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师要骗我?明明按照方法做了,但是注塑样品还是不合格
由于我调机经验丰富,也经常作为“排头兵”,活跃在生产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接到一个朋友寄来的产品和模具,说他已经无能无力了,这个产品他真调不好。
为了这个问题,他请教了不少周围的朋友,也请教了不少大师。
他怀疑这些人都在骗他,明明按照方法和要求搞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
所以他还是决定图个方便,把模具和样品都寄了过来,让我帮他调试一下,顺便把参数给他记录一下,让他抄个作业。
什么问题
从产品来看,是收缩痕,形状和后面加强筋的形状一模一样。
还是按照惯例,先说一个基础概念:
收缩痕或者应力痕一般主要的原因是两种:取向应力造成或者收缩应力造成。
其中顶针、加强筋等都可以归入收缩应力一类。
取向应力造成的收缩痕最明显的特点是一般都沿着流动方向,并且形状不太规则。
像这种由于加强壁厚变化造成的应力痕(收缩痕),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更改模具,减少壁厚变化,来减轻这种情况。
但是我碰到的实际情况,除了设计极其业余外,大部分情况已经采用圆弧来连接加强筋,能在模具上对于壁厚几乎都不能再优化。
所以一般还是要从工艺、注塑机上想办法。
解决思路
一般来说,这种收缩痕的成因是流体的外部温度和内心温度不一样,从而使冷却速度不一。
因此解决的思路主要是两种:
(1)提升流体接触模具面的外部温度。
这种方法通常要使用模温机,记住一点,除了使用模温机外,模温机控制的温度也非常重要。
这位朋友说他已经加了模温机了,油温只加到70度,一试,发现没有效果,就说模温机没用。
实际上是没有找到重点,重点是流体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的温差,像PP材料一般温度在200度左右,模具温度只控制在70度,你说会有什么效果?
因此对于这种PP制品,油温机温度最起码在150度左右才会有效果。
所以说实际操作比理论更重要。
(2)降低流体内部温度
要降低流体的内部温度最好的方法当然是降低储料温度,但是储料温度降低容易造成材料流动性下降,从而导致产品注不满等其他问题。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配合(1)和(2)一起使用,是流体内外温度基本一致,冷却速度基本一致,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
这里多说一句,通常以上的解决方法能解决的收缩痕是比较细微的,一般用肉眼可以看出,但是用手基本感觉不到收缩感。
而有些朋友的收缩痕用手都能感觉到凹凸不平,通常使用保压,补缩的方法就能解决。
所以说,我可以理解这位朋友说的,找了一些大师,听了他们的解决方法,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实际情况和理论有差距,工艺上很多问题只能根据现实情况,现实分析。
我一直认为,好的注塑机厂家应该帮助客户提升产能,提升利润空间,扩大市场占有率。
搜索“泰立注塑”,获得更多干货内容,助您产能翻倍,利润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