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手脚,一身麻木,眼花涩痛

头面,手脚,一身麻木,眼花涩痛,一扫光的两张方子告诉你怎么用!

提到麻木,很多人知道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张仲景名方,出自《金匮要略》,仲景叫血痹。

血痹之意,就是血瘀不通,导致血液循环不佳,因此麻木。

有些人久坐,或者蹲久了就好腿麻,典型因为压迫血液运行不利出现麻木,这就血痹之意。

仲景说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这个风痹类似现代类风湿,血痹跟风痹类似,不能误治,因为风痹需要祛风,风药耗伤血液,会加重病情。所以这个血痹治法跟风痹不一样的。

以前治疗一例妇女双手麻木,我就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愈。今天说的这个一身麻木,头面手足都麻木,显然不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所能治疗的了,因为病机不一样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病机汗出受风,加上素体虚弱,肥胖而得。用药看桂枝解肌祛风,白芍补肝养血也能活血 ,再加黄芪益气祛风,生姜大枣调和,风去气血调达麻木自愈。有人说益气温经活血显然是违背仲景本意,当然益气温阳活血是发展仲景一种说法,这点不能不知。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大枣5枚我常用剂量

今天说的这个一身麻木方子就是补土派李东垣方子,叫神效黄芪汤。

由:蔓荆子3克 陈皮(去白)15克 人参24克 炙甘草 白芍药各30克 黄耆60克

总观全方以黄芪为主用量到了60克,显然大补卫气,因为黄芪走表,气行血行。人参也不少,用到24克,人参大补五脏,大补元气,这两种配合表里双补最无敌药对。

在看李东垣用了仲景一个药对,芍药甘草汤各用30克,这个方原本治疗腿痉挛的抽筋的,芍药配合甘草说酸甘化阴可以养血揉筋。所以老年人身体虚弱,血亏抽筋,大家都说缺钙,那不是缺钙,是血虚不养筋,弄点芍药甘草汤喝喝马上就好了。

在看又用陈皮,是个理气药,陈皮也能助消化,免得人参黄芪大补导致气堵。这是画龙点睛的一个药,绝对不可缺少。

剩下一个药用量最少,就是蔓荆子3克。蔓荆子这个药是疏风清热药,能治头疼,眼睛涩痛等疾病,跟菊花差不多,但是李东垣善用蔓荆子。

回头再看这个方子,以大补元气,养阴缓急,疏风明目。能治麻木来看,推敲其病机是气虚,运行无力,导致血液循环不利,因此参芪大补是治本,所以用量最大。芍药甘草养阴,充血脉之意,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此是治疗麻木不仁病因病机,而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解肌祛风为主,两方有本质区别。

李氏总结本方能治浑身麻木不仁;两目紧急缩小,羞明畏日,隐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昏花,手不能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热如火者。

用法用量:上药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临卧时稍热服。

假如小便淋涩,加泽泻15克;有大热证,加酒洗黄柏;如麻木不仁,虽有热不用黄柏,只加黄耆至90克;如眼缩急,去芍药;如麻木甚者,加芍药至60克。

最后总结黄芪桂枝五物汤是肥胖人,汗出受风日久血痹手足麻木,而神效黄芪汤气虚为主,日久形成全身麻木,往往伴有眼睛问题,临床来看类似糖尿病并发症眼睛眼底病变多见。当然不单独治糖尿病并发症,中风偏瘫也会麻木,另外现代格林巴士综合证也会有麻木,因此凡是麻木都可以考虑这两方。

