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下)——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7. 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学习时对知识的渴望和激情也慢慢不复存在了,其中以“学困生”为最显著的代表。那么,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渴望哪里去了?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找到了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他还说:“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
应该说,我们的孩子在进入校园那一天,他们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痕迹。那么,如何把这一张白纸涂画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就是我们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我们目前的部分学校教育,注重的还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而缺乏的是“点燃”,缺乏的是启迪,缺乏的是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我们认为,这个“点燃”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激情,更是对学生全身心的关爱与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节课应当激发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原本,孩子们都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来的,对教师的仰慕而来的,对课堂的敬畏而来的。那么,如何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就要看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点燃”了。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激情,以及对学生全身心的关爱与呵护,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更多需求与渴望;教师只有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站在课堂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勃勃生机;教师只有全身心关爱与呵护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8. 课要上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发现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反复实践,乐此不疲,并产生了非常愉快的体验。反之,当对某事物没有兴趣时,就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当然也没有任何的愉悦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亦然。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学习就会被动和吃力,即使家长和老师督促也无动于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来自于教师、来自于课堂。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开发,就是要萌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去多体验、多实践。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要有趣味、有快乐、有获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让学生喜欢。他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需要教师的引导、挖掘和发现。他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他说:“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都拿出来实验一番。”他还指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的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9. 课堂不宜过于喧闹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课堂上能够“动”起来,于是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仪器和手段,导致课堂出现了“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大好局面。然而,热闹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似乎掌握的东西不多,尤其是一些再重难点知识并没有得到突破。也就是说,这种形式的热闹,是表面上的热闹,是为了课堂的“好看”,而不是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对这种形式的课堂也曾经进行过论述,他说:“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
他还说:“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这样过于“喧闹”的课延续性上下去的话,不仅仅是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可能会延伸到课下,学生“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回到家可能会“郁闷、激怒、头疼”,甚至可能会出现“学困生”的局面。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课堂,应该洋溢着欢乐,应该充满着笑声,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分享智慧、享受生命的场所。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堂上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达到教学相长。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在民主、和谐与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打开思维的窗口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10.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学习压力大和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主要的因素。那么,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是上课。小学生一般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初中生一般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包括下午的自习课。如果有晚自习,再加2节课);高中生一般上午4节课或者5节课,下午4节课,晚上3节课。显然,课堂占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二是课外作业。小学生作业少一点,一般一个多小时能完成。但也有例外,我们发现部分县区的部分小学作业量比较大,学生晚上的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初高中的作业量比较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作业都要晚上11点甚至12点才完成。尤其是部分所谓的名校,作业量大的惊人,居然还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的。三是课外补习班。调查发现,目前没有上课外补习班的学生几乎没有,只有课外补习班多少和上什么样的补习班的区别。由上可见,学生哪里还有多少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呢?当然,我们上述的时间安排,仅仅是学校共性的问题。但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时间的安排更加“变态”,如跑步前要背书、吃着饭要背书、上厕所要小跑。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完全被学习挤占,学生也完全是一部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哪里还有生活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只有“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如何让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
第一、“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
第二、“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第三、“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的时间,那就是作息制度。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之前的时间里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里,为了给孩子们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求孩子们早上起来写家庭作业。学校上午安排的都是紧张的脑力劳动,下午则是完全属于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下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或从事各种各样的学科——兴趣小组,或从事各种各样积极的“社团”活动。教师们的主要职责则是激发、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找到他们所喜爱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告诉老师们说:“学校的全体教师应当加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使学校里在下半天‘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吸引学生去深入钻研各个科学领域。”
结 束 语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但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永恒流传的。其教育成果是超越国界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所有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享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中,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只是他教育思想的“沧海一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比如关于课堂,他这样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关于备课,他这样说:“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他要求教师“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教材。
比如关于复习,他这样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关于规律性的知识在长时间内得到运用。这样,就可以把复习跟学习新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必要再专门划出时间进行复习了。”
比如关于完善智育,他这样说:“完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比如课堂教学策略,他这样说:“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比如课堂教学的任务,他这样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交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了。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比如关于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他这样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关爱的课堂,富有生命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与和谐共生的课堂。我们今天之所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要学习他的课堂教学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以此来反思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学习也会兴致盎然。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备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郑州市第58中学,本文内容与图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