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一口气读完,相见恨晚。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
“教学30多年来,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对学习语文的规律认识得晚了。如果30年前就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规律,那么
我一定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
我一定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我一定从低年级起,就让学生练习写作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写他们的所见、所做、所思、所感。
我一定手把手教孩子写好钢笔写、毛笔字,让他们认真描红、仿影、临帖......
幸亏我现在认识了,还不算太晚,因为在的前面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路。
昨天读到这里,我茅塞顿开,激动万分,真是“一惊、一喜、一忧”。
一惊:我一直在寻找学语文的规律,没想到于老师早都总结出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喜:没想到和我于永正老师的有些想法不谋而合:多读、多背、多写,背诵古诗文,低年级开始练写作文。这三条我在班里实践过,效果很不错。
一忧:我钢笔字、毛笔字写得很一般,先提高自己,再要求学生。还有两年,我和孩子们一起努力。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一定会事半功倍。我和孩子们做过的事情,写出来更有说服力。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学好语文的“捷径”,得一直“走”,不能停》,重点从多读、多背、多写、多思来分析,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点下方链接查看,此文不再赘述。我们学校参与了“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素读经典在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四年级的早读,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中华经典素读范本》,历时两周,全班同学竟然背过了《滕王阁序》。当我把背诵视频发给《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的主编陈琴老师时,陈琴老师回复了两个字“神奇”。在年级组长王艳丽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年级的孩子一直坚持诵读经典。一年级我们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四年级背诵《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里选编的《论语》《诗经》和部分古诗词。孩子们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后,记忆力大幅提升。课文,预习时认真读3遍,上课理清课文思路,早读用一点儿时间就能背过课文了。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也不是很多。语文书、古诗文可以交替着读,孩子们更喜欢有变化的早读。背诵有难度古诗文,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是“拔苗助长?”一年级我们背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喜欢。每天坚持诵读,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背了。刚开始训练孩子们背诵,老师们以鼓励为主,不做硬性规定。二年级背《笠翁对韵》,刚开始,孩子们觉得有点难。我们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变着花样儿读,比如:拍手读、师生轮流读、镂空提示读、讲经典小故事......孩子们读了一学期《论语》,学期末汇报时,竟然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则,结合读过的书和生活实际谈感悟。孩子们在班里说的最多的词是“君子”、“德行”,还会用“闻一以知十”来评价思想深刻的同学。用于永正老师的话来回答吧:小学阶段是背诵的黄金时期,此时不背点名篇佳作,长大再背就晚了。其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二,记不住。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练习写话,从最简单的一句话开始,写清时间、地点、时间。比如:再练习人物对话,要想把文章写长,写人物对话。看到菊花,我伸手想摘,妈妈会说些什么?我又会怎么回答?小明和小刚堆雪人的时候,用什么当雪人的眼睛?小明和小刚肯定要商量。接着练习动作描写,先实践,再交流,最后动笔。回家自己洗袜子(红领巾)或者做西红柿炒鸡蛋,想想用了几个步骤,做了哪些动作。实践之后,孩子们有话可说,交流完毕,马上动笔写,趁热打铁。心理描写有难度,练了很久。范文引路,勾画批注。有一篇《父与子》的写话,班里只有三个同学写出了心理描写,我让全班同学把这三篇文章打印出来,勾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孩子们坚持练笔,终于学会了。从二年级的开始,我把孩子们的优秀写话都整理下来,发表在我公众号里,孩子们写作的劲头更足了。很多孩子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我们班孩子三年级已经能写一篇比较完整的作文了。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我们孩子提笔很快成文。差距为什么怎么大呢?课堂完成:我们班的写话和作文,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孩子们没法请大人帮忙,只能自己动脑筋,没法偷懒。分散难点:作文早起步,把每一个写作训练点分散开来,提前训练,老师一点儿一点儿教,不疾不徐。孩子们慢慢写,写法掌握得比较扎实。遵循规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写作,做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写他们的所见、所做、所思、所感。
最后还是用于永正老师的话来总结全文吧: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我呢,10%得益于课内,90%得益于课外。
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着力培养学生“操笔为文”的习惯。兴趣有了,习惯养成了,就以为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