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哭声与笑声都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的时候

张佳玮

作家

3小时前

哭本来该是悲哀的。

《红楼梦》里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什么的。

但如果真难过了,哭出来,也不一定是坏事。

明尼苏达大学的威廉·弗雷以前有个调查说:长期不流泪者,患病几率,高过流泪者一倍。

男性胃溃疡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是长期不哭的人。

大概,能偶尔哭出来宣泄一下,对心理与生理都好。

当然,哭过度了,容易睫状肌收缩,视力模糊;人为了擦眼泪,用力过度,可能让角膜感染。

但人一直压抑着不哭,才容易导致精神创伤、忧虑和绝望。

造作的哭和压抑的不哭,都挺让人不舒服的。

《天龙八部》里有极残忍的一幕:辽国皇太叔闹事,把耶律洪基的后妃压到阵前。

数十名军士拨出长刀,架在众后妃颈中。年轻的嫔妃登时惊惶哭喊。

耶律洪基大怒,喝道:“将哭喊的女人都射死了!”飕飕声响,十余枝羽箭射了出去,哭叫呼喊的妃子纷纷箭而死。

其实嫔妃们做错了什么?无非是她们被擒,哭了之后,会影响耶律洪基的士气,就被射杀了。耶律洪基自己无能,解决不了皇太叔,只好解决妃子了。

许多人还念叨“男儿有泪不轻弹”呢,却很容易忽略后面那句“只是未到伤心处”。

哭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情绪积累到那块儿了。并不是让不哭,事情就能自然解决的。

当然,哭也有强制的,有表演的。

《水浒传》有个经典的段落。潘金莲让大郎喝完了药,毒死了大郎之后,施耐庵写道:

“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

于是潘金莲就干号了一会儿。

怎么说呢?这就是要个气氛。

古代还有专门的哭丧行业。题外话,古埃及有段时间还挺歧视:哭丧行业只许招女的。

《史记》里还有一段呢,窦太后终于和兄弟重逢了,抱住哭。原文就说“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这个助字,就很有灵性了。

耶律洪基射杀妃嫔,是怕哭声坏了士气。

潘金莲干号,那是为了谋杀武大郎,好去跟西门庆。

窦太后左右跟皇后一起哭,是为了讨好皇后。

哭和不许哭,还是很有讲究的,很体现利害关系的。

笑声也是。

意大利那位什么都懂点儿的大学者翁贝托·艾柯说过段话,大概意思是:

乐观的人才敢每天严肃;悲观的人只能每天大笑度日。

细想来,确实有点意思。

就以我们日常经验而言,大多数人阅读得下艰深严肃的文本时,多半心情不错、体能充沛。

相反,筋疲力竭、精神萎靡之际,就只想看点俗套、无脑又熟悉的虚构作品了。最好是能让人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将那些萦绕不去的悲观情绪暂时甩开,能姑且睡个好觉。

美剧《老友记》里,经典角色钱德勒·宾即是如此。因为童年阴影,他性格内向,长期靠嘲讽说笑话来自我防卫。

每次遇到不顺,他就靠讲笑话来避免争执。他不敢主动跟女友提出分手,没法强硬地宣布退出健身房,不需要动情时巧舌如簧,需要认真时就期期艾艾。

大概,许多喜欢大声讲笑话并大声笑的人,都有类似的样子:

他们不自觉地希望讨好周围的人,希望周围和乐融融不用太严肃,希望自己可以躲在笑声里以避开任何争执。

的确是有点悲观。

有过体验的人都懂:

我们笑,以及笑出声来,又不太同些。

每个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笑,但不一定出声儿吧?

当我们独自在家坐着,看一段好笑的电影,大多会勾起嘴角,嗯好。

但会发出标准的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喘不过气来吗?那又不一定了。

不妨说,默默地笑来自于愉快的心情,大声而标准的笑,则算一种社交礼仪。

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简·耶茨认为:笑声是一种自我防御,人们依靠笑声,掩盖自己不想面对的事。

儒家讲慎独:哪怕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能作见不得的人的事。

类似的逻辑:如果在没人的时候不会笑出声,那么在有人时笑出声来,这笑声就有造作的意思了。

——反过来,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自然明白:

当自己独处时,还会发出笑声,多带有自我催眠的意思,是希望自己能用笑声,驱赶开那些不愉快的思绪。

不妨说,笑是不自禁的,发出笑声则是自觉自发带着意图的。

人发出笑声,是希望别人与自己听得见。

用伦敦大学的索菲·斯科特说法:人每次发出笑声,都是在一个满是镜子的大厅里。

张爱玲的《鸿鸾禧》里,有一段婚姻关系。一位事业有成极能干的娄先生,以及他不算能干的太太。当着人,娄先生习惯让太太三分。他的心理是:

“她平白地要把一个泼悍的名声传扬出去,也自由她;他反正已经牺牲了这许多了,索性好丈夫做到底。”

而娄太太很知道,她丈夫这姿态,是做给外人看的:

“若是旁边关心的人都死绝了,左邻右舍空空地单剩下她和她丈夫,她丈夫也不会再理她了”。

但二人也就这么搭伙过日子了。临了儿子出嫁时,娄先生当众说并不好笑的笑话,在场宾客都假笑;娄太太因为没听清楚,于是笑得最响。

在这里,笑声就带着凄凉与悲哀了。

众所周知,社交礼仪中,许多鼓掌声是虚假的。

进而,当娄先生这类人,已经不满足于发言获得赞誉,而用玩笑话来彰显风采时,大家也要配合笑。就像窦皇后左右,要配合哭。

《老友记》里更有一段极妙。钱德勒有位上司,是地道的霸道美国人,喜欢讲点没意思的笑话。钱德勒每次总是夸张尖锐地假笑,来迎合上司。某一次他决定不笑了,老板脸色立时不快:

“怎么了?我刚说了个笑话……你没听懂?”

所以到后来,笑声与掌声一样,也会受制于威严与服从。

当上司决定说个笑话时,顺从的人连不笑的余裕都没有。

总而言之吧,哭和笑本身,本该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但笑出声和哭出声,情况就微妙一点。

在琐碎的社交和森严的等级下,哭和笑,许多时候都无法由衷。

更进一步,
 假笑假哭,甚至哭声和笑声,都会受到严格规定。

那对人的精神,才真是大大的摧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