血痹

二、血痹重证

原文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参考量:黄芪30g,芍药30g,桂枝30g,生姜60g,大枣8枚。
水1200ml,煎取400ml,温服140ml,日三服。
使用注意:1、方中黄芪用量要大,可用至60—100g,效果更好;
          2、生姜在原方中用量独重,无汗时用量要大,可散风寒通血痹。
          3、使用时可加桃、红、川芎、丹参、当归等以增强疗效;
          4、病在上肢加桑枝、葛根、姜黄;下肢加牛膝。
解词:①阴阳俱微——A指营卫气血俱不足;B指脉浮取沉按俱微。
     ②不仁————指肌肤麻木,感觉迟钝。
     ③风痹————指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的疾病。
原文解读: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成因: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俱虚。
脉象:寸口、关前侯表,浮沉俱微,为阳气不足于表;尺中侯里,小紧为风寒入里,伤及血液,阴血涩滞——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症状: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即肢体局部麻木不仁,或微兼酸痛——营卫气血俱虚,感受风邪,血行涩滞。
本证的“身体不仁”指肢体酸麻,关节活动不灵活,受风遇冷症状加重;“如风痹状”谓可有疼痛,但较轻微,仍以酸麻为主。
本证主要指末稍神经疾病和末稍循环障碍,现代用治不安腿综合征有效。
日人大冢敬节认为:本条“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衍文,应删去。
辩证要点及方证指征:有三:1、肢体症状: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局部麻木不仁或微兼酸痛,或肌肉萎缩;2、全身表现:浮肿、自汗、恶风;3、舌质暗淡、寸关部脉微弱,尺脉稍紧,或脉浮或细弱。
血痹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肢体酸麻、关节不灵活、遇冷风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的疼痛,但主要是酸麻。
现代医学的末稍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炎、雷诺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等均可见到血痹的临床表现。
体质特点:养尊处优的人,特征为:体形肥胖,肌肉松软,容易出汗,动则少气易喘,常伴见怕风等。
病机:营卫气血不足,风邪入络,痹阻气血。属太阳表虚证。
证侯鉴别:A、血痹与风痹的鉴别:
风痹——以肢节疼痛为主,兼酸困之感。
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为主,不痛或微痛。
B、本条与上条病情鉴别:
上条:感邪轻,脉只寸关小紧。
本条:感邪较深——尺中亦见小紧(指寸关尺皆紧)。
     虚象更甚——首示“阴阳俱微”。
故本条较上条病情重。
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解:黄芪——益气固表行血
     桂枝——祛风温通阳气
     芍药——和营通痹
     姜枣——调合营卫。
诸药合用,益气通阳行痹。
名医解方:徐盅可曰:“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去甘草之缓,不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黄煌教授认为,本方适用于尊荣人,所谓“尊荣人”是指养尊处优的人,此种人的特点是:体胖肉松,稍一活动即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且,对风寒特别敏感,稍一受凉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稍坐一会,又身体麻木。所谓血痹,多指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这些病变用本方的机会多,尤其是那些身体较胖,肌肉松软,一动就气喘,两下肢浮肿对折者,多有效果。[48]
现代应用:用于以肢体麻木不仁或感觉减退或异常的疾病,及肢体无力、疼痛、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类疾病。如末稍神经炎、不安腿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颈椎病、雷诺氏病、肩周炎、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无汗、周期麻痹等;
病案举例21——血痹(末稍神经炎):
患者,王某,女,48岁,商洛人。2002年7月诊。
因胃病口服“利特灵”一周后,引发四肢末稍对称性麻木,肌肉无力2年,在商洛市人民医院两次住院按“末稍神经炎”给于维生素B1、B12等肌注口服,中西药间断治疗2年病情不见缓解,其女婆家在笔者邻村,见其母久治无效,特领至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自诉,四肢末稍(双手自腕,双足至踝以下)麻木不知痛痒,气短乏力,不奈疲劳,体困身倦,食纳减少,余观其面色清瘦咣白,四末稍凉,肌肉轻度萎缩,舌质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辩证为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营血运行不畅,痹阻肌肤所致。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中气、和卫阳而畅营血。
黄芪50g,桂枝15g,赤、白芍各15g,生姜15g,大枣7枚,鸡血藤3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稀签草30g。水煎服,5剂。
上药服5剂,患者自感全身渐觉有力,食纳增加,四末稍感温暖。后在前方中加制马前子0.6g研粉冲服,黄芪用量渐加至90g,前后服药30剂,四肢麻木消失,肌肉萎缩恢复,面色红润。5年后问其女,愈后未发。
病案举例22——血痹(不安腿综合征):
亲家母程某,57岁,桐柏人。2009年3月诊。
因其母股骨头坏死住院手术,昼夜看护病人,卧于病榻前,睡中汗出当风,出现四肢麻木、酸痛、困胀不适,发作时手足莫可名状难受,多在夜间或安静时出现,睡眠或白天忙禄时症状消失。曾在桐柏县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多次治疗无效,笔者适因会议到儿子处小住,亲家母邀余诊治。
视其面色咣白,体形清瘦,皮肤细腻而肌肉紧张 (即黄煌所谓之桂枝体质),舌质淡红苔薄,诊脉弦缓无力。此即《素问.五脏生成篇》之“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辩证为营卫不和,复感风邪,经脉闭阻不通,此属“血痹”。治宜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气、和营血以通“血痹”。
黄芪60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生姜18g,大枣8个,鸡血藤30g,天仙藤15g,川牛膝15g。3剂,水煎服。
5天后亲家母来电言,3剂服完,病即痊愈。

