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太极拳核心要义——虚实流动与端正姿势
当我们已经知道“正确姿势”及利用松来锻炼自己,就要进一步修炼我们的格体(即结构),以期能早日体会掤劲而入太极之门。修炼的法门,拳经拳论就说得十分多了,我们把其中重要的方法做一讨论,希望学习上都能掌握正确的修炼方法。
首先我们练拳是要注意虚实间的流动,虚实就是阴阳,虚实分清楚是最重要的观念,虚实分清了,才能谈要注意的各种细节。虚实除了重量在两脚的虚实交换外,能量也在体内各处流动,形成虚实。现在准备练拳了,松松直立,这是太极起势。起势并没有分左右重量,此时的重量是在体内流动的。当我们把全身重量灌注到两脚涌泉时,全身有空灵状,此时双手好像没有了重量,因为重量全部都注入在涌泉了,手没有了重量就会轻轻的飘浮起来完成起势。在整个拳架中双手都是松松的,整个身体好像空灵一般随着能量而流动,“一举动周身皆轻灵”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左右脚的虚实一分,就会带动丹田的内球开始滚动,我们此时静静的去体会从丹田内在涌的能量流动,带动着整个拳架。拳架中带着开合,开合也就是虚实,当能量的流动把全身及双手张开时,接下去自然全身包含双手会往丹田收合,只要静静的去体会就好。太极拳的拳架是自己练出来的,我们尽量不要用力量去控制,只守着意念,让这个流动在一定的轨道中运行。真正要练出太极拳的功夫,唯有静心体会,体会内在的流动呈现在外在是什麽样的情况,体会当能量流动到四周时的“开”,接着从四周流回丹田的“合”,这是十分重要的体会。
太极操和太极拳最大的分别就是在此,除了专注参加拳架比赛的人外,没有人只想练好看而没有用的太极操,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练起来还是太极操,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产生呢?同样的一招,甚至打到外形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了,怎么分出太极操还是太极拳呢?重点就在内在的自然流动还是肌肉的控制,这个只有自己最知道,就是松松柔柔的举一只手,是用肌肉去举的还是从丹田流出的能量去举的,外形可能看不出来,但自己一定知道。我们总是知道美姿太极除了好看,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起因于美姿太极是用肌肉去控制这种松柔,所以我们才会说是假的,假的还有人去练就是因为速成。做到这种呈现在外在松柔之感,使用肌肉控制只要一年的练习就很好了,但从丹田流动岀来再带动手脚最后呈现自然的松柔要十年以上的功力。如果要去比赛美姿太极,当然是无可厚非,利用能量的流动来练是缓不济急,只能暗中用力求速成,看那些美姿太极的比赛,只要筋骨柔软些,大概二年训练就可以有好成绩了,不过也就停在这里了。因为肌肉控制形成的美姿既无养生效果,也无武术效果,这就是练空拳就跟跳舞是相同的意思。但除了美姿太极拳的人外,那些也想练出太极功夫不想练太极操的人,还是一样练成了太极操的主因就在没有清楚自己训练的方向,一定要确实去留意内在的能量流动才不会变成练空拳。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想要真正练出太极拳的功夫,一定要从内在,去寻找要确实的感受那份轻灵,但这个不是用肌肉去控制出来的。当我们在起势站定后,就要试着将全身的重量注入到涌泉,全身都是空灵的,有一种要融在空气中的感觉。
要如何做到这种感觉呢?重点还是在明白虚实。拳架中虚实在于两脚之间是重量的流动;在于丹田和四周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我们先来了解两脚之间的虚实,两脚之间的虚实主要是用于移动,当起势结束,重量开始在两脚间流动而分出虚实,此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以“蹬”,从左脚实、右脚虚,要从左流到右时,感觉并不在左脚推重量过去,而是让右脚虚空,尤其是膝盖放松,感觉好像是右脚的虚空把左脚的重量吸过来的一样。利用虚吸实的感觉可以避免实腿用力去推,“猫步”就是特别练习这种移动的步伐,任何一次的移动,从实到虚都是用流动的,好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能流动就是因为底处的虚空。脚完全不要用力,只是静静的去体会流动之间虚实变换的感觉。
虚实流动在丹田及四周主要就是用于拳架间的能量流动了。丹田实则四周虚,当能量从丹田扩散四周时,四周变实,丹田为虚。此时又会从四周自然流回丹田内球之中,自然流动能让身体产生一种连绵不断之感,就好拉着一条丝一般轻轻牵引着,这种能量的流动拳经拳论上总是喜欢用“气”来描述,因为无形无体,就是一种流动的感觉,用“气”来描述也无不可,只是要切记不可和呼吸的“气”及气功的“炁”混在一起了。陈微明先生形容这种流动的能量就用“先天之气”来说明,虽然其意是要和后天之气的呼吸之气来做不同的分割,但因为气功的“炁”也自称是先天之气,所以陈微明先生称此能量的流动为先天之气,又变成容易被误解为气功的炁了。因为受制于气功的影响比较容易搞混,我比较倾向将这种内在虚实的流动用“流动的能量”来形容。了解了这个,来看《十三势行功心解》的第一句就容易明白了。“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就是指以意念引导这个能量的流动,必须松沉稳定,才能收敛能量从骨头传递。用这个流动的能量带动整个身体的运作,一定要连绵不断,才能运转自在如意。一开始武禹襄先生提的就是这种内在能量的虚实流动,这个能量的流动是在丹田和四周做着虚实交换的。
