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旦行当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京剧老旦行当的孕育与形成(约1840年-约1880年)
在第一代的京剧演员中,如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行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行朱大麻子,任花脸等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都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创造,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现有的京剧史料来看,谭志道、郝兰田两位老前辈应该是京剧老旦行当的开宗鼻祖。
谭志道(1808-1887)
京剧宗师谭鑫培之父,原为汉剧演员。以演老生兼老旦而著名。因其嗓音高亢嘹亮,声彻云霄,故称“谭叫天”。他突出的贡献是将汉剧老旦艺术带到北京,为京剧老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郝兰田(1832-1872)
原为徽调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他的功绩在于融合了徽、汉老旦的唱法,并且吸收老生、青衣唱腔的特点从而创造了京剧老旦新腔,并使京剧老旦地位得以提高。
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确立(1880年-1920年)
在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初期阶段,生、旦两行长时期占据着京剧舞台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其他各行当的演员也在通过他们的努力探索,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其他行当的声腔和表演,提升了舞台地位。正是在这一时期龚云甫、罗福山、谢宝云等老旦演员的出现,确立了老旦作为独立行当与老生、青衣、花脸、武生并列的地位。
龚云甫(1862-1932)
是清末以来最有影响的老旦演员。他突破前人、精心揣摩、细心钻研、善于吸收、敢于创新,开创了老旦行当的新纪元。
他把大嗓的“擞音”和小嗓的“落音”,巧妙地运用在老旦唱腔上,使老旦唱腔自创一格,并吸收了青衣委婉缠绵的曲调和老生气宇轩昂的韵味进行加工综合,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老旦唱腔风格。他念白清楚、喷口有力,极具韵味。在做工上,他改变了先前的老旦演员重唱轻做的陈规窠臼,大胆借鉴老生和青衣的身段、步法并进行融合、加工。对老旦行当在表演上做出了较大的革新。为老旦行当的形成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世称“龚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凡唱功老旦均效法龚云甫。私淑弟子有卧云居士、李多奎等。
罗福山(生卒年不详)
做工老旦的主要流派。但在《中国京剧史》中,却没有他的专门记载。从其他史料来看,他的艺术风格古朴大方,主要饰演配角老旦角色,但会戏广博,擅长做工,念白吐字真切,语气委婉自然,酷似老年妇女,但并不以唱功擅长。他的做工结合身段、步法、表现力很强。他所扮演的角色真挚善良、沉着老练、生动逼真。
罗福山先生的念白、演唱以徽剧、汉剧的音调为基础;而龚云甫先生则是使用北京的字调,所以二位先生的演唱韵味有所不同。罗福山先生老旦艺术支派的主要传人有文亮臣、孙甫亭、李文启、李多奎等。
谢宝云(1860-1917)
以擅演“里子”老旦而著称。他嗓音高亢、苍秀挺拔,唱腔富有韵味。做工规矩老练、神态逼真,讲求身份气度,能认真体会剧中各种不同人物的感情动作。他一生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老年妇女形象,都能够恰到好处。
龚派、罗派的传承和发展(1920年-1949年)
龚派艺术和罗派艺术创立后,京剧老旦行当已发展到第三代。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许多较有影响的老旦演员,他们大多受过罗福山、龚云甫、谢宝云的亲传或直接影响,其艺术风格各有特色,在京剧老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在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文亮臣、孙甫亭、卧云居士(赵静尘)、李多奎等。
文亮臣(1867-1938)
罗(福山)派老旦主要继承人之一。他扮相端庄华贵,嗓音高亮清越,成功的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中老年妇女形象。在艺术风格上,除了很好地继承罗福山先生古朴大方的特点外,还充分体现了表演上的生动性与真实感。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教授老旦行当期间,李金泉得其亲授。为罗派老旦艺术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孙甫亭(1899-1970)
是罗福山先生的“手把徒弟”。嗓音宽厚,声腔淳朴,念白沉着生动,富有膛音,给人以古道热肠之感。他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演戏注重戏情戏理,在刻画人物上独具匠心,扮演不同性格的人物没有雷同的感觉,且真实生动、细腻洒脱、严谨规范。孙甫亭先生曾执教于富连成科班、荣春社科班、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京剧老旦演员,王晓临、王梦云等得到过他的教益。
卧云居士(1891-1944)
龚(云甫)派老旦艺术主要继承人之一。嗓音清脆响亮而又富有韵味,且对嗓音控制细腻、腔调周转、灵活自然。他在获得龚派艺术扎实、规矩、精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在一些唱法和身段动作中,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如他在行腔中揉进了小生娃娃调的一些特点,吸收了孙派老生的气口运用,念白上借鉴了言派老生的一些音韵和方法;在身段上运用了青衣水袖的动作等等。他所尝试的艺术创新并没有生硬的痕迹,而是与剧情和人物性格很好的融合。尽管卧云居士过世较早,但其对“龚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早在二三十年代即被京剧界所重视。
李多奎(1898-1974)
