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本毕业当正式工,重本毕业却是临时工”:就业不再唯文凭?

老友提到身边发生的“奇怪现象”:前不久单位新进了两个员工,都是本科生,一个毕业于普通高校,因为是通过正规的招考程序进单位的,所以是“正式工”;而另一位员工虽然是重点大学毕业生,但因为是单位自招进来的,身份却是“临时工”。
老友说,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现在很多人在背后议论,有人说名校文凭没什么用了;有人说考不上是自己太不争气了;也有人认为重本毕业生选择当“临时工”只是权宜之计。然而不管大家如何看待此事,就业不再唯文凭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无论是重本毕业生,还是普本毕业生,没有相应的能力,单位都不会认可。
1)时过境迁,文凭之间的森严壁垒已被打破
三十年前,文凭之间的等级相当森严,不仅学历的高低可以影响就业质量,学校的身份也直接影响就业质量。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普遍好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有一些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能直接去普通本科院校当教师。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人们对文凭依旧比较认可,但以前那种等级森严的格局已然被打破。不少本科生找到的工作岗位优于研究生;也有不少普本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待遇和环境超过了许多重本大学生。
文凭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是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能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文凭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子,一纸证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综合能力渐渐成为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曾经有机构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只有六成左右的年轻人认为学历对职场成功非常重要。文凭失去了在职场中的绝对影响力,那什么东西才是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呢?答案就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情商等等,这些东西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慢慢被发掘,进而得到认可。
同一个单位的两个本科生,一个是重点大学文凭,一个是普通大学文凭,拥有重点大学文凭的本科生不一定事业发展前景会更好。他们既然能进入同一个单位,就表明他们此时处在同一个水平,至于未来谁能走得更快、站得更高,就要看谁的综合能力更强。
3)考、考、考,要么考编,要么考研
能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个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起码曾经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肯定不会在“临时工”的岗位上干太久,而选择当“临时工”,要么是家庭等客观因素所致,要么仅仅是“权宜之计”。如果是在体制内单位,他们绝对会坚持参加编制类考试,除非年龄或其他条件不达标,否则考不上编制不会罢休。
不过,现在考上编制很不容易,尤其是城区的一些体制内单位,岗位竞争比达到几十比一是非常普遍的。以公务员考试为例,一些热门岗位竞争比会高达几千比一。事业单位招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能略弱于公务员考试,但也不是说努力备考就能考上,同样需要有很好的运气和机会。
考编很重要,因为体制内单位特别看重身份,“临时工”不仅在经济待遇和地位上远低于“正式工”,也享受不到与“正式工”同等的职务晋升机会。因此,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临时工”一定要想尽办法转变身份。现在来看,普通人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公开招考这个渠道来获得“正式工”身份。
当然,学习能力较强的重点大学本科生,也可以通过考研等方式脱离“临时工”状态。考研比考编更有确定性,如果好好准备,考上的可能性很大。或许有人会说,考上研究生不一定就代表三年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话是没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拿到研究生学历,择业空间会大很多。
其实,重点大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985/211大学是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重点大学,很多“非211”省属一本院校就是省属重点高校或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它们的实力和认可度比不过那些部属211高校,一些招聘单位会直接把它们归为普通高校行列。
倘若是985大学或专业领域一流211大学毕业生,大概率不至于沦落到当“临时工”的境地。文凭对求职的影响力是在减弱,但国内最顶尖大学的学生,仍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毕竟他们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非常有实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