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寒潮频发,专家的分析靠谱吗?
文/
全球变暖北半球为何寒潮频发?北半球寒潮频繁南下恰与全球变暖有关“正常情况下,西风带可牢牢圈住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全球变暖使北极温度升高,'围栏’西风带不再牢固;发展盛期的拉尼娜现象,使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变冷。北半球南北温度梯度减小,气候系统平衡被打破,冷空气就有机会长驱南下.
这个解释是有待验证的。若按照专家的解释,北半球南北温度梯度减小,气候系统平衡被打破,冷空气有了南下的通道,每年都是重复同样的问题。而不是只有2020年这样。
我们都知道自然的变化是渐进的,没有所谓的突发和极端。北极温度升高也是累积的过程,北极温度高,把冷空气带往南挤压,只是一种可能。毕竟北极的寒冷远高于维度地的西伯利亚。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速度也比风速度大很多数量级,在没有长期观察与模型分析的前提下,给出解释和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若我们从历史角度看天气变化,也许解释力会更大一些。
据说在河南安阳某地,考古学家找到了一些甲骨文,根据甲骨文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320 年一前1360年,殷商人在打猎时,获得一头象。我们都知道大象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殷商时期应该没有人贡献大象,既然又是打猎获得,说明是土产的可能性很大。
河南省在历史成为豫州,豫州的豫字,从予从象。象是瑞兽,代表了安和、祥乐,这就是豫字的本意。《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表示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
《诗经·豳风》据现代人考证,大约创作于周初成王时代。豳的地理位置在现在的西安附近,或者不是特别远,海拔也就500米高的地区。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接着又说: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既然能10月收稻子,说明成王时代,西安很温暖,潮湿,且雨水充足。那个时候旱稻的可能性也有,比现在西安温度要高。五月鸣蜩,也比现在要早。现在北方农历大暑节气过后开始有蝉的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释义:大暑时节,在六月15左右。蝉从6月末也就是大暑时节,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
诗经记载的五月鸣蜩,气温温度提前至少20天。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篇《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我们知道橘、漆、竹目前都分布在亚热带,是亚热带植物,天气寒冷结冰就冻死了。史记记载蜀汉江陵,有橘子树。渭川有千亩竹。说明西安、山东在汉武帝时期温度比现在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