26岁拜罗福山为师,并得到龚云甫先生的教诲,后又深得龚的琴师陆彦庭先生的教授和辅佐,深得“龚派”神韵。成为继龚云甫之后影响最大的京剧老旦艺术流派。世称“李派”。在京剧老旦流派的发展是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派突出的创造是注重人物,强调老旦行当应有的声乐审美特点。以充沛的感情将雌音、衰音、沙音、涩音精密地调剂起来,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而又通过娇、柔、脆、润、甜等音色的行腔,准确深刻地刻画人物和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此外,在唱腔节奏、尺寸、劲头、气口控制上,在擞音、颤音、滑音、脑后音和重叠句、镶嵌句、衬字、虚字技巧的运用上,也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李派”演唱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淳厚甜润、悦耳动听。从声乐审美效果上来说,他能给人以和谐舒适,圆润优美的感觉。在用气方面,他常说“气为音之本”,对于演唱中的换、偷、提、喷、吞、吐、收、放各种用气之法安排的精细到家,它在演唱中无论是急促的快板,还是长拖腔的慢板,都能唱得气足神通,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
他并不为自己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和优越的学习条件所满足,而是兼取“龚”、“罗”、“谢”三家之长的同时,侧重对龚派艺术深入研究,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艺术上的理解不断地给予融化、革新和发展。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特色。他所创造的李派老旦艺术,至今影响深远。成为迄今为止,京剧老旦行当中最大的艺术流派。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1949年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凡唱老旦者无不学李多奎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老旦演员,均受到李派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中李金泉、何盛清、李盛泉、耿世华、王玉敏较有造诣。而在他们当中,只有李金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李(金泉)派老旦艺术。
李金泉(1920- 2012 )
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受教于文亮臣等先生。1941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并收为义子,深得真传,为继承和发展京剧老旦艺术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李金泉的嗓音清脆而响亮,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和力度的变化。他善于钻研,勇于创造,坚持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从他步入剧坛到取得卓越成就的三十几年中,正是李(多奎)派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李金泉坚持的这种艺术创新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吸收前辈老旦艺术家的长处,并借鉴了青衣、老生等行当的艺术特点,而且还从兄弟剧种甚至话剧、歌剧中汲取养分,巧妙地化“他”为“我”,成为他独有地特长。使其创造的角色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审美需求。
李金泉的戏路宽,而且唱做均属一流。在他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古今若干个人物形象,把年龄、地位、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而其清新俏丽、引人入胜的声腔,抑扬有致、清晰入情的念白,自然、细腻、优美的身段动作等高超的表演技巧,在他所演的剧目中集中地得以体现。他在艺术创造上,始终不渝地追求“真”、“善”、“美”、“新”、“深”、“精”,使他的表演时代感突出、生活气息浓、人物挖掘深、艺术表现真、舞台美感强。
李金泉先生还是一位唱腔设计者,从在戏校学艺时就为李玉茹等设计唱腔。他不但创编老旦唱腔,如《罢宴》、《李逵探母》、《响马传》和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等诸多剧目中的老旦唱腔,还创编了《沙家浜》、《平原作战》等戏的老生唱腔。他的这些韵味浓郁,荡起回肠的作品,显示了他“因戏设腔、因人创腔”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李金泉在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是唱、念、做都优于同辈,在人物刻画方面甚至超过了前辈老旦艺术家,其艺术风格独数一帜、自成一家,最终形成了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李(金泉)派。为解放后京剧老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玉敏(1923-1994)
戏曲教育家。1935年考入中华戏曲学校,师从刘俊峰、时青山、文亮臣。戏校毕业后,又得到孙甫亭、李多奎的指点。他尊崇龚派表演艺术风格,但又能博采众长,有所发展、创造。他的嗓音高亢、刚柔并济,无论是雌音、衰音、刚音、脆音、涩音,均能运用自如。强调唱念的技巧,他认为吐字与声腔的关系是字为主,腔为辅,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与情的关系,则是以声传情,通过吐字、归韵,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他提出老旦的念白应该“刚而不暴”,表演应该“美而不媚”。他的唱念表演十分重视从剧情人物性格出发,注重生活气息,讲求传神,不故意卖弄技巧,富有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培养了许多优秀青年老旦演员,如王晶华、李鸣岩、郑子茹、郭跃进、蓝文云、史云兰、甄静娴等。
李盛泉(1916-1987)
1925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师从萧长华先生。1933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得到李派真传。后因嗓音条件所限,从事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任上海戏剧学校和华东戏曲实验学校老旦教师。1957年受聘于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他在教学中着重把握唱念中声、情、气、韵起伏张弛的丰富变化,以及高潮的蓄势、递进和爆发,使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层次清晰、激情饱满。此外,他还擅长在新剧目中为老旦行当的唱腔谱曲。现代京剧《龙江颂》中盼水妈的唱腔原型是由他创作的。李盛泉先生为李(多奎)派老旦艺术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