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不同的两人能处对象么?

和石头聊天,说到了消费观这个话题:

就“消费观不同,处对象时就会有争议这个观点,把聊天内容整理了一下——

1
一个人的消费观

讨论任何事情,先从准确定义开始。

度娘给的定义: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

这个定义我不满意,还得继续往本质层面想一下,所谓的消费观可以定义为:人们对财富资源支配和使用的态度及看法。通俗一点讲就是人们对“钱要花在什么地方、要怎么花”所持有的观点。

显而易见“消费观”是和“钱”密切相关的,有了钱,才有消费,才谈得上消费观,否则,你连消费都没有,哪来消费观?钱(财富资源)是消费观的基础,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直接影响着他的消费观。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家底殷实的人、收入高的人,消费观相对的趋向追求品质,消费以舒服和满足个性喜好为主;家底薄的人、收入低的人,消费观相对保守,消费以满足日常生存为主。如此匹配起来,在生活中就被视为“合理的消费观”。合的什么理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量入为出!

可惜,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感性的,而“合理”需要的却是理性。

兜里没有钱、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却拥抱着所谓精英主义消费观,追求品味、奢侈品不断,钱哪来?校园贷。这样的消费观害己害人害当前害将来。

当然,“不合理”的消费观一棒子打死也不对。城中村穿着大裤衩、宽松T恤、踩着电驴每月收租的大叔大婶,百万、千万财富不必说,生活节俭也是个事实。

不管合理不合理,消费观是这样。但是,它并非一成不变,谁让“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呢,它基于人们财富与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我们调节“不合理”的消费观提供了可能。

2
两个人的消费观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两个消费观不同的人在一起处对象一定会有争议”,这是必然。同卵双胞胎之间还存在着观念差异呢,更何况两个之前素未谋面、没有任何交集的成年人。

这里讨论的前提是,两个人双方先得有“合理”的消费观,至于消费观差异而导致的任何形式的争议,如果拒不接受,最好的办法:不处对象…不处对象?!!你试试…看你老妈答应不…观念没有差异才奇怪,有差异才是正常。如果关注点在消除差异,那么双方的关系必死无疑,想办法减少甚至避免争议才是核心。

具体怎么考虑怎么做呢?

在相处的过程中对各自的消费观做了解和调整即可。这个过程便是人们讲的两个人的“磨合”…中关于…“怎么花钱”这方面。常见的有三种方向的调整:

  • “脱离苦海,与你在一起吃肉喝酒”这是一种“就高”的调整方向,由消费观更追求品质的一方主导相处时的消费事项,确保其现有生活品质不受影响;另一方主动跟从,调整原有消费观以附合,来减少双方差异。只要客观经济基础能够支撑,就容易实现,毕竟由俭入奢易,争议会减少很多。

  • “舍弃繁华,与你在一起荆钗布衣”这是一种“成低”的调整方向,由消费观更保守一方主导两人相处时的消费事项,不增不减生活状态不受影响;而另一方,需要调整原有追求品质的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这里经济基础不必说,但并不容易实施,奢入俭难。不是情感的爱不爱、愿不愿意,而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

  • “我舍一些繁华,你换窝头为粳米”这是一种“中庸”的调整方向,相处的两方都让一让,退一步。追求品质的一方别太执着,只关注基础的一方也别那么随意,折中一下大家都不吃亏。往好听了说是两人都在努力,往不好听了讲就是两人都在牺牲

这三种方式最常用,但并不好用。如果我们从本源思考两个人处对象这件事——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处开启一段关系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更开心

把时间轴拉长了,就这个目的而言:第一种方式,调整的一方能达到目的,而保持的一方没有“更”,你好了我不变不糟;第二种方式,调整的一方与目的相悖,保持的一方不正不负一如既往,你不好了我不变不糟。第三种方式,用的最多问题也最大,因为两个人都需要调整、需要动起来,一个与目的相悖,另一个趋向目的,两者之间的目的差距感会越来越大——你好了而我却糟了,失衡就成了一种必然。

3
共同的消费观

人性是猫,顺毛撸。

如果双方以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源目的着眼,那么最合理的消费观调整方向一定是“让关系中的双方都朝着目的趋近”

两个人在一起消费时——个人消费那是个人的事,随意——追求生活品质是一种必然,消费观调整以更趋近品质生活的一方为基础,再精进一些,并让这一方主导两人消费,在关系中可受益;另一方跟随即可受益,自然不必多说。

相处的双方都有一定物质基础或者都比较节俭,这个共同精进的消费观就于两个人都有益。如果双方消费观差异太大,一个是城堡里的公主、一个是平民窟里的流浪儿,那么就有点困难。老祖宗讲的“门当户对”,就是要避免双方不至于因为观念变化跨度太大而适应不了,使得关系里埋了雷。

精进消费观中,所谓的主导消费好理解为,就是“说了算”。倒是放权跟随一方,需要懂得放权即是交付了自己的消费决策权,“你说了就算,我认,也尊重”。决策前可以有建议、商量,但决策了,就一定要尊重。

这样双方都是关系的受益者,性质是正向的。有消费决策权划分、过程有商定、结果能承担。那么至于相处时哪方受益大、程度深也不用去计较,毕竟这仅仅是两个人相处中的一个维度。

探索出能使双方都受益的消费观,这样因消费观引起的争议才能最大可能的减少甚至避免,促使两人的关系长久下去。探索过程中不仅需要双方智慧,而且钱财也少不了。

啥,说你没钱咋办???

莫慌,不难,这样问题反而更容易:搬砖赚钱先。处对象的事儿就别多想了,“脱单先脱贫”不是说着玩的,认真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