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成48块的青花瓷,一直无人敢修,34年后浴火重生大放异彩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在参观博物馆时会注意到,大部分的展品,或多或少都有修复的痕迹。就比如著名的四羊方尊,它在战火中曾经已成残片,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经过修复后才惊艳世界。普通收藏品,经过修复后价值会大打折扣,但重要文物乃至国宝,却不在此例。它们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修复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更好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首都博物馆中,曾经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已经碎成48块残片,却在34年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修复。倒不是它被时光淡忘,而是修复的难度实在太大。
我们知道,青花瓷在瓷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青花瓷又是重中之重。在宋代瓷器大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江南瓷器的巅峰技艺相结合,再加上空前绝后的原料,才诞生了大气磅礴又不失精巧细致,颜色鲜艳又不失素雅清淡的元青花。
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瓷器本身易碎的特点,元青花的数量实在太少了。即便是在今天,被公认的元青花,全世界都不足400件,国内也就100多件,绝大部分都保存在顶级博物馆中。也有人略显夸张地认为,没有收藏元青花的博物馆,根本就没资格算是一流博物馆。
元青花的地位如此之高,存世量又如此之少,每次被发现当然会引起考古界、文博界的轰动。完整的元青花自不待说,将会当作无价之宝来看待,就是出土巴掌大小的瓷片,那也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在1970年,北京的六铺炕地区,一次性就出土了20多件元青花,当然成为了轰动世界的新闻。
当地能出土元青花,而且数量这么多,不是偶然的。当时,北京就是元大都所在。1970年时,北京进行城市改造,元大都遗址的探寻工程也顺势进行。就在天时地利与人和各种因素具备的情况下,元青花的窖藏才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多件元青花中,还有几件是破损的。特别是有一个造型独特的扁壶,已经成为了48块碎片,根本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当时有专家草草拼凑,发现它的壶嘴还是个凤头,便将其命名为“青花凤首扁壶”。
然而,从当时的技术来看,完全修复这件珍贵文物是没有把握的。而且,因为元青花的特殊地位,修复工作不容有失。所以,这48块碎片一直锁在库房之中,无人敢修。
直到2004年,经过慎重考虑,国家文物局将青花凤首扁壶的修复工作交给了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蒋道银。这既是对专家信任,也是无上的光荣,能修复这样档次的国宝,机会并不多。蒋道银先生接到任务后,既兴奋,又大吃一惊。
原来,这些碎片并不是一个个摆好放着的。当时,它还是用石膏简单地“包扎”,其实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反而会继续对文物产生破坏。另外,那48块碎片大大小小,残破不堪,最小的甚至只有蚕豆大,实在令人心痛。
蒋道银先生先是加热让石膏脱落,然后小心去除碎片的残留污渍,再细致地拼接,将其基本修复成型。然而,这件文物之上,还有大大小小17处孔洞。蒋先生再用现代的环氧树脂修补漏洞,并用高分子油漆喷涂底色。
别看小珏说得容易,修复工作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更重要的是,蒋道银先生遵循了可逆修复的理念,也就是说,今后科技手段更发达,后人不满意可以重新修复,并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二次破坏。
修复后的元青花凤首扁壶确实不同凡响,它高为18.7厘米,口径为4厘米,小口短颈,圈足较低,腹体扁圆。它的通体为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浓重艳丽。壶嘴对应凤鸟的嘴部,壶柄拳曲仿佛是凤尾,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则是缠枝花卉,好似百鸟之王在花丛中徜徉。它如同凤凰浴火重生大放异彩,不仅仅是一件文物得到了升华,更是代表先进修复技术与古代巅峰技艺的完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