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心火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心火篇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
      岐伯曰:君主无为,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为,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则,脾胃之土受其灾。

少师曰:何谓也?
       岐伯曰:脾胃之土,喜温火之养,恶烈火之逼也。温火养,则土有生气而成活土;烈火逼,则土有死气而成焦土矣;焦火何以生金!肺金干燥,必求济于肾水,而水不足以济之也。

少师曰:肾水本济心火者也,何以救之无裨乎?
      岐伯曰:人身之肾水,原非有余。况见心火之太旺,虽济火甚切,独不畏火气之烁乎。故避火之炎,不敢上升于心中也。心无水济,则心火更烈,其克肺益甚。肺畏火刑,必求援于肾子,而肾子欲救援而无水,又不忍肺母之凌烁,不得不出其肾中所有,倾国以相助。于是水火两腾,升于上焦,而与心相战。心因无水以克肺,今见水不济心火来助肺,欲取其水而转与火,相合则火势更旺。于是肺不受肾水之益,反得肾火之虐矣。斯时肝经之木,见肺金太弱,亦出火以焚心明助肾母,以称于实报肺仇而加刃也。

少师曰:何以解氛乎?
    岐伯曰:心火动极矣,安其心而火可息也。

少师曰:可用寒凉直折其火乎?

岐伯曰:寒凉可暂用,不可久用也。暂用则火化为水,久用则水变为火也。

少师曰:斯又何故欤?
    岐伯曰:心火必得肾水以济之也。滋肾安心则心火永静,舍肾安心则心火仍动矣。

少师曰:凡水火未有不相克也,而心肾水火何相交而相济乎?
    岐伯曰:水不同耳。肾中邪水最克心火,肾中真水最养心火,心中之液即肾内真水也。肾之真水旺,而心火安。肾之真水衰,而心火沸。是以心肾交而水火既济,心肾开而水火未济也。

少师曰:心在上,肾在下,地位悬殊,何彼此乐交无间乎?
    岐伯曰:心肾之交,虽胞胎导之,实肝木介之也。肝木气通,肾无阻隔,肝木气郁,心肾即闭塞也。

少师曰:然则肝木又何以养之?
    岐伯曰:肾水为肝木之母,补肾即所以通肝木。非水不旺火,非木不生欲,心液之不枯,必肝血之常足。欲肝血之不乏,必肾水之常盈,补肝木要不外补肾水也。

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心火,君火也。君心为有形之火,可以水折。不若肾中之火,为无形之火也。无形之火,可以水养。知火之有形、无形,而虚火,实火可明矣。

雷公曰:心经若何?

岐伯曰:心为火藏,以手少阴名之者,盖心火乃后天也。后天者,有形之火也。星应荧惑,虽属火而实属阴,且脉走于手,故以手少阴名之。他藏腑之脉皆起于手足,心脉独起于心,不与众脉同者,以心为君主,总揽权纲,不寄其任于四末也。心之系,五藏七腑无不相通,尤通者小肠也。小肠为心之表,而心实络于小肠,下通任脉,故任脉即借小肠之气以上通于心,为朝君之象也。心之系又上与肺相通,挟咽喉而入于目,以发其文明之彩也。
    复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厥阴经心主之后,下肘,循臂至小指之内出其端,此心脉系之直行也。又由肺曲折而后,并脊直下,与肾相贯串,当命门之中,此心肾既济之路也。夫心为火藏,惧畏水克,何故系通于肾,使肾有路以相犯乎?不知心火与命门之火原不可一日不相通也,心得命门之火则心火有根,心非肾水之滋则心火不旺。盖心火必得肾中水火以相养,是以克为生也。既有肾火肾水之相生,而后心之系各通藏腑,无擀格之忧矣。由是而左通于肝,肝本属木,为生心之母也。

心火虽生于命门先天之火,而非后天肝木培之,则先天之火气亦不旺。故心之系通于肝者,亦欲得肝木相生之气也。肝气既通,而胆在肝之旁,通肝即通于胆,又势之甚便者,况胆又为心之父,同本之亲尤无阻隔也。由是而通于脾,脾乃心之子也,虽脾土不藉心火之生,然胃为心之爱子,胃土非心火不生。心既生胃,生胃必生脾,此脾胃之系所以相接而无间也。由是而通于肺,火性炎上,而肺叶当之,得母有伤,然而顽金非火不柔,克中亦有生之象。倘肺金无火,则金寒水冷,胃与膀胱之化源绝矣。何以温肾而传化于大肠乎!由是而通于心主,心主即膻中包络也。为心君之相臣,奉心君以司化,其出入之经,较五藏六腑更近,真有心喜亦喜,心忧亦忧之象,呼吸相通,代君司化以使令夫三焦,俾上中下之气无不毕达,实心之系通之也。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0)

相关推荐

  • 淼叔讲《外经微言》 肾水篇

    原文 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少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肺金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肺金篇 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       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奇恒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藏并主藏精,皆可名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藏矣.      岐伯曰:腑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大肠者,白肠也,小肠者,赤肠也,胆非肠,何谓青肠乎?       歧伯曰:胆贮青汁,有入无出,然非肠何能通而贮之乎,故亦以肠名之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任督死生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任督死生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

  •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救母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救母篇 容成问于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妇人经水谓之"天癸"乎?     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壬水属阳,癸水属阴.二水者, ...

  •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回天生育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回天生育篇 雷公曰:人生子嗣天命也,岂尽非人事乎?      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 雷公曰:天可回乎?      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 雷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藏腑阐微篇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藏腑阐微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藏止五乎?腑止六乎?     岐伯曰:藏六腑七也. 雷公曰:藏六何以名五也?   岐伯曰: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藏.胞胎非五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包络配腑篇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包络配腑篇 天老问于岐伯曰:天有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藏:有五藏之阴,即宜有五腑之阳矣,何以藏止五,腑有七也? 岐伯曰:心包络,腑也.性属阴,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考订经脉篇:胃经

    岐伯曰:胃经亦称阳明者,以其脉接大肠手阳明之脉,由鼻额而下走于足也.然而胃经属阳明者,又非同大肠之谓.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实有日月并明之象,乃纯阳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阳主上升,由额而游行于齿口唇吻,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