丹田流动到四周,可以是转动而出;可以是松张而出;可以是拧转而岀,完全视拳架招式而定,但不论何种流动,总是在骨头之中传递的,肌肉完全不要用力,能量流动顺骨头内而出。回流亦同。要特别注意的是能量的流动不能断裂,要“运劲如抽丝”一样轻柔但连绵不断”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也就是指这种能量内外的流动的虚实交换要能灵巧,这时就能得到圆满灵活意境,这就是球体内外虚实的变化。“行气如九曲球,无微不至。”让这个能量的流动能贯穿全身,到达每一个细微处,这也是《十三势行功歌诀》中的“气遍身躯不稍滞”。
当然,端正姿势还是最根本的,这时候一定要保持顶头悬,要“立身中正安舒”,这样能量才能流动到四周而慢慢形成掤劲,以“支撑八面”《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又曰”也说明着能量流动的细节:“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髓。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若车轴也” 。意指要先让心宁静安适,才注意身体的变化。从丹田松开,把能量顺着骨头中心流动而岀此时显现的精神安舒,身体静静地流动,时时刻刻要注意心念的专注。要记得这种流动是全身的,一启动全身扩张流动而开,全身张开之后全身一致静静的收合。这种开合牵动能量的流动,使收合时的胸腹都好像贴入背脊,全身好像合成一体了。丹田内在灵动的开合,但显示在外的是舒适安静。移动要注意虚实交换如猫迈步般,练拳流动要连绵而不断如抽丝般。全身的意念在专注于这种能量的流动,而不是注意在呼吸的气,注意了呼吸的气,身体的运转就会停滞;注意了呼吸的气,则能量消散而无法凝聚。不是呼吸的气,是能量的流动才能将太极球体锻炼为纯刚坚韧之体。这种流动的能量布满撑开全身,就好像车轮一样转动自如,而丹田就好像这个车轮的中心车轴一般。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说:“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方为缜密也。”意指开就是合,合就是开,开合一体而不断连,在似断而非断中仍然有丝丝连贯。能量在内球外球流动时,有滚动折叠虚实交换的现象,步伐移动时要有虚实转换,这样才能将格体锻炼到极度柔软的状态,此时内部空间十分广大了,就能显现岀强韧的刚体弹性。能做到球体的开合就好像呼吸一般自然、那么球体就能灵活应用变化了。流动的能量直接扩散开来布满全身不会影响到格体的完整,而球体内在的曲折空间能够完整的将发劲的能量容纳在内而不会破散。意念是发动的根源,流动能量扩满四周就象是军队(旗)样由意念驱动着,而这个完整球体的军队又以丹田为中心主宰(主帅)。练拳要先求流动能量能扩散四周无微不至,接着要注意收回丹田,练丹田内部细微的运转为主,这样练拳才能更趋向于完整而无缺漏。
这些拳论一再说明着如何注意全身的流动变化,但其实重点就是虚实流动而已。所以太极拳论的最后总结就是:“虚实宜分清,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前辈先人们苦口婆心地一再叮咛着我们如何练才能进入太极之门,所以我们能够端正姿势了,也知道如何放松来练拳了,那么拳架内在虚实的流转就是我们修炼的法门了。所以我们可以如此说:端正姿势是一个基本条件,松是一个原则及守则,而虚实的流动变化则是修炼法门。当我们能量的流动能完整充满格体四周,开合如一自然,则掤劲之势自成,则太极之门自此而开。
钟文渊,1966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市,自年少习拳,师从台南林久惟先生。2003年出版《纵横太极一》并于台湾开始授拳,后陆续出版《纵横太极二》《纵横太极三》,在海内外反响热烈,影响广泛。2011年出任香港太极学院院长,2019年于杭州成立文渊太极培训机构,2020年于台湾省成立纵横太极台湾总会,并担任理事长一职。
在著作及教学中强调建立正确太极拳观念的重要性,注重在正确的骨架结构下,用松来锻炼出真正太极拳的功夫,并达到养生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中,善于用现代易懂的观念及语言来剖析拳经拳论,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太极拳的真义。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