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李冰釜底抽薪,一言决定丞相人选,解决问题就是要这样的

01

赢异人坐上秦王的位子,第一件事情就是确立丞相。这也是一国大事,只有丞相之位确立下来,国事才可正常运转。

当时在秦国,对丞相人选有话语权的有四方,但是当时这四方却有两个丞相人选。

一方是秦王自己,虽然赢异人心中属意救自己于赵国的吕不韦作为丞相。但是赢异人在赵为人质多年,从赵回来没几年,在朝中并没有什么人脉根基,话语权也只是对那些一般的官吏起点作用。

第二方以华阳太后为首的芈氏外戚,属意蔡泽为丞相。宣太后和魏冄在秦国经营多年,已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芈氏外戚有着很强大的话语权。

第三方为朝中大臣,朝中大臣也分两派,一派以上将军蒙骜为首的军方,赞成吕不韦为相。一派以蔡泽为首的文官,当然是极力推荐蔡泽。

第四方以老驷车庶长赢贲为首的王族,这一方势力并没有极力推荐谁,但因为蒙骜的缘故,也倾向于吕不韦。

这四方虽然表面看起来实力相当,可是秦王自己没什么势力。两个丞相人选,吕不韦与秦王一样,在秦国并没有什么势力,也没有什么功迹,更没有什么影响,而蔡泽自己在秦国为丞相多年,经营了多年,人望和人脉极深,支持的人也是一大片。

从这一点上来看,吕不韦入选丞相的希望低于蔡泽。

02

于是有了在朝会上,大家各舒已见,激烈争执,甚至出现了芈氏阳泉君当殿隐隐逼迫秦王的现象,更有一班官吏当殿诋毁吕不韦非议秦法秦政,最后更是出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典故较量,一场决定丞相的朝会可谓口诛笔伐,生死交锋,当真是比战场还要惊险百倍。

在此针尖对麦芒的时刻,李冰中正平直的“明君权,废摄政,纲举目张”一席话,虽然对选丞相看似无关,实则釜底抽薪,一举确定了丞相人选。

李冰首先立论,朝制君权,君权要一,一则安,二则乱。就是说,一个国家,权利在谁必须明确,并且权利必须归于一人,如果有两个同样权利的人发号施令,必然会使国家动乱。

然后立论太后摄政,说明仅适用于君主幼小,不能决断军国大事,方可太后摄政。

最后着眼点在赢异人已成年,足可担当国军大事,太后不可摄政。

这一论断出来,太后摄政立即成为焦点,转移大家注意力,当朝会所有人(不包括太后一方,太后一方碍于秦国祖制,鉴于太后摄政本不是成例,只能缄默)都同意华阳太后归入后宫,颐养天年时,太后只能走下朝会,走向后宫,不能再干涉朝政。

话语权最大的太后一方失去了选择权,蔡泽一方就成了无源之水,丞相人选已是不言自明,所以最后吕不韦被确定为开府丞相已是铁板定钉之事。

03

这就是李冰解决问题的奇妙之处,当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丞相人选本身。谁更合适成为秦国丞相,谁当丞相能带领秦国走向更远,谁当丞相更有利于自己,该如何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的弱点或者不适合当丞相的种种缺点,竭力找出自己属意人选的优点,让自己属意的丞相人选胜出,当所有人都在这些问题上绞劲脑汁时,李冰却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李冰却从几大势力方找突破口,也就是从更高一层的角度找突破口,更是从国家大器局出发,一举找到了缺口,既让国家权力归一,又确定了丞相人选。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或者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或更多,下面一一分析。

李冰之论确立了华阳太后交出政权,连带的阳泉君一方也失势,可以说是得罪了太后一方。虽然得罪太后,但是他却不怕太后报复,为什么?

赢异人并不是华阳太后所生,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此时两人正在争权。李冰这一论断可说是帮助了赢异人,赢异人掌握了政权,绝对不会帮助太后报复李冰。太后失势,更没有权势报复李冰。

从人情方面考虑,赢异人和吕不韦都要承李冰这个情,不说重用,起码不会刻意排挤,以后仕途会很顺利。对于蔡泽来说,虽然两个有着私交,但是李冰是从国家大局出发,并没有公然反对蔡泽,也没有公然支持吕不韦,蔡泽作为计然派的继承人,名士作派,不会对李冰有什么私人恩怨。

李冰这一论断,是从国家大器局的角度考虑,对于蒙骜,赢贲等朝中正直大臣来说,只有敬重,不会有其他想法。李冰这一举动必定会有一大批赞成者,种植下深深的名望种子。

从这几个层面来说,李冰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平和,却解决了一个积在很多人心头的很尖锐的难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情商的体现吧。

04

看书,我们就要学这些为人处事,从书中照自己的为人处事,把自己放在书中,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位置,看看自己如果处在那个位置该如何解决问题,之后看看两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优劣,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让书为之我用,让书成为一面镜子,学着如何待人,如何处事,如何做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