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地府空荡荡,都在人间看大戏!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是不是还有人在看各个电视台的七夕晚会cut?
中元节都到了,该看“目连戏”了,大家一起人鬼同乐啊!
△ 新昌调腔 目连救母
“目连戏”也就是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剧,故事原型源自于《佛说盂兰盆经》,所以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目连戏”在流传过程中侧重了因果报应和慈孝报恩等比较通俗的价值观,它可能也现存中国发展历史最长的戏剧了,被称作“百戏之祖”。
很多剧种的“目连戏”据说全本可演三天三夜,这种热闹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也有提及。不过现在都是会挑一些比较经典的来演出,比较受欢迎的就有《女吊》《男吊》《跳无常》等。
鲁迅在《女吊》一文中详细描述过绍兴当地的“男吊”表演——
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褌,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的死守着蛛丝,也如结网,在这上面钻,挂。他用布吊着各处:腰,胁,胯下,肘弯,腿弯,后项窝……一共七七四十九处。最后才是脖子,但是并不真套进去的,两手扳着布,将颈子一伸,就跳下,走掉了。这“男吊”最不易跳,演目连戏时,独有这一个脚色须特请专门的戏子。
△ 新昌调腔 男吊
“男吊”的表演,如今看来是有类似杂技的成分,但它又是演出中比较招徕观众的部分,所以才需要请专门的演员。这门技艺称作“调吊”,早在2008年就如果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奇怪的非遗增加了)。
调吊是绍兴民间艺人的独创,动作难度大,技巧性强,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又非常惊险刺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富于江南水乡地方文化特色。调吊对于绍兴和江南地区民间社戏及空中杂技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而后便是“女吊”,没有“男吊”惊险刺激,但突出了扮相与气氛的阴森诡异——
这之后,就是“跳女吊”。自然先有悲凉的喇叭;少顷,门幕一掀,她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听说浙东的有几府的戏文里,吊神又拖着几寸长的假舌头,但在绍兴没有。……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奴本身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 新昌调腔 女吊
我几年前看了新昌调腔版的《目连救母》,念念不忘到如今,可以说是气质非常独特的剧目。
△ 新昌调腔 目连救母
除了“男吊”“女吊”,我个人喜欢“跳无常(也称“调无常”)。没错,就是喜欢,因为它太可爱了!
△ 新昌调腔 跳无常
白无常在这里的基本形象是头戴一顶非常高的白帽子,上面写“一见生财”,妆容滑稽,似笑似哭。他身上穿一个白色“海青”,肩膀处被糕糕撑起,脚上一双草鞋,手里一把破扇。从入场开始,他就有意打破舞台的框架,并且念白十分市井,一点儿鬼差的样子也没有。
△ 新昌调腔 跳无常
鲁迅在《无常》一文里也写过——
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
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游本昌版的济公,造型动作是有一定程度借鉴这个形象的。
“目连戏”的流传非常广泛,在很多地方风俗里中元节这天都是要演出这出戏的,据说鬼与人会同来看,所以它既是演给人看的,更是演给鬼看的。当然,归根究底,它还是人的创作,人的演绎,人的想象。
白无常的设定,是一个有温度但又有威严的鬼差。鲁迅说他“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虽然,死亡大多令人无可奈何,但至少白无常的存在是能够给人以慰籍的。
女吊的设定,则是浓烈的,她对着尘世有未了的情仇,但在人间被压迫的她又在地府收到约束。人们对她是报以畏惧和同情,既害怕鬼魂侵扰到人间,又同情和她一样含冤受迫的命运。
△ 新昌调腔 目连救母
鬼门关开,打开的其实是一面镜子,而地府只是人间的投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