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释放本性的存在主义电影
2018-03-03
海上钢琴师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死亡证明。除了好友的回忆,世界上似乎就没有这么个人存在过。
影片中,1900是孤独的,警觉的保持孤独, 坚决的做自己。
为了这份孤独,他放弃了名利(把录好的唱片掰碎)放弃了爱情(没有去找卖鱼老头的女儿)最后放弃了生命(死在船上)
海德格尔说,存在先于本质。
是的,1900是被抛弃到船上的,正如我们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一样。
楚门的世界
如果说1900是孤独的话,那么楚门却恰恰相反。但他绝对有哲学家潜质,在酒足饭饱的时候总要问为什么。
影片基调是荒诞,与盖里奇和昆丁的黑色幽默所表现出来的有所不同,这荒诞如一个你一直深信不疑并支撑你生命支柱的价值观,最后被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深入骨髓的可怕!
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尼采不过是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孩子。
上帝死了,所以我们自由了,所以楚门自由了。
荒诞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是蔑视一切的自由。
异次元骇客
影片的宇宙观与佛教的宇宙观是类似的。
影片中 操作者也设计了N个模拟世界,每个世界有设定的虚拟人,他们有职业,有背景,有喜怒哀乐。
这个世界看起来无比真实,但是只要一拔插销,大家全玩儿完。对照佛教的那句话:一切像,皆虚妄,不可得。
影片宣扬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不看到最后一刻,你会以为男主角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结果是他活的这几十年都是一场梦。
影片结尾,他跟随女主角来到“真实”的世界2024年6月21日。女主角的海景房里。这个世界看起来唯美,但是还是那么的不真实。
剧终那嗖的一下可能告诉我们天外还有天吧。
诚然,我们不能看完电影就怀疑我们的世界也是假的。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赵氏孤儿。
正如影片中那个虚拟的世界一样,勾心斗角,费尽心机的人们面对的是别人随时可能拔掉他们的插销。
若假设我们的世界也是虚幻与荒诞的结合体的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呢?所谓的世界末日,是否是别人想拔掉我们的插销呢?
浪潮
似乎提到浪潮就不能不提勒庞的《乌合之众》。影片讲述一群有意思的人物寻找自我存在的过程,每个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也都是很值得推敲的
所谓存在,是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但是成为自己并非轻而易举。作家毛姆在《刀锋》中引用了一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叔本华《论独处》里说: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不热爱自由。
现实中大多数人是害怕自由的,就像弗洛姆说的,他们逃避自由。
因为自由的代价是承担责任。他们不愿意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就像片中的“浪潮”会员一样。
逃避自由,逃避成为自我的可能性。
最终应了王小波的话: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影子武士
如果有一种工作最为残酷,那就是替身。
武田信玄的替身在没做替身前,是一个快乐的混混,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出于报恩,他甘心情愿的当上了影子武士。
如此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习惯到受用。最后真以为自己就是武田了。
三年时间,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真正的傀儡。主观的人格已经消失,所以他幻化成一个真正的影子。
影子是不能离开躯壳独自存在的。正如木偶离开了操纵他的人就变成了一堆木头。离开了武田家的影子武士不知道了自己是谁,他像一个孤魂般东游西荡。最后以身殉葬,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那么,此时此刻,我们在扮演谁?
荒野生存
你可以采取任何一种人生态度,无论是物质主义还是犬儒主义。
但是你必须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去选择一种信念,尽管不选择也是一种种选择 。
我们的主人公上路了,捐掉所有的钱。独自上路了。
他说:金钱让人畏首畏尾。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他的目的是拉斯维加斯。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与其说他是在旅行,不如说他是在逃离。与其说他是去拉斯维加斯,不如说他是在寻找自己。
逃离所有枷锁,寻找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在夜深人静时,在倾听窗外沙沙的雨声时,我们不得不赤裸的面对自己。就这么无可遁逃的面对自己。
走钢丝的人
当他走在双子塔中间的时候,你知道,这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肯定后无来者。他是值得仰视的,因为他走在去往自己的钢丝上。
与他相比,我们的热情似乎没有血色,我们的梦想也有些平淡。在我们追名逐利的路上,如果一抬头,看见了走钢丝的他,是否会觉得心潮澎湃呢。
写到这,我们看到是他选择了钢丝选择了双子塔,他才成为了走钢丝的人。形成了他的本质。
写到这,我们看到存在主义十分清楚世界是荒诞的,但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卡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如果不愿意自杀,如果想在这荒诞中活下去,存在主义无疑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梦之安魂曲
精神上空虚的人会通过两种方式获取平衡,
要么是构建一个泡沫的天堂,自己置身其中。
要么是沦陷与虚构的地狱,拒绝看见真相。
梦想这个词在现代社会难免有媚俗的倾向。 这个时代的所谓梦想,其实跟片中老妇的梦想无甚区别。是心理极度空虚的产物,也是社会价值观暗示下的结果。
于是,人分两种。
一是在荒诞中找到得以支撑自己人生观的证据的人。另一种显然没那么幸运,不过造物主给他们附带了一个支撑生命的东西——本能。
现实中,靠本能活着的人又是绝大多数。
影片中,四个主角都是靠本能活着的人,他们显然没有什么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有的注意力都靠外界的刺激支配。
老妇靠家庭,没了家庭只好虚构出个光彩照人的乌托邦。而三个年轻人,则是靠肉体的刺激。来麻痹现实的虚无。
可以说,他们四个人是从一个虚无走向另一个虚无。
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不善思考的,他们只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与我们大多数人何其相似。正如罗素说有些人宁愿死,也不去思考。
就这样,靠本能支撑的“人”只能来源于荒诞,又回归与荒诞。跟他们从没出生过没什么区别。
未知死亡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影片是另一个假设的生命背景。如果存在是通过对自己的认识而实现,那么这种认识需要记忆的帮助才可以实现。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记忆,我们还存在吗?
