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的历史:千年逆袭之路

作为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却吃掉了二分之一的猪肉。

根据2018年资料显示,我国总计消费猪肉5400多万吨,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猪肉消费总量的一半。

再说白一点,平均每一个干饭人一年要吃掉半头猪。

可以说,猪肉已经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最爱了。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猪肉可没受到这般喜爱,而且猪肉在肉食界的排序远远落后牛羊肉,甚至还比鸡鸭鱼鹅的地位低下。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猪肉受到中国百姓们的青睐?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猪肉成为我们中国人经常食用的肉类呢?

今天,我们不妨聊一聊关于猪肉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人类大脑的发育水平之所以高于其他灵长类,个中原因竟与“吃肉”有着巨大的关系。

不过,至于是哪位祖先成为第一口吃肉的人,我们不知道。但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显示,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吃上烤肉的人类活动遗迹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若再细分谁成为第一个吃猪肉的人,咱也不知道。但要追溯人类最早吃猪肉的痕迹,考古学家可以站出来跟大家分享。

比如有考古研究表明,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家猪遗骸发现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cayonu遗址(土耳其亚洲部分),其年代距今约9000年,我国境内距今8000——9000的河北省武安磁山、内蒙古兴隆洼、浙江省萧山市跨湖桥和河南省舞阳县也都发现存在家猪遗址。

▲古代的猪并不好吃,直到元朝出现阉割技术,才改变了猪的腥味

小编在查阅资料发现,猪肉占据国人餐桌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

根据《史记》记载:“泽中千足彘(猪),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除此之外,出土的各种两汉时期的陶俑中,有很多关于饲养家猪的场景。

其实,从另一层含义而言,“吃猪肉”俨然成为了窥视浩瀚历史的一面镜子。它与牛羊肉以及与普罗大众之间,甚至和中国历史上君王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关系。

猪肉PK牛肉

我们作为农业大国,国家农耕文明非常发达。而且,耕种离不开耕牛,牛也是当时推动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牛”对于古时的人而言,不仅是勤劳的象征,更是一种代表生产力的“符号”。自然不可将其随意宰杀烹煮。

▲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严禁宰杀耕牛。如果必须宰杀,需要首先向衙门备案。

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穑之资,中国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渐淡出肉食行列。

▲至于《水浒》中大块吃牛肉的描写,实在是一种梁山好汉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就成为了肉食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相比之下,古时的猪肉地位就显得很悲剧,不仅地位不高,而且它还成为了“肮脏”的代名词,遭人嫌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猪的天生杂食性,比起只食用草本植物的牛、羊而言,猪可从来不挑食,甚至粪便都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喂养。

这么一来,谁还愿意吃猪肉呢?

猪肉PK羊肉

上述我们能看到牛肉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是无法动摇的,猪肉根本无法与其相比,那么和羊肉呢?

答案是: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就以唐朝为例。

在唐代,羊肉成为一种从皇宫贵族到普通老百姓都喜爱的食用的肉类。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热衷于突厥文化。他说得一口流利的突厥语,经常身着突厥服饰,还设计了一个穹庐状的帐篷,在里面用佩刀割下来烹熟的羊肉大嚼大吃。

▲唐朝时,对于贵族和乡绅家庭而言,猪肉甚至是不上餐桌的。

到了北宋时期,对于羊肉的热爱更甚。据闻,皇宫中每日宰杀羊数以百计,有时候羊肉还直接作为官员的薪水发放。

为此,北宋时期的市场上羊肉的价格比猪肉的价格贵出百倍之多。

有记载显示,宋真宗时期,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由此可见,猪肉一直到宋代,仍然处于尴尬的地位。

猪肉VS苏东坡

或许,只有真正的吃货才能发掘猪肉的美味。

▲苏东坡不仅喜欢吃猪肉,更对猪肉的做法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研制出了独特的美味。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其还有一个特别名号——美食家。

苏轼大文豪不仅可以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绝句,亦能写出“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诗句。

这首《食猪肉诗》就是苏轼被贬官至湖北黄州时所写的。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湖北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后,已变得心灰意冷。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制猪肉,还将猪肉的烹饪过程和技巧经验写入了《食猪肉诗》中,让更多的人知道猪肉的美味。

九年之后,苏轼到杭州任知州。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便率众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恢复旧观。杭州百姓很感谢苏轼,听说他最喜欢吃猪肉,就以猪肉相送。

苏轼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红烧,再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人们亲切地称此为“东坡肉”。

在羊肉最贵的宋代,猪肉等来了它的贵人——苏轼。

可转念一想,如果他们二者没有相遇,又会怎样?比如,苏轼没有被贬到黄州,也没有去到徐州,又或者苏轼发现的并非猪肉,而是其他肉呢?

若真如此,那么“猪肉”的逆袭之路可能还要更久。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只有事实。苏轼与“猪肉”的不解之缘在中华美食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猪肉的逆袭

“东坡肉”的诞生昭示着猪肉开始逐渐成为食谱中的主流。根据《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不过,真正让猪肉实现逆转的还是在清朝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就爱吃猪肉,有趣的是努尔哈赤的名字就叫“小野猪皮。”根据《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他们吃的菜肴一般都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

那时,吃肉对于皇家而言也是一顿传统美味,御膳房将猪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肠、猪头、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

皇太极也喜欢这么吃,据闻他还从猪大骨上剔下软烂猪肉,蘸以作料下酒,与大臣同乐。

▲猪肉地位演变的历史,其实从侧面也反应出人们对生活的水平和需正求不断地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迫切地向往美好生活,尤其是对肉食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国家对养猪业开始重视,并将养猪与农业施肥结合,让百姓受惠。

至此,猪肉开始正式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座上宾”,猪肉成为中国国民第一肉。

“它是富人的日常肉食,穷人的节庆膳食,油和工业产品的来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如此常见,以至中国的饲养场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猪,直到今天。

然而,逆袭之路完成的同时,人们对猪肉的品质需求也日渐增高。

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安全吃的舒心

大红门的冷鲜猪肉,肉材的口感清嫩美味,在家中无论是烹煮或煎炒,都能享受到一顿优质的猪肉盛宴。

而且大红门冷鲜肉从原料、屠宰、分割、包装,再到运输、贮藏等均严格把控,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无公害肉食品

有时候,一件事,一种物,只要有了故事,便会融入文化,大红门冷鲜肉也是如此。

一口好肉能带着我们穿越历史浩瀚长河,领略华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口好肉也能将我带向未来无尽的美丽之中,去探索、去创新、去追寻梦想。

或许某一天,当我们举箸之间,就是一次缘分和幸福的开始。

参考文献:《宋史》《礼记》《明宫史》

资料来源:《畜牧科学》《中国养猪史简述》《中国畜牧史科集》《中国饮食文化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