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写作,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品质?(上篇)| 头条
“研究写作” “公共写作” “事务写作” “专业写作” “公文写作”
○ 你对所做的事的理论定位;
○ 你对所做的事的意图阐明;
○ 你对所取得的成效的理论归因;
○ 你对所取得的成效的性质揭示;
○ 我的研究对工作带来什么实惠;
○ 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到进步;
○ 这一成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什么基础,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
○ 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方面的工作;
○ 我的工作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 我的工作实践研究为今后的工作在思维、思路和策略上提供了什么借鉴;
前 言
第一章 战略高层
战略高层由多个治理主体组成
治理主体之间的制衡
校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切割权力链
组织战略的管理
对组织边界的管理
第二章 教育教学一线
教育教学效益从何而来
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
学生成长责任中心
教育教学一线的结构
年级制
第三章 中层与中层管理者
区分中层和中层管理者
管理跨度
中层的组合方式与组织战略
从价值观到方法论
协商,寻求共同利益
第四章 支持人员
内部客户关系
客户类别
防火墙
支持人员以外的客户关系
第五章 研发平台
研发内容
研发机制
第六章 运行机制
促进支持人员履职
研发平台的运行
教育教学一线
战略高层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双线监督
第七章 组织能力
薪酬体系、荣誉体系与职级晋升机制
划小组织单元与责权利等边法则
预算管理
矩阵管理
竞合关系
核心价值观
第八章 组织变革
变革时机
第三空间,让正确的人上车
探索期的管理
组织再造
培育内心的哨兵
后 记
—
案例分析:
“战略高层” “教育教学一线” “中层与中层管理者” “支持人员” “研发平台” “运行机制” “组织能力” “组织变革”
教育的酱性
李海林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的味道,我会直接说,是酱味。育人如同制酱,教育真的有酱性。各位看官如若不信,且听我细说。
酱,最初并非调味品,而是一种食品。传说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即肉酱)。其加工方法,大致上就是将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匀,装进容器,然后用泥封口,放在太阳下晒若干天,待酒曲发酵,就可食用。民间还有速成法,即将肉和其他料搅拌均匀后装进容器,用泥密封,然后在地上掘一个坑,将容器置于坑中,上覆层土,烧干牛粪一整夜,第二天即可成。后来,人们发现不仅肉类,凡草木之属也都可以为酱,于是才有了现在用作调味品的酱。
小时候,我居于一江南小镇。镇上有一大型制酱厂,高高的围墙,仍挡不住从那里面飘出来的阵阵香味。大概是念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位新同学,他的爸爸即在酱厂上班。我随着他,就可以随意出入酱厂,看到了酱的整个制作过程。
酱厂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干净。一个大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与围墙外判若两个世界。豆子先要用水洗净,然后用大锅煮,煮熟后铺在大的簸箕里暴晒。院子里用砖头砌了许多台子,台子上一格一格,格子上放的就是簸箕。放眼望去,一遍白晃晃的。煮熟了的大豆是可以吃的,太阳下又放出一阵清香,我们难免想要进去拈几颗解解谗。但同学爸爸是绝不允许我们进晒豆子的园子的。想吃豆子,尽可以在煮豆子的地方吃,但就是不能进晒豆子的园子里用手拈着吃。“不搞脏了。”同学爸告诉我们,“豆子脏了,就做不成酱了”。做酱的豆子,不能沾一点脏物。
豆子经煮熟、暴晒之后,拌以佐料,则置入一大缸中,上覆以盖。余则静静等候。豆子在佐料和高温的作用下,独自完成发酵的过程。工人所需要做的,则只是看护。不让猫狗鼠虫侵入,不让雨水渗漏进去。每天,工人会稍稍揭开盖子,闻一闻。一方面是看看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正常,另一方面,其实是一种期待。期待那种酱才有的特有的香味,能如约出现。
我说教育如制酱,第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专为孩子打扫出的一片干净的天地。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专为孩子们打造的。它的目的,就是把孩子们保护起来,免受污染。在我的心里,教育首先是一个空间,把分散在各种复杂环境的孩子集中在这样一相对纯洁的天地里,暂时把社会上的一些污染源挡在校园外。孩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等到他成熟之后,他有了免疫力之后,再让他进入社会。但是在他成熟之前,他的免疫力形成之前,他随时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教育的目的,首要的,是为他提供一个免除污染风险的地方。曾经有一个理论,叫做“教育适应社会”。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教育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教育是社会的堡垒”,它就是要与社会相区别的,就是为了抗御社会的不良侵扰的。甚至,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社会是不干净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知道社会是不干净的呢?在孩子们尚未被社会污染的时候,让他们在干净的园子里待着,他们亲身体验着学校的平静和干净,他们今后走出学校,他们就知道了。照我看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如果教育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那干脆把孩子们直接扔到社会里去不就得了吗?那才是原生态呀。
