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景泰蓝欣赏

  景泰蓝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转向收藏景泰蓝。景泰蓝也凭借它繁复的工艺、华丽的外观,获得海内外人士的一众喜爱。

  帝王对景泰蓝“爱得深沉”。明清时期,还在紫禁城里专门设置了生产景泰蓝的造办处,几乎将全京城会制作景泰蓝的匠人都被收入了囊中。于是,景泰蓝成了民间的一个迷,只有少数皇亲国戚、高官重臣,才有机会一睹景泰蓝的真面目。

  景泰蓝是特指掐丝珐琅彩,但并不单是指铜胎的,金属胎的掐丝珐琅都可叫景泰蓝,所以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

  景泰蓝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珐琅。假的景泰蓝,一般不用珐琅,而用其他颜料代替。伪造景泰蓝的方法主要有:将铜器铸好,用钢丝圈作花纹,加上颜料即可烧制。如果是蓝色,便须用银蓝、硬蓝和黑色三种颜料搅混而成;紫色则用银紫、银蓝、黑色三种颜料搅混;白色用硬白、银白与粉红颜料;深绿用银绿、硬绿、银蓝和黑色颜料;浅绿用银蓝、银绿、蛋青和地子绿四种颜料;黄 色则用银黄研面,掺和黄米而成。无论烧制什么颜色的景泰蓝,其中都必须加油烟土,烧成之后,才能有砂眼。烧好后,还得以火镀金,细石磨光。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锈。数旬后将浮锈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蓝的颜色、光泽就与上了珐琅质的景泰蓝几乎一样了。

  据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 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 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清朝景泰蓝在工艺上比前朝有了大大的提高,富贵典雅,珠光宝气,由于制作过于精细规整,反而有点略显匠气,不如明朝手工痕迹重。明清景泰蓝的整体风格是,明朝古朴大气,清朝则过于精细。清朝景泰蓝往往胎薄,掐丝细,彩釉比明朝鲜艳,清朝早期略有砂眼,之后几乎没有了。清朝景泰蓝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金水比明朝薄,但金色亮丽。

  近些年,景泰蓝已经真正走进了市场,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艺术投资收藏珍品。景泰蓝的华贵,不是娇惯出的华贵,而是千锤百炼、浴火而得的华贵。“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正是这种种的不易与高 贵的品格,让景泰蓝艳压群芳,成为一国之象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