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春游琐谈》
《春游琐谈》(全七集)张伯驹 编中华书局
【光明书话】
《春游琐谈》属于笔记杂著。此类著述古已有之,以随笔记录为特点,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由分条的短篇汇集成书。不过,这类书从来都是一家之作,不是诸家合集,而且20世纪以来,这种文史体裁的著作早就不大有人写了。
然而,文化大家张伯驹先生却“为往圣继绝学”,赓续这种著述传统,不但自己写,而且以主编油印刊物的方式,推动老一代精英学者也参与写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其中尤多没有写入学术著作但口耳相传的文坛掌故和见闻,开创了多家笔记杂著合集的体例。我是1965年分配到吉林省博物馆工作的,赴馆伊始,就去拜见时任第一副馆长的张先生,他当即送给我一册《春游琐谈》第一集,读之颇增见闻。
张先生是著名的古书画收藏家、诗词学家、戏曲艺术研究家,沉浸于文史哲与诗书画。1961年,他赴吉林省博物馆工作,心情十分舒畅,工作尽心尽力,积极丰富馆内的书画文物收藏,努力培养年轻的书画鉴藏人才。工作之余,他还和当地学者于省吾、罗继祖等人组织了“春游社”。“春游社”之名,一是源于他收藏过的《春游图》,二是因为他来到了被称为“春城”的长春。春游社除与长春的文友雅集之外,还邀请京、津、沪等地的文坛耆宿和学林才俊,分别撰写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等随笔文章,在1963至1966年间,陆续编成《春游琐谈》六集,在北京油印出版。
《春游琐谈》初集的印行,以往人们根据该书的自序,认为是在1962年。其实不然,《春游琐谈》初集自序署年壬寅,也就是1962年,应该是编辑中或编好后所写。而油印本每一集最后都有作者简介,一一注明别字、籍贯和年龄。第一集张伯驹自注年龄66岁,应该是虚岁,按他生于1898计算,加上65岁,可知第一集编成是在1963年。第一集印行后,又陆续编成第二集到第六集。第六集作者简介中,张伯驹先生自注67岁,可知编成是在1964年,印出来已是1966年之初了。
在人们的认知中,正式印行的《春游琐谈》只有六集,因为第七集没有编成,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第七集的稿本几经波折,从当时的有识之士苏逸兰、刘振华等人的手中辗转至笔者手中,幸存了下来。
《春游琐谈》第七集稿本,写在荣宝斋特制的瓷青封面元书纸朱丝栏本子上,封面有张伯驹先生题签“春游琐谈七集上”,里面收入15篇文章,从字迹看,都是张伯驹先生手抄的,最后一篇《跋南园诗文钞》,好像没有抄完。从内容和封面签条上张伯驹先生所署的“七集上”判断,可能还有文章没来得及抄录。没有抄录的文章还有多少篇,现已无从得知,但也许有一天,在张伯驹先生散失于长春的遗物中被发现,或出现于供稿者后代的家中,也未可知。
第七集文章的作者,仍有许多专家。内容则与前几集基本一样。在前几集“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八类中,仅没有金石与风俗类文章,其他类别都有作品。书画有《秋林高士图轴》《元颜辉煮茶图》,考证有《朱明镐〈史纠〉》《千元十驾非十架》,词章有《名士循例文字》《樊山诗集跋》《跋南园诗文钞》,掌故有晚清琉璃厂书商交结官宦的腐败案——《记清末厂贾李钟铭案》、科举制度乡试细节——《磨勘试卷》、晚清的尊经教育——《王湘绮与四川尊经书院》,轶闻有宫廷秘闻——《慈禧太后之侄女》,游览有《苏州寒山寺》。
《春游琐谈》序中提到长春供稿的朋友6人:于思泊(省吾)、罗继祖、阮威伯(鸿仪)、裘伯弓(文若)、单庆麟和恽公孚(宝惠)。第七卷除本人写稿外,仍有2人提供文章,他们是罗继祖和恽宝惠。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读研,随后留校任教。举家迁京后,一些纸箱中的书籍开始寄存他处,新世纪则存在地下室中。2012年经历了一场大水,我才发现《春游琐谈》的第七集(上)稿本仍然存在,只是略有水浸。2013年,我有幸参加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的活动,便借此机会把《春游琐谈》第七集(上)稿本还给了筹备成立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张先生之外孙楼开肇先生,也算是替已故的苏逸兰女士和刘振华先生实现了完璧归赵的心愿。
如今,包括《春游琐谈》第七集(上)的全本《春游琐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
(作者:薛永年,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