所以,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保持教育的干干净净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把这叫做“无为教育”。在教育的意义上,无为即大为。照我看来,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所为太多,教育太想作为了。现在教育变成了一个“无边界”行业,社会的任何需求,最后都会挤进教育来,挤进学校来,挤进课堂里来。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说教育像政府、像企业,甚至像剧场,但是就是不像教育。我觉得,说的就是教育的“所为”太多,唯独忘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知道干净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即可。挤进来的东西太多,教育就不太干净了。事实上,挤进来的东西太多,里面就难免掺杂着许多不应该挤进来的、肮脏的东西。
育人如制酱,要的就是干净。现在教育太“污”了。
我说教育有酱性,第二个理由,说的是:制酱的人把豆子洗干净、煮熟后,他就不再直接干预酱本身的发酵过程。如果他过不了几天就去扒开酱缸翻一回,等不及就再加点什么,还不行就再煮一次,那这缸酱基本就毁了。制酱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根本就没有等的概念,恨不得今天灌进去,明天就出酱汁。在许多教育人心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孩子的身体和思想,都打碎了,放在一个模子里,使劲一压,出来个精致的理想人。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干的这样的事。第一是快,第二是直接掌控,第三是一个模样。
教育还是学学人家制酱家的作派吧。制酱家也不反对快,快总是好的,至少早出酱多出酱呀。但制酱家懂得,这个事急不得,急也白急,所以他们从盖上酱缸盖的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的心放稳了,把希望都寄托在酱料自己起性发酵上。他们懂得,如果他们直接干预,直接拿棍子到酱缸里去搅,那就破坏掉酱料们的起性发酵,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他们要做的,就是守护,防止不好的东西侵入到酱缸里去。他们相信,酱料是有性的,条件具备了,酱料起性发酵是个自然的过程。
我说教育要有酱性,就是要有耐心。现在教育太急的。一天都不能等。家长也好,管教育的人也好,教师、学生也好,都恨不得一夜之间见成效。我们不是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前几天发了一个规划,过不了几天,上面就来了通知,要求报成果。我也曾遇到过一个家长,他明确要求每个星期都要老师向他报告这一周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单词,完成了多少练习题。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学生也急起来了。学生有个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老师批评了一次,如果学生再犯,老师就耐不住性子,就会吼起来。学生呢?遇到题目做不出,就会急得哭,再做不出,就放弃了。教育是急的事吗?教育是一个过程,它一定要有一个时间长度。学生是种子,教育在向学生提供了土壤和阳光后,种子开始在阳光的作用下,吸取土壤里的养分。这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一定要学生自己完成,外界几乎起不到作用。这个最普通的道理,其实是教育最大的道理。现在的教育把这个最大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制酱家是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呢?不是的,制酱家要选料,不同的料,他就做不同的酱,这里面很有讲究。第二,要为制酱准备条件,要有干净的水,要有干净的合适的酱缸,要有干净的合适的酱缸盖。这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制酱家精心准备。第三,他要把豆子煮熟了,火候很难把握的。没煮熟豆子成不了酱,煮过头了不好吃。第四,要选择有大太阳的日子,要让酱料享受到充足的阳光。而且,如果阳光万一不足,还要想办法找一些替代的办法,甚至要烧火来烤。第五,是要防止不好的东西侵入制酱的场所。制酱的人,对侵入制酱场所的猫呀狗呀,甚至麻雀斑鸠这些不速之客是深恶痛绝的。
我们做教育的人要做的事,不正是这五样吗?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事业。这到底是指什么呢?所谓优雅,其实就是说教育要干净。所谓缓慢,其实就是说要等待,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而这两点,正是制酱的两个要求。我之谓教育要有酱性,是指:教育要干净,教育要等得起。
育人如同制酱,对学生,少不了蒸煮,但终究还是要等待豆子自身的发酵。此教育之至理也。
案例分析:
——校长个人对教育问题的观点、立场和主张;以达成改变读者思想观点的目的。
——介绍、宣传校长所在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以达成改变读者对校长所在学校的看法、态度和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