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品】江苏徐州“刘波涛”作品《自行车乡长——老于》
文/刘波涛
自行车乡长——老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乡镇供电所上班。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姓于的副乡长。虽然他很年轻,刚过而立之年,但十分低调谦和,不愿人叫他“乡长”,于是大家都叫他“老于”。那时候没有八项规定、车改之类,他上下班和下村开展工作可以享受“公车”待遇。但我极少见他坐过公车,而是天天与自行车为伍。
那个时候乡里各项工作百废待兴,况且所在乡地广人众,是个农业大乡。作为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老于深感重任在肩,为全面掌握全乡农业发展实际状况,他天天骑着心爱的自行车,深入各村实地了解情况,聆听广大群众意见、建议。由于老于每次到村组都是骑自行车,所以老百姓给他起个绰号叫“自行车乡长”,这个外号一直叫到他调离陈楼。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老于了解到该乡院许村有一块四百多亩沙土地,因土质原因,所种农作物年年减产,村民们叫苦不迭。老于专门从城里请来专家,对土质进行认真检测分析,认为种植油栗非常合适。随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向乡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并递上可行性报告。经乡党委会研究,一致同意推广油栗种植。四百多亩油栗园在院许村村民的精心护理下,第三年便果实累累,一亩油栗收入达六千多元,村民们都拍手称快,齐夸老于是真心为民的“好乡长”。
老于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是个热心肠。一次他骑车到各村检查水稻栽插进展情况,当来到左东村时,看到一位六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正独自一人在稻田里插秧。当他问起老人为什么一人在忙时,老人回答:“丈夫前两年因病去逝了,唯一的儿子带着全家到南方打工没有回来,所以家里只有自己在忙。”老于二话没说,便放下自行车卷起裤腿,赤脚来到老太太的稻田地,帮助老人一起插秧。老于整整干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乡里来人通知去乡上开会方才离开。
乡政府小车司机看到老于每天忙于工作非常辛苦,同时他家住县城,回家一次骑车行程近40里路,所以经常主动要接送他上下班,都被老于婉言谢绝。他常说,在乡里工作,骑自行车可谓好处多多,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欣赏乡野风光,三是容易走进群众中间,和群众没有距离感,好建立感情。
据有心人测算,在乡里任职5年时间里,老于骑行每年不低于一万里,相当于一年一次万里长征。直到今天,提起这个“自行车乡长”,当地许多干部群众还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2018.3.16
刘波涛 喜欢文学,江苏省、徐州市和邳州市民间协会会员,徐州杂文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协会会员,从事电业工作,自1985年开始习作,作品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华东电力报》、《江苏电力报》、《徐州电力报》、《徐州日报》、《邳州日报》、《江苏民间文学》《乡土汉风》、《大运河文化研究》《邳州文化》《用电管理》《农村电工》及多家网络媒体,报社,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主编:诗人思归
微信平台责编: 梦儿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271068608@qq.com邮箱。
编者寄语:
1、《华夏思归客会员》继续火热办理中,会员作品优先平台推出,文章足够优秀,还可以刊登《思归客》诗刊,成为思归客特邀作家;费用300元,(包括洗照片,证件,和全年杂志)。
2、古韵、现代诗词,简短散文,题材不限,必须原创首发,作品图文并茂,文笔精美,优先采用,请自行校对,一经发出,恕不更改,文责自负!请朋友们把诗作、个人简介、清晰近照发送至邮箱。
3、 投稿者请添加思归个人微信为好友,以便稿酬发放,酬金来自一周文章打赏,百分之六十发放(十元起发),百分之四十用作平台维护,谢谢支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