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参,及其用法
蓝花参是一味主要靠野生资源供给的药材,在昆明山里面常见,但目前检测发现,蓝花参的浸出物不容易合格。
原因可能是野生的,采收时间不一致,若是在嫩的时候采收,其营养成分多,浸出物也多,开花结果后采收,营养消耗掉一部分,浸出物则不合格。
还有一种思路,蓝花参多野生,农户采收时,为了保证来年还有,便不采挖地下部分,直接割取地上部分入药。
蓝花参生长的土壤较干,地下的根不是很容易挖出来。为了采收快速方便,也会不带根。
多次检验发现,蓝花参根占比多的,浸出物更容易合格。植物志描述蓝花参药用部位为根,但较多标准均描述为全草,文献提到为根或全草。
我们来看一看蓝花参在各种资料中的描述,蓝花参目前市场价格在20多元每公斤。
若是开始研究人工种植,有确定的采收期和营养,保证根的占比,合格率会更高。
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来自于桔梗科,蓝花参属,俗名细叶沙参、毛鸡腿、拐棒参、娃儿菜、牛奶草。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
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
直径可达4毫米,长约10厘米。
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广布。
生于低海拔的田边、路边和荒地中。
有时生于山坡或沟边,在云南可达海拔2800米的地方。
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根药用,治小儿疳积,痰积和高血压等症。
【基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的干燥全草,夏秋两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长10~30cm,
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4~8cm,直径0.3~0.7cm,
茎丛生,纤细,叶互生,无柄;
叶片多皱缩,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
蒴果圆锥形,长约5mm,种子多数,细小。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以根粗,茎叶色绿者为佳。
【检查】杂质不得过3%。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心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解表,宜肺化痰。用于感冒,慢性气管炎,腹泻,痢疾,百日咳,劳倦乏力,颈淋巴结核,急性结膜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
外用:捣烂敷。
【贮藏】置干燥处。
【基源】桔梗科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本品亦为我省少数民族用药。
【性状】同甘肃标准
【性味】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补虚健脾,止咳化痰。用于小儿疳积,自汗盗汗,白带,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15~30g
【贮藏】置干燥处
【基源】枯梗科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的干燥全草。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
本品根呈圆柱形,稍扭曲或弯曲。
长4-8cm,直茎0.1-0.7cm。
表面黄白色至黄色,具细纵纹,质脆。
断面黄白色,显菊花心。
茎纤细,蒴果倒圆锥形。
气微,味淡微甜。
【检查】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9.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不得少于23.0%。
【性味与归路】甜、微苦,微寒。归脾、肝、肺路。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肝、肺经。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血,止咳化痰,消积。用于产后虚弱,病后体自热,自汗,盗汗,肺燥咳血,带下,小儿疳积,皮肤瘙痒。
【用法与用量】15~30g。
【贮藏】置干燥处。
【基源】蓝花参来源为桔梗科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以根或全草入药。
【采集】
全株含白色乳汁。
根肉质细长,白色,形似参。
秋季采根,春、夏、秋采挖全草。
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平。益气补虚,祛痰,截疟。
【主治用法】病后体虚,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肺虚咳嗽,疟疾,高血压病,白带。用量15~60克。
间日疟:蓝花参全草30~45克,水煎,日服2次,于疟疾发作前2~4小时各服1次。
疳积:鲜蓝花参15~30克(干品克~15克),炖肉或鸡蛋吃,日服1剂。
蓝花参为桔梗科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以根或全草入药。蓝花参别名细叶沙参、金钱吊葫芦、毛鸡腿、拐棍草。
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益气补虚、截疟之功效。
由于福建闽东地区舍族居住地理环境与气候,适应蓝花参生长,所以蓝花参在舍族地区被广泛应用,现举数则验方。
鲜蓝花参全草50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炖田鸭母1只,1日2次,连服3天,效果显著。
取鲜蓝花参全草50克,鸡蛋1个,冰糖15克,加水适量煎服,1日2次,连服2天。
鲜蓝花参全草30-50克(干品10-15克),炖肉吃,日服1剂,连服5天。
蓝花参全草10克水煎,日服2次,于疟疾发作前2-4小时,各服1次,连服3天。
用蓝花参全草10克、钩藤15克,水煎服,连服数日,有明显降压作用。
鲜蓝花参全草20克、忍冬叶5克、黄胆草5克、蝉蜕3克,水煎服。
蓝花参始载于《滇南本草》:
味甘、微苦,性平。
甘入脾、苦入心。
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
盖烦劳则心家虚热生焉。
以参之甘益元气,而虚热自除也。
夜多不寐,睡卧不安,
心血不定,神不守舍,
血气不敛,故多自汗、盗汗。
并皆治之。
妇人服此、白带自止、阴血渐旺、久服延年。
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希望在野生资源还比较多的时候,
开始人工种植,
一来保证采收规范,
二来维持资源可持续性利用。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滇产蓝花参的生药学研究 孙娇 张超 张庆芝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 昆明
(2)畲族民间应用蓝花参验方举隅 福建省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 阮孝珠
(3)药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