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伟:价值投资的现实主义
——股票投资的“道”与“术”(16)
[ 在所有的估值指标中,市盈率是最常用、最直观、最简单的,因此,从本质上,而不是从他在那个时代形成的条条框框中,准确理解、把握、运用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策略,可以为我们的投资提供更大的、更经常性的帮助
“神”与“圣”的巴菲特系列终于写完了。之所以越到后来批判性越强,乃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笼罩在巴菲特制造的“奥马哈迷雾”中,把“巴学”当作了句句真理、不能探讨、不能质疑的神学,唯有“破执”,才能“顿悟”。
现在我们切入约翰·聂夫频道。
与巴菲特相比,约翰·聂夫没有太多光环,就像本系列开篇《投资的王道》说的,如果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他的显性语言系统展现给人看的),那么,约翰·聂夫便是价值投资的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所以成理想主义,一般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小接受的教育,比如在一个相对封闭、纯净的环境里长大,从小接受的就是纯净的教育,长大后步入社会,就很容易成为和现实格格不入、到处碰壁的理想主义者。一种是他所处的环境非常优越,使他根本就不需要去面对现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则不食”,是条件过于优裕之后的一种“高贵”。巴菲特所展现的理想主义者显然属于后者。
而现实主义正好相反,食不需精,能饱就行;脍不需细,适口为珍;肉切得方与不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
约翰·聂夫所以会成为现实主义者,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在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家庭,长大后因找不到工作,去父亲的公司干活,做的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到处打电话介绍和推销产品。从这一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他领悟到一个真谛:只要产品对路、方法对头,再枯燥乏味的工作也能挣到钱。这一经历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甘于在平淡中寻找盈利的机会。
二是他的处境。他接手温莎基金时,基金的经营状况一团糟,作为基金经理人,他需要为温莎找到并确立一种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延续性和稳定性、安全性。而且像其他所有基金经理人一样,他可回旋的余地其实很小。作为伯克希尔董事长,巴菲特可以一年不买股票,直到有满意的股票和满意的价格为止;可以在股市没有机会时,到别的地方寻找机会;可以在股票投资收益下降时,靠子公司的盈利和资产净值增添光彩,给股东一个交代。但作为基金经理人,约翰·聂夫能选择的唯有股市,而且不仅要盈利,还要时不时地有所动作,不能让基民怀疑你这个基金无所作为,没有方向。因此,他不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则不食”,只能采取一种现实主义态度,看菜吃饭,而不能完全根据偏好来吃饭,这就是适者生存,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把基金经理们的投资业绩和巴菲特去比较,是荒谬和不公平的。至于将巴菲特语录当作巴菲特全部,更是一种幼稚。以此来教训我们投资人,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
作为现实主义的约翰·聂夫,曾长时间地被人贴上“逆向投资者”的标签,对此,他本人是极不赞同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逆向投资者,而是一个“低市盈率投资者”。作为低市盈率投资者,约翰·聂夫在中国曾经历过大起大落。2002年后的几年中,伴随“五朵金花”和中国股市的大牛市,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策略曾广受赞誉,有些基金经理人将他列为自己的最爱和最崇拜的对象。但是,近几年,在小型高成长股风起云涌之时,大批的低市盈率“蓝筹股”却一再沉沦,又引起了人们对低市盈率策略的怀疑——约翰·聂夫的策略是否已经过时了?
这样的疑问我也遇到过好多次,我的回答是:我们也许并没有完全理解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策略。举个简单例子吧:20世纪70年代,当“漂亮50”风靡华尔街时,约翰·聂夫也曾介入其中,但作为低市盈率投资者,他买的不是最风光的比如宝丽来、施乐等,而是市盈率最低的IBM,最低是什么概念?30倍!相当于当年华尔街股市平均市盈率的3倍左右!
我认为,要理解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策略,并把这种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投资中去,需要理解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是时代背景。约翰·聂夫执掌温莎基金的时代正是华尔街从“富人俱乐部”走向“人民资本主义”时代,虽然股市已开始热起来了,但总体上估值还很便宜,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还不少,这使他可以较从容地在低市盈率股票中寻找合理的投资标的,能够经常在市盈率4倍、5倍的股票中找到好股票。这也是时势造就英雄、环境造就行为方式的一种表现。因此,学习约翰·聂夫,也要像学习巴菲特一样,得其心而忘其言,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非得市盈率低到什么程度才买。
其次是对市盈率的理解。何为市盈率?这问题也许会被许多人笑话:做股票的谁不懂市盈率?但知道市盈率是什么东西是一回事,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是另一回事。从公式上说,市盈率就是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或者说股票总市值除以总收益。从专家的解释说,市盈率相当于“年”,10倍的市盈率相当于投资1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是,从投资的本质来说,市盈率相当于初始回报率。10倍的市盈率等于初始回报率为10%,20倍的市盈率等于初始回报率为5%。于是,就有了如下区别:同样10倍的市盈率,年增长10%的股票,收回成本的时间是7年,年增长5%的股票就需要14年。而同样的增长率情况下,买进的市盈率越低,收回成本所需的时间越短。
因此,在约翰·聂夫眼里,执行低市盈率策略的主要好处是有一个较高的初始收益率,对以后的利润增长率可有较高的容忍度,即便达不到预期的利润增长率问题也不太大。
其三是何为低?市盈率的低与高有相对和绝对2个标准。绝对的标准很容易理解:一只股票市盈率10倍,另一只股票20倍,前者肯定比后者低。但相对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1.不同的利润增长率,会形成不同的市盈率。一旦把增长这个函数引入市盈率高低评判,20倍的市盈率就不一定比10倍的市盈率高了。
2.不同的板块会形成不同的市盈率。比如目前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最低3.8倍,最高6.9倍;谷歌眼镜概念股的最低市盈率也要接近20倍。你如果是巴菲特,你可以不买这些股票,甚至可以说说“高大全”的风凉话,因为你可以从其他途径去获取收益,股东不满意又能咋样?大不了把伯克希尔股票卖了,对巴菲特的运作资金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你是约翰·聂夫,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错过了表现好的板块,就错过了2013年的盈利机会,基民不会提意见,但会选择赎回,你想把基金做下去还是不想做下去?约翰·聂夫买30倍市盈率的IBM,执行的依然是一种低市盈率策略,只不过他没有把IBM的市盈率和全市场平均市盈率比,而是和“漂亮50”中的其他股票比。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市盈率,不同的处境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3.不同的股票会形成不同的市盈率。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交易,在交易中形成对某只股票的价值判断和评估。于是我们就能看到,某些股票的市盈率常年处在几十倍的高水平上,某些股票的市盈率常年处在10倍以下的水准。如果我们承认发现价值是市场最本质的功能,那么,当一只长期平均市盈率为10倍的股票涨到15倍市盈率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被高估了;当一只长期平均市盈率30倍的股票跌到15倍市盈率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被低估了。
在所有的估值指标中,市盈率是最常用、最直观、最简单的,因此,从本质上,而不是从他在那个时代形成的条条框框中,准确理解、把握、运用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策略,可以为我们的投资提供更大的、更经常性的帮助。
因此,在进入正式讨论前,我们先把约翰·聂夫的七大选股要素罗列一下——
1.低市盈率;
2.基本增长率超过7%;
3.收益有保障;
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
5.除非从低市盈率中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
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
7.基本面好。
如果有时间或有兴趣,最好是把《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看上一遍,这样可以有一个大概印象和大致了解,方便我们下一期的讨论。
(作者为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