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彬教授为《病人关系学》打CALL: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

让人文照亮医学。

--姚志彬教授,原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东省主委,广东省卫生厅厅长;现任广东省医学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志彬教授为《病人关系学》撰写了序言,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病人与医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病人靠医生治病,医生靠病人吃饭。这是人尽皆知的最简单不过的事实和道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病人看病,医生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无用武之地。

赖光强医生的新作《病人关系学》提出,要医者把病人当股东,这与“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论述的角度(“投资”/“市场”)不同,其观念和见解又有所出新。

如何让病人成为医生的股东呢?书里给出的答案是承认病人的价值,让病人满意,可以建立一种忠诚的病人关系,而这种病人关系就可以逐步实现病人股东的状态。

说到这里,似乎有些俗气,但细细想来,其与近年提倡的价值医疗有相通之处,追求最高性价比医疗,重视病人满意和患者体验。

病人满意和患者体验,则又是医学人文的价值所在。

医学不只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是情感。所有的艺术,都是表达情感的,它是世界留在心灵的美丽倒影。

艺术可以让人的情感变得丰富,让人的心灵变得柔软。医学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艺术,是所有艺术当中真正最高尚的艺术。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人的科学,只有医者的内心有光,患者的世界才会明亮,只有医者的内心有真情,患者才能感受到温暖。

所以《病人关系学》作者提出,医者要谦卑,要专业,要宽容,只有让医者从心中喊出“病人是我的”,才能让病人感知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视病人如领导(发钱的)、视病人如老师(教自己成长的)、视病人如客户(送钱的)。

而如何令到医者出现上述股东心态,或者说是彰显医者的主人翁精神?

医者只有保持专业精神的去承担、去解释、去示弱、去道歉,才有可能让病人有满意的体验,态度和情感就在这种灵与肉的连接中发酵成共同对抗疾病的关系。

而赖医生戏谑式的墓志铭“有时去道歉,常常去示弱,总是去承担”,不失为一种艺术的表达。

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病灶在于“技术崇拜”和“市场崇拜”。

因为“技术崇拜”,医生成为技术的奴隶,忘记了、忽略了技术只是医学的一部分,忘记医学应该是安慰、帮助和拯救。

而“市场崇拜”,更是加剧了患者的痛苦,使得每一个患者成为了潜在的客户,久而久之,医者越来越冷漠,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医生如果只看“病”不看“人”,便不能体会患者在疾病面前的恐惧与无助,高明的医者不仅要医治患者肌体的创伤,更要医治患者心灵的创伤。

作者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给出的药方是,重塑“关系”和“价值”的共识,就是要倡导和鼓励医者去建立忠诚的病人关系。

要改善病人体验和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激励医者认真识别多元化的病人价值,做时间的朋友,长期经营和投资病人的健康,获得稳定而长期的合理收入回报。

书里表达了对健康医疗领域不同层面的忧虑,建立全人、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确是迫在眉睫,而首先应该抛弃“技术崇拜”和“市场崇拜”。

于是作者大声疾呼,医者要宽容些,不要埋怨同行的不理解,不要仇怨病家的不理智,不要抱怨体制的缓慢改良,从我做起,持续改进,做病家健康投资的长期持有者。

《病人关系学》既有对现实医患关系的种种反省,也有对未来病人关系的含情脉脉。

不仅讨论了病人关系的特征和演变,苦口婆心的指出病人价值何在,也重点强调了病人关系的沟通技巧,重塑医者与病人的共同价值观,更进一步讨论了互联网下的病人关系和时下如何突出病人关系的竞争优势。

附录的医患关系典型案例,以“叙事医学”的描述全场景再现医患冲突的场面,以细腻生动的笔触送上一幅幅医患互动的画卷,作者的用力、用心、用情可见一斑。

对于如何构建新时代医患关系,这是一本值得医疗从业者和医院管理者认真一读的书。

谨为序。

姚志彬

广东省医学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

点赞是醉美的

关注是最帅的

分享是翥棒的

买书就找他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