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功夫在诗外

写此文以祝贺自己已背诵诗词500首——题记

早就知道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曾在中学时自发结成兴趣小组,约定每天背一首唐诗,希望读多了通过模仿、转化、借用、引申,对自诩文学爱好者的自己是一种熏陶、一种积累。但终归没长性,很快就不了了之,甚至随着时间推移,以前会背的一些诗词也大多就着饭给吃掉了,剩下些七零八散的名段警句,也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去年清明节给父亲上坟,正赶上下着霏霏的雨,回来写日志用到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上网查释义突然萌生了背诗词的想法。正巧那阵子媒体报道笑傲《中国诗词大会》的邢台患癌农妇白茹云,她的经历让我很受触动,人家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文化不高,又有病在身,尚能寄情于诗词,登上央视舞台,我有一定基础,只要持之以恒也一定能行。

说背就背,先从简单入手,重拾记忆中依稀尚存的《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一天功夫就背了好几首。为了增强记忆,我在单位和家里各准备了一个本子,工作日利用午休时间抄写一首诗词,上下班路上反复背诵,熟记后晚上回家再默写一遍。亲手抄写是记忆的绝佳方式,抄一遍等于读好几遍的,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有一期的擂主选手,就是从小每天都抄写诗词。诗词记忆还要注重诗意理解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掌握了这些有助于寻踪追迹、上下贯通,所以我在抄写诗词时不仅把白话译文附在后面,还把作者介绍及重点词句的注释都写上。

受父亲影响,我对文字有着天然的喜爱,平时也乐于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熟能生巧,写得多了,自然就通顺流畅起来,早年成名欲作祟,试着投稿竟时有文字见诸报刊,至今已发表十数万字,但多为散文、随笔,对诗词却是一窍不通。我背诗词的初衷只是想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力求老了以后能够多一份优雅,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就算达不到那个高度,偶尔引用一下,为自己的文字增添些气质和美感也是好的。

所以我不奢望“不会作诗也会吟”,只希望“功夫在诗外”,通过背诗词为退休未雨绸缪,让以后大把大把的空闲有所寄托,让心灵在浮躁中恪守一份宁静。自开始每日一诗以来,至今已整整500天,共背诵诗词500首,不仅按计划完成了任务,也从中受益多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1、我近几年都是步行上下班,来回耗时近两小时,以前无所事事,要么数步数、要么看街景打发时光,现在边走边背诗词,不仅可以巩固背诵效果,而且途中过得很快,走起来也一身轻松,顺利时单程能背百余首,两三天便可把已背诗词温习一遍。

2、通过背诗词,了解了很多著名词句的出处,加深了对其含义、意境的理解,引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妥帖恰当。捎带着认识了一些生僻字,通过查字典、听朗诵等方式对把握不准的读法、读音进行纠正。

3、收看诗词、成语大会等节目,其中的题目竟大半能答上来,禁不住心生欢喜,尤其遇到选手不会而自己会的题目,就更是颇有些成就感;平时聊天、聚会、空间留评,偶尔秀两句唐诗宋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也能小小地得意一下下,为平淡的日子添几分涟漪。

4、厚厚的两大本手抄诗词,是我一年来的背诵成果,偶有正读书的晚辈来家里,我也借机教育他们一下:“你看我一把年纪了还天天学呢,你们正是知识积累期,更应该勤学不辍。”我还有一个小心愿,照这样坚持下去,等我有孙辈了,到时不用教,孩子耳濡目染就能出口成章。我倒不是非要孩子早早学这学那,只要能藉此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足够了。

5、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诗词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悟出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满腹经纶的大诗人,但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苏轼,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但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还几次频临被砍头的境地。如果他们遇挫折而不振、处逆境而自弃,也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诗篇流芳百世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较之他们,所有的困难和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不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不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努力让自己有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

随着数量增多,我所背诵的诗词从熟悉到生疏、从简单到复杂,以后年龄大了记忆力再逐渐衰退,要真正理解并牢记更多诗词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也许我不能够保证一日一诗的小目标,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了那份“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为了那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为了那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为了那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淡定……

在此特别感谢《樊登读书会》,我的每日一诗主要源于该APP上的“诗享家”,当然更要感谢把《樊登读书会》推荐给我的好友小孟,祝樊登读书会越办越好,祝所有热爱诗文的朋友“每天一首诗歌,唤醒清晨时光。”——后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