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那一场大雪
白居易四十五岁时,在江州,是因为正直敢言而得罪权臣,被排挤贬谪去的,那年的冬天很冷,一个夜里落了大雪, 他躺在床上听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听到窗外竹子在静夜里折断脆响,他就知道这场雪下得不小,因为有这样的声音,雪夜比平常的深夜更寂静冷清。
下雪了,该做些什么?
找朋友来喝酒吧,也是在江州,也是一场大雪,白居易叫上刘十九一起开了坛新酒:
《赠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冷清的雪天,炉火烧得正旺,挺暖的,不如就着这炉火来一杯?因为有了好酒与好友,暖意便从身体蔓延到了心里。
他们喝的“绿蚁酒”,是一种米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白居易显然很爱喝,他还曾写过“香开绿蚁酒,暖拥绫被”。看起来,这绿蚁酒该是十分香的了。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柳宗元,曾在永州的寒江上独自钓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时也曾春风得意马蹄疾,官场上步步高升,一心想要为大唐的兴盛鞠躬尽瘁,到后来被贬永州,化作孤孑一身的渔翁,于茫茫大雪中渔舟独钓。
钓上来的是孤独和不屈,钓不上来的是官场的繁华,但他内心的理想,从始至终都如这白雪一样高洁。
另一个风雪夜里,诗人刘长卿在赶路。
经过一座芙蓉山,山上白茫茫一片,远远瞧见一片被雪覆盖的白屋顶,艰难跋涉的旅人心下欢喜,今夜的住处有了着落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夜,芙蓉山,柴门,狗吠,夜归人,因为有了雪,幸福变得简单起来,有个遮风避雪的落脚地,就很知足了。
雪渔图 五代 佚名
比起关内,塞外的风雪更狂放恣意,落到人的心里也是豪情万丈。
唐朝的许多文人,心里都有一个将军梦。
五岁读书,九岁能作文章的才子岑参,却把从军这个梦想落到了实处,他的祖父曾做过宰相,父亲也曾是朝廷大员,但在岑参年幼时家道已中落。
为了理想和抱负,岑参两次从军边寨,边地苦寒,诗人的笔墨却更加酣畅淋漓: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边寨的雪落成一片海,匈奴借着草黄马肥的时候,领大军来侵犯大唐江山,将士们身披盔甲,顶着刺骨的狂风在暗夜里行军,雪落在战马身上却被汗水融化。
岑参想,匈奴人看到我大唐将士这等雄姿,吓都能吓得不战而退,这一战赢定了。豪气!
从边寨的大雪中,李白却看到了思念: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燕山的雪花,大如竹席,一片一片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的思妇双眉紧锁,无心说笑更别提唱小曲,只倚门望着来往的行人,心中挂念在前线受着苦寒的良人,悲哀不能自已。
燕山的雪花,是否因为承载了太多思念,才会“大如席”?
有边寨将士不畏风雪苦寒,才有长安城的瑞雪兆丰年。
《京畿瑞雪图》·唐·李思训(传)私人藏
传为唐李思训作的这幅《京畿瑞雪图》中,山川草木,亭台楼阁都罩了一层瑞雪,有好友在亭中对坐赏雪,有人独坐舟中,也有人骑马撑伞而过,一片安定祥和。
因为有这安定,长安城的雪,也比塞外柔和七分。
大雪天,皇宫中热得很,《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而长安城的豪门,则多会在大雪的时节呼朋唤友,赏雪吃酒。《开元天宝遗事》里有位富商王元宝,每逢冬天大雪之时,便令仆夫扫雪待客,亲自站在坊巷前,邀请宾客来自家烤火喝酒,“为暖寒之会”。
普通百姓也能自己找乐子,中唐时,一个叫张打油的汉子,早上起来打开门,哦豁,天地一片白茫茫,好大一场雪。
家中两只狗已经玩疯了,身上都是雪,他张口就来一首《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黄狗因身上的落雪而变成了白狗,白狗因为雪落在身上,看起来比原来要胖了。
虽然十分口语化,但的确构思奇特,令人忍俊不禁,从此这类诗就用他的名字定义,唤作“打油诗”。
长安城外,终南山下,王维的辋川也落满了大雪。
唐 王维(传)《江干雪霁图卷》(局部)日本私人藏
明朝诗人王穉登盛赞王维的这幅《江干雪霁图》“皎然高映”,有“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
画中,大雪初霁,草堂、青竹、小桥、流水,充满了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正符合王维在一首诗中写过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终南山上的雪,落在王维的画中,也落在诗中。
有不少学者认为水墨雪景山水是王维首创,“明四家”之首的画家沈周在一个炎炎夏日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直呼“雪意茫茫寒欲逼”,足见画的很妙,可惜今日我们已无福看到。
《唐诗纪事》说有一年科举考题就是“终南望余雪”,考生祖咏只写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交了卷。
主考官问他为何不写了,他说“意尽”,这四句已经把诗意写足了,不必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了。
诗写得好不好不谈,这份“狂”和“张扬”是几乎每个唐代诗人都有的。
祖咏最终进士及第,这首没写完的诗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随着那一场雪流传千古。
而在大唐的西域,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法师正在翻越茫茫雪山。
他去年从长安偷跑出来,在出国之前,27岁的他已经是大唐名噪一时的高僧,但他并没有被名声迷了眼,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大道,毅然孤身去往那烂陀寺取经。
冰川雪崩没能阻拦住他,历经四年的苦旅,他终于到达那烂陀寺,最终以一个异国人的身份在佛陀的故乡被尊称为先知,国王也成了他的弟子,获得了空前的荣耀。
但这些名誉拦不住他回大唐的心,从641年走到645年,玄奘法师终于回到长安,带回了大量典籍和圣物,宰相亲自为他主持欢迎仪式。
回国后他一心主持译经,还完成了稀世奇书《大唐西域记》, 至今仍是研究西域和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名人录》里,有两位中国人,一位是孔子,一位就是玄奘法师。
漫天大雪、茫茫雪山,没能阻挡他的脚步,而是成就了他的追梦之旅,鲁迅先生盛赞他为“中华民族脊梁”,实至名归。
在大唐的牛头山,也下一了一场雪。禅宗牛头派祖师法融大师开堂讲《法华经》,讲得素雪满阶,群花自落。
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雪落茫茫亦是大智慧。
气象史学家刘昭民《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一书中说:
在唐代的三百年中,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数都比较少,而冬无雪的年份竟达十九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
暖冬是唐朝的特色,但从中晚唐开始,仿佛随着大唐王朝的衰落,冬天也变得寒冷起来。
便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白居易遇见了那位可怜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满身尘灰烧得千余斤一车炭,清早赶着牛车趟过冰和雪,想卖了炭能换点衣食,虽然已经冻得哆哆嗦嗦,却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好把这一车炭卖个好价钱。结果却被宫里来的太监,以“半匹红绡一丈绫”强买而走。
这一场雪,对卖炭翁来说,何其残酷,其实雪依然是一样的雪,变化的,是人心。
晚唐会昌元年(840)的九月二十三,长安城的大雪下了一天一夜,树木都被摧折无数。
这之后,唐朝的冬天,雪越落越大,直到904年,朱温劫唐昭宗迁都洛阳,强迫驱赶唐皇室及长安士民,拆毁长安皇家宫殿、持续了一个多月,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都城土崩瓦解,沦为废墟,长安彻底消失了。
犹记得那一年,还是初唐,唐太宗李世民缔造了贞观之治,太平盛世里也下了一场雪,大唐的皇帝看着雪花纷飞,也作过一首诗:
《望雪》
唐 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大雪见证了唐朝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