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山人:从“梨园祖师”说开去

过去,许多行业都有供奉祖师爷的习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说,这是借用历史名人创造出新的神灵来满足行业之需,既有行业祖师神,也有行业保护神。拿梨园来说,其祖师是唐明皇李隆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据说,唐明皇在宫中(也说在宫外)一个大梨园开辟教坊,有坐部弟子(即演员)三百人。所以后来称戏班、剧团为“梨园”。

由此衍生而来,戏班的各种角色也还有各自的祖师。比如,武戏供的是“五昌兵马大元帅”,“五昌”是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孙武五人的总称。武行单供一位“筋斗祖师”白猿,连同五昌一起称“武猖”。乐队供“音乐祖师”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有名的音乐家,所以乐队以他为祖师。管戏箱的单供青衣童子。青衣童子也叫指天划地聋哑童子,尊称指天划地佛。梳头的祖师是观音菩萨。那时旦角都是男演员扮演的,所以和观音男变女像扯上了关系,以他为祖师。

不过,道光之后清朝廷供的却是道光皇帝的母亲,称为“御后祖师”。相传她原是唱小花脸的演员,被嘉庆皇帝看中后接到宫里,生了道光后才被立为正宫。道光做了皇帝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母亲说出自己的身世,才感叹地说:“想不到我也是戏子啊!”意思是自己是唱戏的生的儿子。后来人们把唱戏的称为戏子,就是由此讹传而来的。

据说,鼓乐的祖师是师旷。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生而无目,自称盲臣、暝臣。为晋大夫,博学多才,尤精音乐,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还有一说,伶界的祖师是老郎神,传说演员能在梦中受他指点、传授,故尊他为祖师。广东等地的梨园会馆又叫“老郎庙”。过去一些伶人供的老郎神像,画的是一个白晢的少儿。据说他是天上的冀宿星君,俗名叫耿梦。有个故事说,戏班儿童学戏学舞时,经常有个俊俏的少年和他们一起练习,还辅导他们,但又不是他们的同学。后来结业了,按名册点名,居然没有这个人。大家于是惊之为神。故此伶人早晨醒来都不说梦,就是为忌祖师的名讳,他们说,晨起说梦一天都不顺。

说完梨园,再来说说其他传统艺术——

评话祖师——柳敬亭

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大师,江苏泰州人,本姓曹,名逢春,年少时犷悍不驯,被官府列为要抓捕的地方恶人,于是出逃,后从事说书。说书当然要有名字,遂指路边柳为姓,以敬亭山名为名。因面麻,人称柳麻子。经人指引后,艺事大进,声名远播。在南京说书时,除了书场,许多达官贵人延请他到私宅去说书,常常应接不暇,需提前十天预定。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就写到他。现在泰州其故居地辟有柳敬亭公园。

相声祖师——

关于相声的祖师,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俳优”是相声的起源,但是“俳优”虽然很逗笑,像是滑稽戏,还不能算是“相声”。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爷画像,画的是东方朔。他是山东人,西汉时的辞赋家,性格诙谐,言辞敏捷,滑稽多智。汉武帝在位时,东方朔在朝为官,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但武帝始终把他当做俳优看待,不予重用。但是,东方朔并没有以相声为业,也没有传授后人,就不能算是相声的先行者了。据马三立活着的时候说,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师”叫朱绍文(1829--1903),艺名“穷不怕”,浙江绍兴人,少时学过京剧丑角和架子花脸。虽然在朱绍文之前已经有人在用后来称为“相声”的这种形式谋生了,但从朱绍文开始,才真正有了“相声”这个行道,有了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所以他是公认的相声鼻祖。

说唱道情祖师——张果老

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是八仙之一,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本是唐朝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姓张名果,“老”是后人缀上去的尊称,道人出身,是有名的练丹家、养生家,也是哲学家。至于张果老被尊为说唱道情业的祖师,有这样一个传说: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给张果老,但张果老谢绝了,他敲打着渔鼓、简板,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张果老恳请还山后,经常云游四方,在民间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以后有人学着他的样子也唱起道情来,所以他是说唱道情的祖师。至今仍有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扬州道情和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山东渔鼓传世。

皮影戏祖师——李少翁

皮影戏起源很早。据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病故,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影于地栩栩如生。李心中一动,回来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帏,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后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另据纪连海《百家讲坛》所说,则李少翁是个方士,会呼神唤魄,武帝命他把李夫人的魂魄召来与之见面,于是李少翁故弄玄虚,采用了上述办法。皮影戏到了北宋已十分盛行,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十八世纪还传入欧洲,被称为“中国影戏”。

木偶戏祖师——偃师

《列子。汤问》载,周穆王西巡昆仑,在返途中有能工巧匠偃师造了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傀儡,当场表演给周穆王和他的宫姬看。这就是传说的木偶戏的起源,而木偶戏也被称作偃师戏。这一传说虽未得到考证,但孔子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这说明春秋时期已开始用木偶代替活人陪葬了。1978年,山东莱西一西汉墓曾发掘出一个木偶。身高193厘米,能立、能坐、能跪,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提线木偶,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木偶戏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宋代则为鼎盛时期。木偶戏以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为主,此外还有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