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刘晚苍》编后记

编者:编写一本书,无论作者还是编者,劳碌奔波,其间甘苦,多数不足为人道。虽说当时的甜也好苦也好,都成了过去式,受过了,也就完了,但一本好书问世毕竟不易,记下催它诞生的心路,未始没有意义——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是一乐。题图为作者季培刚在刘晚苍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
在这本书大致定稿的时候,有必要附上几段话,将其得以呈现的因缘,作一叙述。
今年初夏,将迎来刘晩苍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在此之前,刘培一先生本意是为此举办一次活动,并向刘晩苍的传人征集文章、图片等各类资料,以期编辑成册,尽量反映刘晩苍生平及技艺的全貌。否则,难免曲终人散尽,零星资料也不知去处,所谓“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在2013年春北京举办纪念王茂斋活动期间,刘培一先生曾特意召集我们聚餐,安排布置此事。然而,天不假年,仅稍有头绪,他即于2015年初因病离世。其生前所愿如停顿下来,也将成为永久遗憾。
在此之前,胡志华编辑因拟再版《太极往事》,得知我与刘晩苍的渊源。刘培一去世后,她勉力敦促我接续编成。我既是勉为其难,也算是责无旁贷了。刘培一先生当初关于这本书是如何设计的,我们与出版社方面都不清楚,所以只能重新设计。文字内容起初分为三部分:
一、“起源篇”,收集展示了多份资料,主要是为了相对真实地反映刘晚苍的身世经历及武功渊源,大致以写作时间早晚为序排列,多数资料属于首次以真实面目发表,尚不完全为外界所知。
二、“记录篇”,主要收集了迄今为止各类期刊所发表的与刘晩苍有关的部分文章,以发表时间为序。十年前的2006年,在京举办纪念刘晩苍100周年诞辰活动,刘培一先生向刘晩苍的部分弟子门生征集的纪念文章曾汇集成册,但未真正出版发行,这次一并汇编到一起。另外,附加刘培一先生此前向刘晚苍的弟子们布置写作的文稿,由刘晩苍弟子门生赵德奉、刘培俊、张楠平等几位老师本人提供。
三、“述往篇”,主要是走访刘晩苍弟子门生所做的口述记录。2013年夏,我在龙口采访过王云龙老师,并将其所述一生在太极方面大致的经历体会整理成稿。2015年清明之后,与北京的刘晚苍长孙刘源正老师取得联系,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大家都真心实意地愿把这件事情做好,对前人、今人及后人都有交代。5月底,刘钟利师兄与我一起到了北京,孙长青老师与刘源正老师等人热情接待,我们住在兴寿镇一处乡村梨园里,并邀请张楠平老师等人前来合议。此后,相继走访了马长勋及马骏、王举兴及王盘林、潘鸣皋、孙连顺、陈耀庭等多位老师,做了采访录音。其中,马长勋老师在2013年那次同门聚会后,即着手做关于老师刘晚苍的回忆录的准备工作,还为此专门买了录音笔,每想起一点来就自己录音,晚上录音笔放在床头,有时半夜想起些什么,就起床录上一段。后来,请其学生罗希和根据口述录音整理成文稿。当我们前去拜访时,其子马骏将录音和电子文稿悉数转交给了我们。老先生诚朴认真的精神,非常让人感动。我们这次在北京仅待了几天,像赵德奉、李春生、陈惠良、王克南等多位老师,以及北京众多曾与刘晚苍有过来往的武术界领导与名家,或者有联系方式却没联系上,或者无从联系,未能进行采访口述,颇感缺憾。返回蓬莱后,我于6月中旬,在东许家沟刘培俊老师家,又听他重新详细讲述了跟刘晩苍学艺的经历并做了录音。此后,陆续将以上录音整理成文。刘培俊、王云龙、孙长青、刘源正、陈耀庭等几位老师,先后阅读了各自的口述文稿,并对其中一些因整理而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修正。这部分内容基本是原话照录,未做什么修饰,有的内容仅在讲述的前后次序上稍做调整,尽量忠实反映原样。
书稿大致形成后,责任编辑胡志华女士于今年初春仔细通览了全稿,从编辑以及读者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希望这不只是一本由表达各自怀念情绪的零散篇章汇编而成的纪念册,而是力求从整体上将刘晚苍的形象呈现在需要了解他的广大读者面前的著作。为此,她对文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删减多余,合并重复。将“记录篇”和“述往篇”调换了位置,以“述往篇”为主,将原本“记录篇”各作者文章的实质内容合并到“述往篇”各文之中。未经采访口述者,则将其文章归入“记录篇”,且同一作者的多篇较短的文章,一般合并为一篇来表述,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内容和没有实质内容的无效信息。已发表作品均在文末注明出处,以供查阅,并有附录三可供检索。另外,按照出版社方面意见,在“述往”与“记录”篇之前,分别增加了刘晚苍《与三浦英夫切磋技艺》及刘晚苍、刘石樵《太极打手的击拿发放》。
另外,书名“三爷刘晚苍”是常学刚先生的建议。“三爷”确是个真实而有温情的称呼,让人悠然想起当年北京城中那位有一身好武功又德高望重的刘爷爷,比那些“武术家”“大师”什么的都好。
一本书的面世,以及到达阅读者的手中,总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愿本书的出版,能让有缘人加深对刘晩苍德行、技艺以及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了解,以之作为自身修习的参考,并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向,提供些许引人思考的借镜。
编辑整理过程中,不如意处在所难免,尚望有心读者批评指正。图片为作者季培刚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

