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大肠者,白肠也,小肠者,赤肠也,胆非肠,何谓青肠乎?
歧伯曰:胆贮青汁,有入无出,然非肠何能通而贮之乎,故亦以肠名之。青者,木之色,胆属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肠也。
胡孔甲曰:十一藏取决于胆,是腑亦有藏名矣,何藏分五而腑分七也?
岐伯曰:十一藏取决于胆,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藏也。
孔甲曰:胆既名为藏,而十一藏取决之,固何所取之乎?
岐天师曰:胆司渗,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气渗之,则分清化浊,有奇功焉。
孔甲曰:胆有入无出,是渗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浊乎?
岐伯曰:清渗入则浊自化,浊自化而清亦化矣。
孔甲曰:清渗入而能化,是渗入而仍渗出矣。
岐伯曰:胆为清净之府。渗入者,清气也,遇清气之藏腑亦以清气应之,应即渗之机矣,然终非渗也。
孔甲曰:藏腑皆取决于胆,何藏腑受胆之渗乎?
岐伯曰:大小肠膀胱皆受之,而膀胱独多焉,虽然膀胱分胆之渗,而胆之气虚矣。胆虚则胆得渗之祸矣,故胆旺则渗益,胆虚则渗损。
孔甲曰:胆渗何气则受损乎?
岐伯曰:酒热之气,胆之所畏也,过多则渗失所司,胆受损矣,非毒结于脑则涕流于鼻也。
孔甲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剌胆络之穴,则病可已也。孔甲曰:善。
陈士铎曰:胆主渗,十二藏皆取决于胆者,正决于渗也。胆不能渗又何取决乎。
雷公曰:请言胆经。
岐伯曰:胆经,属足少阳者,以胆之脉得春木,初阳之气,而又下趋于足,故以足少阳名之。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虽旁出其支,实亦仍顾三焦之脉也。其支者,别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三焦,抵于做出页,下颈,复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膜、膈、心包络,以络于肝,盖心包络乃胆之子,而肝乃胆之弟,故相亲而相近也。第胆虽肝之兄,而附于肝,实为肝之表,而属于胆。肝胆兄弟之分,即表里之别也。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而后可以分气于两胁,出气街,统毛际而横入髀厌之中也。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欲窃水土之气以自养也。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别跗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之脉,亲肝木之气以自旺,盖阳得阴而生也。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