按:以上两案皆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不仁,但前例为药物损害末稍神经,病程较长,损害较重,伴有肌肉萎缩,其治疗时间也较长;后例为劳累汗出,夜卧当风,风中经络,营卫不和,营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病程较短,邪痹较轻,故3剂而痊。二者西医诊断一为末稍神经炎,一为不安腿综合征,但其病机皆为体虚受风,风中经络,凝于血脉,痹阻肌肉所致,故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卫气、和营血以解麻木不仁。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肢体软、手足麻木,气虚血瘀食疗方
★肢体软、手足麻木,气虚血瘀食疗方;用瘦肉5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田七3克,大枣3枚。共炖汤,服用。黄芪、当归具有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1.手麻木 【处方】:白术、黄芪各 15 克,陈皮、桂枝各 2克,甘草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2.腿麻木 【处方】:黄芪 6 克,青皮 3 克,升麻、柴胡、归尾、泽泻各 2 克,五味子 8 克,陈皮 9 克、红花 1 克,甘草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1.风中经络四肢麻木:
      本症由腠理疏松,风寒入袭,经脉失荣,气血不和所致。发病有明显的感受外邪史,但临证有风邪偏盛与寒邪偏盛之分。
      风邪偏盛的呈走窜性麻木,无固定患处,或伴有轻度的口眼喁斜,脉多浮象,治宜祛风护卫法,方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寒邪偏盛的麻木伴有疼痛,患处固定,手足发凉,恶寒与腰膝酸沉明显,脉多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法,方用:
当归四逆汤
        四肢麻木,临证四肢俱见麻木者不多,而以双上肢或双下肢或单侧肢体麻木者多见。临证鉴别要分清虚实之证,虚证麻木患肢软弱无力,实证麻木患肢疼痛郁胀,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治疗上分清“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法宜补气血、建中焦为主;实证有祛风、散寒、化痰、活血、行滞、熄风等。至于虚实夹杂证,则当辨别孰轻孰重,权衡缓急,辨证施治。
       麻木一症,历代医家把它列为中风先兆之一。张三锡说:“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暴病。”(;中风专辑))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的中风先兆症状,亦有肢体麻木。特别是风痰阻络与肝阳化风的麻木尤易发生中风。因此积极治疗四肢麻木,对预防中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别录] (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丹溪心法.厥):“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状。木,不痒不痛, 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气虚是本,风痰是标,当先以:
生姜为响导,枳壳开气,半夏逐痰,防风羌活散风,木通牙皂通经络,僵蚕为治虫行之圣药。在手臂用桑枝,在股足加牛膝,待病减,用补中益气汤,多加参芪。
       若经年累月无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先用桂附为响导,乌药木香行气,当归、阿胶、桃仁、红花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经络,待病减,用八珍汤大补气血,无不验。
       此治麻木之大法也。……而治之之法,总须以补助气血为培本之要,不可专用消散,切记切记。至人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内须防中风。宜一切预防,常服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秦艽。”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9g 芍药9g 细辛[2]3g 炙甘草6g 通草6g大枣8枚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3]。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4]。
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本方从组成上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血虚寒凝,故以苦辛甘温之当归补血和血为主药,与芍药益阴合营合而补血虚[5];桂枝[6]辛甘温,宣通阳气,鼓舞血行,温经散寒,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而畅通血行;细辛启发肾气,鼓动诸阳之本,使肾阳上升,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上下,以除内外之寒邪;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通阳;更加通草[7]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注意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的异同点。四逆散治阳郁厥逆,传经热邪入里,阳气闭郁不达四末,其冷在肢端,症见四肢欠温,较轻,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寒厥,但前者主治少阴病阴寒内盛,阳衰之极,肢冷过肘膝,一身虚寒之象;而当归四逆汤是由于肝血不足,血虚寒凝于经脉,其病在经不在脏,其肢厥程度亦较四逆汤为轻,并见血虚舌淡,脉细等。
“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1] 桂枝:为气分、血分药;而麻黄为气分药。注意其区别。
[2] 细辛:大多数辛温解表药皆归于三阳经,如羌活、藁本等;但也有归于三阴经者,如川芎归少阴、厥阴经。细辛其为解表药,却归于三阴经,能够通表达里,搜剔筋骨,药力甚为走窜。
[3] 本证主要为肝血虚,又加之寒邪客于经脉,总之,则为经脉之中又虚又寒之证。
[4] 血虚时经脉本不充盈,又加寒邪阻滞,血行更加不畅,故脉见细或欲绝。
[5] 白芍配当归“酸甘化阴”更加强补益阴血之力。
[6] 当归配桂枝“辛甘化阳”,使血脉温通畅行,阳气得充。
[7] 通草:作用有三,一是木通苦寒,可防桂、辛温燥伤阴;二是木通为心经之引经药;三是木通能降火通利,可防细辛鼓动太过,又可通血脉利关节,使经脉之中气血畅行无阻。
古代治疗手足厥冷的专方,有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冷、脉细为特征的疾病。
1
经典配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擘,一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2
常用剂量
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10g,炙甘草10g,大枣30g。
3
剪服方法
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4
适应疾病
