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娇气的苏州美女是啥脾气?美国记者重走长征路留下了什么?(80年纪念系列之一)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再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寻觅鲜为人知的故事

体验艰苦卓绝的岁月

“在中国历史学家和在世的长征亲历者的帮助之下全力重构”长征的故事。1984年,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以76岁高龄重走长征路,写下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第1版第3次印刷),主要通过大量实地采访,比较客观地介绍了长征的前因后果和发生的大小故事。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再读此书,深感不可再得。

作者通过实地重走的方式完成,体验感很强,长征往事历历在目。作者在过草地时感受到那里的天气“比娇气的苏州美女变化多端的脾气还要莫测:刚刚还是阳光普照,一下子就落起了冰雹,接下去大雨瓢泼、迷雾遮天、雨雪纷飞、狂风呼号,仿佛是恶魔在搅汤。”他相信“只有在当年红军行进的路上走过,才能体会到毛泽东和红军战士曾经承受过的苦难。”在作者采访时,“这条路线上依旧是穷乡僻壤,没有城市,没有外国人。还没有外国人或中国人走过这条路线。一时之间也不会再有人重复我们的行程。”作者在走完全程后感慨道:“长征举世无双,迸发于其中的英雄主义火花燃起了拥有11亿人口的民族的梦想,使中国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向前。”他开始同意中国人的看法:长征是集团体勇气、奉献和信念于一身而进行的无与伦比的壮举。

在长征胜利50周年之前的行走采访,比今天更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那时还有很多的老红军和沿途的长征民工及其他见证人在世。采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我们前往共产党最早扎根的偏远山区探寻,采访了数十名长征的男女幸存者,我们的脑海中很快就装满了种种危机与冲突的故事。正是这些危机与冲突,促成了这次险些成为致命逃亡的长征。”没有浓墨重彩地还原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全书就像聊天一样,尽量还原长征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境遇。如通道会议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在作者采访前才被提起,因此采访很有历史补充价值。作者相信,由于有关长征的书面记录大都遗失了,参与者的回忆变得弥足珍贵。所以,这本相当于报告文学的书也是一份关于长征的宝贵遗产。

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向外国人介绍长征。作者经常采取中外类比的方式,使外国读者能对长征中的人和事有更加形象、深刻的认识。如把长征类比多国的远征。“长征可能有一点类似犹太人出埃及,有一点类似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有一点类似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我也惊讶地发现它身上还有美国马车大队穿越群山和草原征服西部的影子。与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艰难壮举相比,长征毫不逊色。”又如把井冈山比作马德雷山脉。“井冈山并不十分险峻。毛泽东并没有像沃尔特·司各特博士所描写的高地酋长一般一直到达某座峰顶,然后安营扎寨。……峰顶高度和欧内斯特·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马德雷山脉差不多。”一座普通的山如何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带着强烈的兴趣前往探寻。艰难的草地“同'一战’中的帕斯尚尔战役一样,曾将不尽其数的战士拖入无底的泥淖,连同那些伸出援手的人一起吞没,裹入永恒的黑暗。”再如将红军比成“神出鬼没的红花侠,一会儿在这儿现身,一会儿又在那儿现身,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红花侠是英语世界里类似佐罗的家喻户晓的虚构人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频繁出现解救贵族,每次总是蒙面行动,成功后留下一张画着红花的卡片作为标记。而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好比“猫鼠游戏”。“整个战争看上去有些像迪士尼公司早期出品的卡通故事,身材庞大的猫愚蠢透顶,米老鼠一次次在利爪下逃出生天。”作者坚信红军是战争正义的一方,且红军的以弱胜强是建立在机智勇敢之上的。

与亲历长征的埃德加·斯诺相比,索尔兹伯里以战后寻访者的角色与史诗般的英雄再对话,从而见证英雄所处的时代,以及这场人类壮举对后世的影响,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长征是鲜血和勇气、胜利和失败、绝望和希望共同谱写的史诗。无数的牺牲织就了不朽的传奇,中国革命就以此为基础蒸蒸日上。”作者在他所处的时代节点上,成功地给国际读者做了见证,也让中国读者明白一个道理:长征精神已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原创作品仅供平面媒体选刊


本号鼓励不同见解,但禁止各种形式的攻击!违者将公开曝光追究责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做有温度的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