如果存在是对自我的认知,那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当下,如果说生命是立体的,那么,当下只能算一个平面。人的一生就好像一条贪吃蛇,越来越长,直到首尾相连,游戏结束。
主人公是短暂性失忆,他是靠潜意识里储存的深刻记忆来提醒自己仇恨的深远,爱的广阔。而这恨和爱便是他存在的全部证据。
存在,是过去到现在的和差积商。
我们不是死在昨天彻底的活在当下,就是背负历史深刻的活在永恒。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但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那么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的呢?电影中的哲学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是怎样表现的吧!
孤独总是无处安放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虽历经磨难,命途坎坷,却依旧不屈不挠、无师自通,最终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中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主人公一生的荒诞性上,'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这些观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虚无、自我与孤独更使观众感同身受。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他是孤独的,却也是幸福的。
虚无
1900生于海上,死于海上,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死亡证明。除了好友的回忆,世界上似乎没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过,这如同我们芸芸众生,像一个细胞一样活在世界上,不是在疾病中夭折,就是在代谢中死去。套用《苏菲的世界》里面的一句话,当我们死了,我们与给秦始皇修长城累死的壮丁有何区别?
自我
当好友们劝1900下船并替他憧憬金钱、美女与地位时,1900说:“外面的世界太大,我控制不了,我能控制的只有88个琴键。”所以他是唯一的1900。与之相比,为了远在自己控制能力之外的东西疲于奔命的我们是否要问问自己,真的值得吗?
孤独
萨特说,我们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死亡负责。影片中,1900是孤独的,可以说,他是警觉的保持孤独,坚决的做自己。为了这份孤独,他放弃了名利(把录好的唱片掰碎),放弃了爱情(没有去找卖鱼老头的女儿),最后放弃了生命(死在船上)。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正如1900一样,他被抛弃到了海上浮城时,并没有什么使命,正如他名字的最后两个字——零一样,是他发现了音乐,选择了音乐,同时,也实现了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选择是一种自由,存在总是在变化
《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等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影片讲述了为了拯救男友而奔跑的罗拉要在1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奔跑途中,她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状况,都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的故事。影片中“存在先于本质”是主人公罗拉带给我们的思考:德国柏林的街道上,一个全力奔跑的红发女孩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她的男友(曼尼),她就是罗拉,她只有20分钟的时间。
整个过程,罗拉奔跑了三次,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都成为了富人。罗拉每奔跑一次,都会因为一点点的小细节而神奇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就像我们平时玩的闯关游戏一样,玩家死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来过,改变前一次的错误,更快更好地完成游戏赋予的使命和任务,最后,罗拉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主人公罗拉所经历的一切与存在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那么这里的存在主义体现在哪里呢?存在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一直生活在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强调选择的自由,并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无论是罗拉自己被警方击毙还是曼尼被急救车撞死都不是罗拉想要的结果,所以她选择重新来过,但是有些事即使重来也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她在奔跑的过程中会依次遇到恶犬,推婴儿车的妇人、小偷、红球衣男人等等,这些是不变的。
罗拉奔跑的过程中她可以不停地做出选择,譬如抢劫、赌钱,这都使她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有时候决定往往就在一瞬间,当罗拉走投无路时恰好遇到红灯,她一抬头看见了赌场,进还是不进,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于是她决定去赌,并成功赢得了十万马克。这一切正如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德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不是一种停滞的状态,“存在”总是在变化。
忠于自己内心的诉求,快乐如此简单
《荒野生存》改编自乔恩·科莱考尔的中篇小说,由西恩·潘执导,埃米尔·赫斯基、玛西娅·盖伊·哈登等主演的冒险电影。影片讲述了理想主义者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数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战后获得人生大智慧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挑战命运的电影。当你对充满谎言的、龌龊的、平庸的人类社会不满时,你是否有勇气像克里斯一样选择出走,在荒野中独自生存?
从一个哲学思考者的角度看,克里斯出走的动机源于他的勇敢、坚决和狠心,这一切都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可以说,他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哈姆雷特式追问中选择了“to be”(存在),他没有让自己的生命只是成为一个不经留意的偶然,他拒绝让上帝绝佳的礼物(生命)化为随波逐流的一滴河水,坚决将自己变身为一条大马哈鱼,逆流而上穿越滚滚河沙,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在主人公的世界中,存在是神圣的,是随心的,是自然的,通过《荒野生存》,我们来追问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只有借助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维特根斯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克里斯出走的意义。
在哲学史上,关注过电影的著名哲学家寥寥无几,吉尔·德勒兹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不仅因为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哲学家,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宇宙本身即一部无始无终的电影;电影是“宇宙—电影”的经验式呈现,哲学则是“宇宙—电影”的思辨式揭示。这既是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电影”和“哲学”的崭新诠释。由此,一种“电影”与“哲学”同时交互流变的“电影—哲学”得以诞生。影片中的哲学往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至关重要的启迪,存在主义也只是偌大的哲学体系中的一角,生活中的处处都需要我们细心留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生活总会回馈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