雷诺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动脉炎、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
经痛、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缩阴症、阳痿、腱鞘炎。
药理研究
镇静、镇痛、补血、强壮等。
注意事项
本方有细辛,不用散剂;通草一般不用,不影响全方效果
【释名】以当归为君,以四肢厥逆为治,故名当归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功效】散寒,活血,通脉。
   【组成】当归、芍药各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炙甘草一钱半、通草一钱半、大枣八枚。
   【用法及用量】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若脉浮革,时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主治】(1)热病误汗而手足逆冷者。
   (2)雷诺氏病。
   (3)腹泻肠鸣之虚寒者。
   (4)冻疮。
   (5)紫绀瘀血样皮肤病。
   (6)坐骨神经痛。
   (7)子宫脱垂症之腹痛。
   (8)慢性附件炎之腹痛。
   (9)慢性腹膜炎之腹痛。
   (10)寒疝疼痛。
   (1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历代医家方论】《伤寒明理论》说:“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于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以缓阴血。”
   《伤寒来苏集》说:“凡伤寒初起,内无寒证,而外寒极盛者,但当温散其表,勿遽温补其表。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而以当归为君者,因厥阴主肝,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缓之,故倍加大枣,犹小建中加饴糖法。肝欲散,当以辛散之细辛,其辛能通三阴之气血,外达于毫端,比麻黄更猛,可以散在表之严寒。不用生姜,不取其横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窍而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而行气于肝。夫阴寒如此,而仍用芍药者,须防相火之为患也。是方挂枝得归、芍,生血于营。细辛同通草,行气于卫。甘草得枣,气血以和,且缓中以调肝,则营气得至手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术之补,不用姜、桂之燥。此厥阴之四逆,与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之理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其相火亦不足,加吴茱萸之辛热,直达厥阴之脏。生姜之辛散,淫气于筋。清酒以温经络,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而四肢自温,脉息自至矣。此又治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剂也。冷结膀胱而少腹满痛,手足厥冷者宜之。”
   《伤寒溯源集》说:“四逆汤者,仲景所以消四肢厥逆者也。阳气衰微,阴邪肆逆,以致阳气不充于四末而为四肢厥冷。故用甘草为君,以缓阴气之逆,又以干姜、附子补助其阳气之衰,此仲景立法命名之本义也。此条之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当用四逆汤。而脉细欲绝,乃阳衰而血脉伏也,故加当归,是以名之日当归四逆汤也。不谓方名虽日四逆,而方中并无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阳气?即有桂枝,亦不过解散卫邪之药耳。李东垣所谓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岂能如干姜之温中散寒耶?细辛虽能温少阴之经,亦岂能如附子之补真阳入命门乎?且芍药不过敛阴,通草无非渗利,又焉能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哉?”
   【方理】历代医家对于当归四逆汤评论各一,惟清朝钱潢认为此方之药或有缺如,非仲景之立四逆本意。然从长期临床实践来看,本方之治血寒经络是信而有证的。当归通经络主于温通经脉,桂枝入血分主于辛温散寒,芍药补肝体主于养血缓急,细辛入厥阴主于通阳散寒,木通通水气主于渗水化气,炙甘草和诸药主于益补中气,大枣用(五五)二十五之数主于健脾缓急。诸药合之,肝得血养而筋脉条达,脾得气益而四肢温通,心得温助而扶脉起绝,经络得温,水分得利。故本方之对血虚有寒者,可得而治也。大枣之重用,其意在脾主四肢也。
当归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黄芪五物汤,就是一个人气血虚,然后又不喜欢动,然后到最后终于塞住了,然后手麻脚麻不能动那个状况。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
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偏淡而暗。体胖形丰,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易出汗甚至动辄汗出。易肢麻身痛,易疲乏气短,常头晕眼花,尤其运动时明显,甚至出现胸闷胸痛。运动试验心电图常提示有心肌缺血。该体质类型常见于中老年人。
易患病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老年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周围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肢端血管功能障碍,消化道溃疡,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腰痛、肥胖症和多汗症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
  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S、生姜20—30 S\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现代应用]
  1.以肢体麻木不仁、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为主证的疾病。如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腓总神经麻痹、雷诺氏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等。下肢慢性溃疡、褥疮、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皮肤科疾病也可参照使用。
  2.以肢体疼痛、无力、僵硬,阵挛、运动障碍及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骨质增生症、原发性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局限性癫痫、不宁腿综合征、面肌震颤和面肌痉挛、低钙抽搐、低钾性周期麻痹等。
  3.产后多血虚,因此产后的诸多病症也多见本方证。如产后尿潴留、产后痉证、产后身痛、产后自汗盗汗、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不用等。其他的妇产科疾病如妊娠恶阻、转胞(妊娠期因胎儿压迫膀胱等原因,导致小便不出)、带下、痛经、月经后期等也可参照辨治。
