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个在沉默中站在一起的灵魂

看完这部,今年把塔可夫斯基七部长篇都看了一遍,其中最费解的可能就是这一部,其次是《乡愁》,其他作品的理解都要容易一些。这篇并不主要想谈论这部《牺牲》,这部确实也没看太懂,只想借塔氏的最后一部作品对其表达微不足道的一点敬意。

据说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有讲,他在看过《战争与和平》之后便再也忍受不了文学中的垃圾。说句不中听的,我们现在看的太多东西都是垃圾,这些眼花缭乱的东西让我们几乎永远的远离了经典。说来也惭愧,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也在我的kindle里躺了很久还没来得及看。所以除了在《乡愁》中出现过托尔斯泰的名字之外,我不太能看到与他的联系。然而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在这部《牺牲》里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然塔科夫斯基肯定不是只会旁征博引的思想搬运者,拿这部《牺牲》举例,台词中表现出来对现代文明和技术扩张的反思是很深刻的,也许还有对战争的隐喻,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救赎的信念。

片中的邮差奥图不仅谈论尼采,甚至长得都很像尼采。这部《牺牲》确实舞台性或者说话剧性的感觉更强,跟《镜子》相比,诗意的表现少了一些,虽然都有烧房子的桥段,我觉得《镜子》里面的表现更有美感。这位邮差几乎就是尼采的化身,他对男主说出一些预言性的警示,说出“牺牲”的概念,引导他寻找玛利亚求得救赎。这里面也许有一系列的隐喻,必然有那句很重的“上帝之死”,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里面讲,“上帝死了,他是被我们杀死的”,这里的上帝不仅可以理解为基督教的上帝,还可以更广的理解为所有人类根基性的信念。虽然感觉到了这个隐喻,但我没看懂这部电影里上帝是谁,也许是那个“littleman'吧。这部电影人物可能是七部长篇里最多的吧,人物的群像戏很容易联想起陀氏的《群魔》和《白痴》再联系《乡愁》里的诗人,长相很神似深受陀氏影响的加缪,虽然加缪并不是诗人,但《乡愁》里最后那段托着蜡烛过水池的长镜,蜡烛灭了再重头走过的诗人与加缪的《西西弗神话》阐释的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也遥相呼应。我对《牺牲》这个片名的浅薄理解是拿烧掉自己的房子隐喻净化人类文明贪婪扩张,技术发展让社会变得毫无节制的罪,祈望人的心灵回归质朴以求得救赎。

马的意象在塔氏的电影里出现过几次,这个意象把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隐秘的或者说沉默的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也知道陀氏的《罪与罚》中有段一群人鞭打一匹可怜的负重难行的马,马的主人甚至将其虐待抽打至死来取乐,小拉斯科尔尼科夫目睹惨状哭着抱着马吻它。尼采在晚期读了陀氏曾说过,“我今天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如我对帕斯卡尔的敬爱。我所以要这样强调,是因为帕斯卡尔会曾给我无限的启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唯一给我高深基督信仰理论的人。”不久他在都灵广场也目睹了有人虐马,接着便是他抱马哭泣然后疯掉的故事。在《牺牲》和《乡愁》里都有类似“疯人”的重要角色,但塔氏显然是不认同我们看和对待“疯人”的态度,甚至认为电影里的“疯人”带有某种“圣愚”的色彩,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是对我们禁闭“疯人”以突出我们的“正常”或者“健康”的反对,这与福柯关于疯癫是一种权力的划归和定义,人们通过禁闭“疯人”来确定自己的“健康”或者“正常”的看法遥相呼应。我们更应该做的,也许是尽可能的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不是在现代文明中彼此禁闭,想到这里又不禁有些悲观,这是多么难啊!我看的塔氏电影的字幕内嵌的是俄语和英语,也可以匹配中文字幕,因为最近电脑断网还是看的英文字幕,有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能看第二遍,可以酌情切换一下英文字幕,也许更贴近俄语原意,而且用不同的语言思考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今年看完七部长篇后对塔科夫斯基的印象,是我看过最纯粹的电影,这深邃的俄罗斯灵魂,与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沉默的站在一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