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如何才能做到《黄帝内经》说的“秋季养肺”?

我们都知道,传统养生认为,一年里应该跟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养生关注的重点。这个思想也体现在《黄帝内经》里,也就是所谓的“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原文是这样的: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

内经的这段原文,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那么,立秋之后,现在正值秋天,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到“秋养肺”呢?

想要知道如何养肺,就得先了解一下,有哪些原因会“伤肺”。

在中医脏腑里,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既然是娇脏,就意味着容易受到伤害,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1.外邪:外感六淫都会伤肺,有人更以为“燥易伤肺”。其实,所有外邪里,容易伤肺的还是“寒邪”。因为肺主一身之表,外寒从肌腠毛孔侵入机体,实际上就是一种伤肺,因此,防止寒气入侵,可以说是养肺的重要环节;

2.内邪:中医的脏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彼此相生相克的“闭环”,但总而压制,最容易伤肺的内因还数肝火,这就是木火刑金之说。从养肺的角度看,消解肝火的同时也能养肺。

而根据五行学说我么可以得知,肺属金,秋气通于肺,秋天是肺气最旺的季节,也就是最适合养肺的时机。

所谓“养肺”,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更好地维护好肺的功能。肺有哪些主要功能?

1、主宣发:这个方面包括平常所见的出汗、咳嗽、喷嚏等等,都是宣发的组成部分。

2、主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其一就是推动大肠排出糟粕,其二就是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大小便。

实际上,肺和大小便的关系,平常我们并不会有太明显的感知,所谓'善者不可得见,恶乃可见'。也就是当我们感受不到的时候,实际上它的这个功能就还算正常状态。

那么,如何去维护好肺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呢?如下几点值得学习:

1、培土生金:

所谓培土生金,就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而来的,中医认为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培补脾土就能滋养肺金。

为什么将培土生金作为第一个要了解的养肺方式呢?

因为肺的宣发和肃降其实就是一种“气机”,所谓气机,也就是气的运动,既然是运动就需要“力量”来完成。而这份力量就来自于脾胃的中气,或者这里可以说成是脾肺之气。

比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之类,既可健脾又能补肺,平和而无偏盛之虞;

此外,手太阴肺经上有个叫'中府'的穴位,顾名思义就是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而肺经原穴太渊,穴位属土,土能生金。

平常经常按摩、艾灸这两处地方,都能起到培土生金的养生功用。

2、金水相生:

虽然肺主一身之气,还“司呼吸”,但中医的呼吸,不仅限于肺对氧气的吸入和呼出,还有赖于肾的“纳气”。如果肾不纳气,呼吸也是不利的。

如果肾不纳气了,表面上可能就会觉得肺气不足,但实际的原因却是身体“火力不足”,所以也还会有畏寒怕冷、言语低微、动则气喘等表现。

可以说,肾是气之根,凡属先天虚弱的肺气不足,可能更适合从肾论治,这就是金水相生的理论。

比如金匮肾气丸,以及艾灸命门穴、肾俞穴、关元穴、太溪穴这些部位,能持续低温经通脉,也是秋天补肺虚常用之法。

3、清肝养肺:

前面说了,内邪伤肺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木火刑金”,也就是肝火比较明显,从而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常见的表现有喜欢发脾气,常常觉得胸中憋闷,喘气难续。

这时候,简单地清肺泻热可能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清肝养肺就是比较适合之法,比如黛蛤散,其中的青黛就是清肝之品,而蛤蚧则能养肺。

此外,还可以揉按尺泽穴来清肝之火,位置在肘横纹外侧三分之一处,为肺经的“合穴”。秋季经常揉按此处,能使肺气宣畅,适合疏散肝经火气,同时滋养肾水

总之,秋季养肺这个说法,确实是传统养生里比较重视的一个做法,现在正值秋季,如何养肺?上述三点都可以尝试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