  4.其他方面还用于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盗汗、肥胖症、小儿多汗症、半身无汗症、肝硬化腹水、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血管神经性水肿、原发性低血压、慢性肠炎、胃窦炎、慢性鼻炎、肺炎、神经衰弱、反复感冒等。
  [经验参考]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其证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所谓“身体不仁”,即肢体酸麻,关节活动不灵活,受风遇冷症状加重.“如风痹状”故可有疼痛,但较轻微,主要以酸麻为主。本方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末梢神经疾病和末梢循环障碍,但后世医家对本方的使用已经突破厂这些范畴。如对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有比较好的疗效。此症表现为双侧小腿和足部深处绞痛、困胀、沉紧、瘙痒、虫爬和烧灼等难以形容的不适感,每以黄昏或睡前加重,活动和揉搓后症状缓解,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周世杰等用黄芪、赤白芍、木瓜、牛膝各30g,桂枝12g,当归15g,生姜6g,甘草10g,大枣6枚,为基本方。灼热加柴胡、栀子、忍冬藤,瘙痒加苍术、蝉蜕、苦参,疼痛加桃仁、红花、川芎。每日一剂,日服三次,十剂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31例,观察3个疗程,痊愈21例,显效?例,好转3例,治愈率67.7%,总有效率100%(周世杰等,河南中医,1993;4:165)。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长期发热也有效果。如刘殿青治一35岁女性,低热两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C。伴有恶风怕冷,白汗津津,声低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给予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焦白术1/)g、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5枚。服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江苏中医杂志,1994;l:27)/)。赵克安治疗一名4岁迁延性肺炎患儿,中医治疗—个月之久,仍低热不退,体温在37.5~38°C之间,肺部中、小湿哕音不消,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予黄芪9g、白芍6g、桂枝3g、大枣3枚、干姜3g、附片4g。服一剂,次日烦减神安。再予3剂,体温降至37°C以下,左肺湿哕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但仍自汗,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五味子,3剂后痊愈(山西中医,1994;6;29)。这电可以看作“甘温除热”之法的灵活运用吧。另外。妇女在妊娠期及产后期间,常因长时间缺少运动、过多进补以及不正确的保养观念等原因,导致体形肥胖,肌肉松软,动作不灵活,易出现“尊荣人”的特殊体质,此时,本方的运用机会也相当大。本方证除了有身体不仁外,还可见有汗出一证,既可以是自汗,也可以是盗汗,且汗出常见色黄粘衣。
  本方中黄芪用量宜大,当用至50~100g,尤其是治疗雷诺氏病等末梢循环障碍时。生姜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原方用六两,为黄芪、芍药、桂枝的二倍。生姜可以促进周围血液循环,服后全身温暖,引起发汗、能够祛风散寒,通血痹。临床应用本方时,可以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面神经麻痹多与牵正散合用;治疗汗出或无汗合玉屏风散;无汗者生姜用量要加大;病在上肢者加葛根、桑枝、片姜黄,病在下肢加牛膝等不一而论。当归四逆汤所主也是末梢的循环障碍,但其证侧重于“经”,而本方证则侧重于“络”,且寒象要比本方严重。桂枝汤中桂枝、生姜为外药,芍药、甘草、大枣为内药。本方可看作桂枝汤去甘草、重用生姜再加黄芪。去甘草则方剂的作用走里减弱,重用生姜则方剂趋向偏于走表;黄芪也走表,吉益东洞谓之主“肌表之水”。一减二加使整个方子所主趋于肌肤之间,其所主比桂枝汤更为表浅。或问何不去芍药?《农本草经》谓芍药“除血痹”,故不可去之。总之,本方证的病理状态为轻度体力降低(气血不足)或末梢循环不良、末梢神经营养不良伴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皮肤感觉障碍、肌肉挛缩、汗腺分泌异常,有时出现腹部挛急疼痛(张丰强主编《中医名方应用大全一一现代方证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5)。本方的治疗机理也是通过增加末梢血液循环为局部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并能促进末梢神经的代谢和修复。
  [原文点睛]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草袭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关上小紧,宜针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金匮要略》第六篇第一条)
  2.血痹阴阳俱微,寸9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凤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咯》第六篇第二条)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注论精选]
  尤在泾:阴刚俱微,该人迎、跌阳、太溪为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为痹之象。不仁者,肌肤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芪桂枝五物和荣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金匮要略心典》)。
  魏荔彤: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助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人荣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荣卫兼理,且表里荣卫胃阳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故不必多求他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周扬俊: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而或为疼痛,或为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而非真风痹也。经口: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之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肾既受伤,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芪固卫,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是容易中风的体质中药之秘在剂量,黄芪大剂量治水肿,中等剂量治麻木在上一章中,我们聊到黄芪能治疗黄汗淋漓及水肿。