  • 孟森先生第三次收徒仪式圆满礼成 - 副本

    孟森先生第三批收徒仪式圆满礼成 孟森先生第三次收徒仪式于2021年2月8日在翔龙酒店举行.兰山区孝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希层先生.弟子刘太宗.韩思鑫.朱高伟.马文杰.孙正洋.薛莹莹及现场嘉宾40人见证了此次 ...

  • 白日“夜奔”——刘晚苍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掠影

    6月26日上午,一群练太极的老老少少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来到城里,在东城区灯草胡同里头一个不起眼的四合院里,用他们的方式纪念一位故去20多年的武术前辈.同时,一本旨在怀念和传统先生武学的新书也在此举行了 ...

  • 【杨门动态】润天下桃李,抒两雅一心

          杨军老师老师讲解" 如何身形腰顶" 活动还未开始,中外的很多弟子门生已经迫不及待的上线,与师父师母和各国各地的同门相互问候平安.随着时间的临近,活动正式开始.1月10日 ...

  • 【灵璧教育】昨日,三百多个孩子集中到了这里,王冉也来了!

    本文非商业广告 小编于昨日(2018年9月29日)上午应邀去灵璧禅堂乡心桥幼儿园参加一次活动.曾经也有一些幼儿园或者私立学校邀请小编前往,因对其活动内容不感兴趣而委婉拒绝.当听主办方王秋雨先生说,他们 ...

  • 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专场压轴节目:马派弟子张克让《借东风》

    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专场压轴节目:马派弟子张克让《借东风》

  • 【牛耕勤】《寄秋轩吟草》编后记

    [编者按]地方文化若没有有心人,早就遗失灭绝了.所以很感动丽江还有这么一批有心人! 1982年,时在丽江地区中学任副校长的李世宗老师,接受了撰写<纳西族文学史>明清文学部分的任务,在翻阅赵 ...

  • 1949年前毕业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甘谷藉同学及其王祥麟《一九四九级同学录编后记》

    1949年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毕业的甘谷藉学生,笔者有幸在甘谷一中94岁的退休教师王定义先生处看到一本保存完好的同学录,其中有甘谷藉学生20人. 王祥麟,国文系毕业,金川董家坪村人. 宋芝芳(女),史地 ...

  • 【李世宗】《雪楼诗钞》编后记

    [编者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文化是一项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且代代传承的事业.有时经不起风吹雨打,湮没消失于岁月风尘里.今天我们还能读到马子云.牛焘.桑映斗.杨竹庐.妙明等丽 ...

  • 浦东书画传递浦东文化 ——《浦东新区南汇博物馆馆藏书画集编后记》

    典坟邱索之流, 经礼训诂之载. 百家九流之辩, 诗赋雅颂之辞. 金匮玉板之奥, 谶契图纬之文. 音乐书画之艺, 方技博弈之巧. -- --<隶释·汉张平子碑> 少保有古风, 得之陕郊篇. ...

  • 《最美老兵吴洪甫》编后记

    梁东方 在前两年推出有令峻先生<我和战友黄继光>之后,有先生依旧像过去一样经常将自己最近的采访创作情况与我沟通.他对我省老兵吴洪甫的采访写作引起了我的注意. 吴洪甫作为一个模范人物固然是可 ...

  • 【纪行】古树情思/赵大磊(附编后记)

    深秋时节,在麦苗青青的乡村路口,一棵棵古树在寥落的鸟鸣中静默耸立着.它们的根系扎于深厚大地,粗壮的枝干伸向高远的天空,既不摇曳张扬,又不遗世独立.          这些郁郁森森的古树,生长在西平县专 ...

  • 历史上的今天好戏连台(系列推送)编后记

    毛世来最疼爱的小孙女毛兰与爷爷.奶奶.爸爸合影 2021年是我的祖父.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们把他历年来的演出资料做了一下系统的整理,编辑了< ...

  • 韩中清:《诗词背后的故事》之编后记

    <诗词背后的故事>编 后记                                  韩中清 诗言情,词达意,缘事而发,抒情咏怀,自己欣赏,鸣我心声.2008年<中清诗词选& ...

  • 岁月是部大书一一《纳西族史》编后记

    岁月是部大书 一一<纳西族史>编后记 第41期.这是<纳西族史>的最后一期.<纳西族史>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研究纳人历史的学术著作,也是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声誉的学 ...

  • 编后记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从数量上看, 仅清编<全唐诗>所录,就有近五万首诗歌,二千三百多位诗人,其中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大诗人. 唐诗的选本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