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怎样成为一个传世的中国画家
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寓居海外十余年,2000年回国。曾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深圳等城市和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
学中国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名师,有了名师就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包括读书,怎么读,读哪些,什么时候读什么?什么时候写什么?怎么游历,怎么去看画、看山、看景、看人、看物,诀窍在哪儿?如何发现它最生动的东西。学东西要高屋建瓴,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有一位好的老师,就等于有了通向成功的一把钥匙。如果这个老师的修养、胸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那这事得打个问号。很多人会告诉你说要读书,要写字,要学习传统,要学这个,学那个,这都是重要的,最关键是有一位好的老师。再有一点就是,要历练自己。有一个好的老师,同时也需要历练自己。一定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历练自己。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也很重要。第三个就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这个步骤不能错。
比如学中国画,要踏实临摹,一定要在临摹过程中通读历代画论,要滚瓜烂熟。不能背没关系,其精髓一定要知道,慢慢这些就成为了自己的座右铭,时间久了,自觉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指导你学画、生活、作人。可能每个人天赋不一样,一定要画成八大那样也不可能,但成为恽南田也不错,赵之谦也不错,虚谷也不错。这些人,都不俗,笔下功夫、胸中见识超人一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诗画是姐妹艺术,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从绘画理论到大家的感觉认知,形式上,发之于口就是诗,行之于笔就是画,是感情的宣泄和你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只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你有感而发,用赋比兴的方法把这个事儿说出来。比如思念一个君主说成思念美人,用比兴法把这个事情说得比较含蓄。画也一样,为什么后来画发展到大写意呢?具象的东西不够表达心意。欧洲文化和东方文化同时都在这个历史阶段发生变化,欧洲也同样抛弃院体,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那一套,反而追求表现精神、表现内在、表现感情。但是他们不如中国这么便利,因为中国艺术有书法在先,书法早于绘画,形成了草书,能够非常地狂放恣肆,把精神宣泄出来。甚至“脱帽露顶王公前”,这种境界是中国文化淋漓尽致的一个表现。
能成为好的画家,但不能成为大家。好的画家和能传世的画家是不一样的。很多画家懂得用技法去描写物情、物理、物趣、物态,通过历练,笔墨技法都达到一个境界,但是缺的就是你说的诗词、文化、学问这一块,如果他欠缺,那就提笔不成文,没有丰富的内涵。单表现在画面上,有题跋也不能看。题了反而不如不题,不题这张画还是一张画,题完了便是一张废纸。另外,字写不好,看上去非常蹩脚。文不能读,基本上的词要达意都做不到,这些都没有,还谈什么诗词境界,不是太遥远了吗?这些不是对一般画家的要求,不是说画家都要特别通诗词,如果说你想达到的只是一般的作品,这很容易,通过不停地笔墨锤炼、伏案就可以达到,趴在那不停地去画就行。但你要达到神、妙的境界,不是伏案就可以达到的,有70%是画外的功夫,有可能是喝茶、聊天、散步、走路、读书,都要有所感悟。
过去好多名画家,唐以后的,好多人也没文采,不去练书法,基本上属于院体画家,就是在国家画院的宫廷画家。像这类画家,就不必要文采和书法上的修养,也能成为很好的画家。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传世的画家,像黄、王、倪、吴、文、沈、仇、唐,能够这样,就难了。
黄子久五十岁学画,活到九十岁。关键他是什么学问都好,学问可称上流。因此人家一画画自然就高出其他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像吴昌硕也是五十岁才学画,在这之前,他的学问修养不错,吴昌硕早年书法只是在中乘,其他学问都是上乘,并不影响他成为大家。他书法上有种气,就是那种大气。一出笔的意思就是我的画要有凛然之气,是气行在先的。像他同时代的画家,虚谷、张子祥都比不上他。
所以中国画首先讲究气势。很多画家有修养,字也能写,诗词文赋学问也不错,对于其他学问的浸润都有,年纪也够了,缺什么?缺胆,缺下笔当中的势,没有这种势挥洒就不夺目,作画就不能传世,历代传世的画都有这样的一种气势。好的东西,比如像真正吴昌硕的东西只要往墙上一挂,观者就会被镇住,就会被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