的生理、病机方面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点。叶氏虽在《叶氏

医案存真》中明确提出“内伤秘法取于东垣”,但对噫嗳的治疗仍受仲景的影响,而在旋复代赭汤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叶桂在继承李杲脾胃阳气之说的基础

上.又创立了“胃阴学说”,这与仲景、李氏倡导于前是分不开的。

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胃病噎膈,认为此证系中气衰弱,不能撑悬贲门,以致贲门缩如藕孔,痰涎遂易于壅滞,冲气更易上冲,所以不能食,故仿仲景旋复代赭石汤之义,拟参赭培气汤一方,用之屡见效验。而现代临床运用经方治疗胃疾病,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故,据报道用桅豉陷胸汤治疗食管炎、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溃疡病、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泻心汤为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大陷胸丸治疗急性胃穿孔、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小陷胸扬治疗上消化道疾病、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胃结石、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消化系溃疡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0)

相关推荐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谵语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同方.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但发热谵语者,同方. ...

  • 误吐之后诸变证

    误吐之后诸变证 编辑整理:  十方世界 2020.7.27 原文: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 ...

  • 卷四18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     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知胃将     和,但大便硬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

  • 孟河费氏、马氏治疗胃痛经验探讨

    [目的]通过整理孟河费氏.马氏治疗胃痛的医案,比较其用药规律,分析并探讨孟河医派治疗胃痛的经验.[方法]逐条核对,建立医案数据库,参照<中药学>对药物名称与炮制方法进行规范,运用数据挖掘方 ...

  •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刘渡舟 胃病 导读: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 ...

  • 今天聊聊梁丘穴,一个治疗胃痛的要穴,足阳...

    今天聊聊梁丘穴,一个治疗胃痛的要穴,足阳明胃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鹤顶穴,跨骨穴.其梁者,屋之横梁也.丘者,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 ...

  • 治胃痛,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内附治疗胃痛中成药指南)

    最好的医生,往往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偶感风寒,亦或者胃酸胃痛,往往不会立即去医院,一般情况下都会自己找点成药来吃.但是对于中成药来说,如果不对症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这回,咱们就来看看,胃痛 ...

  • 治疗胃痛的药方.pdf

    治疗胃痛的药方.pdf

  • 指针治疗胃痛、高反、晕车、孩子高烧,效果杠杠哒

    指针治疗胃痛、高反、晕车、孩子高烧,效果杠杠哒

  • 治疗胃痛,胃胀

    在对胃痛,胃胀做治疗的时候,我根据八字疗法的原理,准确地选取,辩证点,全息点,和阳性点三个方面来进行治疗,就可以.就可以达到标本兼治. 他的辩证点,属于肝肾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我们可以选取肝腧穴和足三 ...

  • 马老师治疗胃痛验案介绍

    胡慧娟 初诊:2013年7月25日,童某,32岁,胃痛泛酸3天.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湿浊内阻). 治则:芳香化浊,理气止痛. 方药:藿香6g.佩兰6g.苏梗10g.香薷6g.甘松1 ...

  •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都在这里了

    导读: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本文拟对刘老治疗胃痛十二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