还谈了《金匮要略》中的四个方子,“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这四方,前两个治黄汗,后两个治水肿。

它们,除了“防己茯苓汤”,黄芪用量都很大,为五两!

可见黄芪在应对黄汗、水肿这类比较严重的疾病时,用量很大。

现在我们接着说说黄芪的其他功效。

黄芪中等剂量时,主治麻木

《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方,黄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为三两,它们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乌头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干嘛的呢?

我们先看看它的组成: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再看看它的用途,这个方子是治血痹的。什么是血痹?原文是这样解释的: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去摸患者的脉,无论轻按,还是重按,都感觉比较弱。寸口,尤其弱。身体感觉麻木,而且还兼一点点疼痛。

虚弱加麻木,是这个方的主证。

同时我们还可“以药推证”。这个方子由桂枝汤去甘草,重用生姜,加三两黄芪组成。甘草有和解之力,与芍药配伍,可解肌肉痉挛,腹部疼痛。既然去掉了甘草,解挛急的作用就减弱了,患者想必没有腹痛的症状。桂枝汤和黄芪都能治疗自汗出,生姜能辛温散寒,所以自汗多,身体弱,平素怕冷,身体麻木的患者特别适合这个方子。

临床上若方证对应,将其用于末梢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等以虚弱和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患者不仅有麻木,而且骨关节或下肢疼痛得厉害,痛到不能屈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则力所不逮,得用“乌头汤”方。

乌头汤方的组成和主治如下: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在这,“脚气”并非“脚气病”的意思。而是指下肢的剧烈疼痛,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下肢又麻木,又痛的症状。痛到了什么程度呢?痛到了患处不可屈伸。

方子中麻黄,乌头组合在一起镇痛效果显著;芍药、甘草可以缓解脚挛急;黄芪则主要用于缓解麻木。煎熬时一定要加蜂蜜,因为蜂蜜能预防乌头中毒。

不过,临床上,可以用附子代替乌头,附子是植物的乌头的子根,比乌头安全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黑附片还是乌头都必须先煎一个小时以上,再放剩下的药。

如果患者身体比较弱,自汗又多,麻黄需要减量,或用桂枝代替麻黄,桂枝能温通经脉,治疗身痛,和附子组合在一起也能起到比较强的镇痛效果。

关于黄芪我们还将继续谈下去,请继续跟看下一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