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俊 | 水壶的故事
往期回顾
作者:王致俊
春节快要到了,儿女们帮助整理家务时,女儿将放在厨柜里的旧军用水壶拿出来说:“这物件老掉牙了,放到这儿不用还占地方,留它干什么,快处理掉吧!”儿子则说:“这老古董是老爸的心爱之宝,还是留着吧!”老伴接着说:“这个绿漆军运水壶,看起来虽然不贵重,但是它为咱家做过贡献,特别是为你老爸出过力,弄年龄它比你俩都大啊,扔了实在可惜!”
听了他们的议论,再望着那熟悉的水壶,我心潮起伏,往日之岁月一幕幕犹在眼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军用水壶,陪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它跟随我走过红军走过的路;它跟随我经历了生活工作的酸甜苦辣,我和它确实有难解难分的情缘。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考试,我被组织择优录取到西藏工作。当时我只知道西藏是我国的一大牧区,除此之外,我对西藏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收拾准备进藏的行礼,本家的四哥王致敬来找我闲谈,闲谈中,我告诉他说:“我要去西藏工作了,进藏时间也通知了。”请他给我介绍一下西藏的情况,因我知道他当兵时走过川藏公路,而且他所在部队就驻扎在原西康省,与西藏隔江相望。四哥王致敬平时对我的工作很关心。他想了想给我介绍了三方面的情况。首先是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情况;二是西藏公路交通运输情况;三是西藏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情况。我听了以后,觉得这个地方有点神秘,但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临走时,一再嘱咐我上路时一定要多带点干粮和开水。我连声表示感谢!
过了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孝义旧城,跑了几个商店,最后在城关供销社买了这个军用水壶。心想解放军叔叔才能用这个水壶。上路时用它装水,既实用又方便,还耐磕碰。从开始进藏到西藏的工作中,它与我昼夜相伴,熬过了12个春秋。
记得那时候,从四川成都乘客车到西藏昌都,要走五天时间,每天清早七点出车至下午七点停车用餐,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这时,水壶就派上了用场,在客車上饿了,就拿出方便面放入碗中,端起水壶倒上水,待一会即可食用;渴了,就端起它喝两口;有时客车行至山顶,遇到跑冒滴漏,感觉冷了,就把它揣进怀里。在家里,小孩们感到肚子不适拉肚时,就把它放到肚脐上,胃返酸烧心时,就把它放到后心口,很快得到缓解。从此,我与它日夜为伴,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吃饭要粮票,副食凭证买的年代,有时排队晚了,连开水都打不上。那时的西藏,没有电,更没有天然气,伙房烧水做饭,用的是柴草、牛粪。遇到下乡,跑基层,我就提前烧好开水,装满水壶,带上奶粉、饼干才能上路。当我下乡回家,孩子们先找水壶,后迎亲人。那时的水壶在我家,人人欢迎,个个喜爱,确实风光了几年。
岁月如流,一晃儿女们都成家另过,我和老伴也早已退休,伴随我12年的军用水壶,也赋闲休息了,放在了厨柜的一角,逐渐被淡忘了。
睹物思情,望着被冷落的军用水壶,好像饱经风霜的白发老人,早已失去往昔的风华正茂。当年那个军用水壶上光泽鲜亮的一层绿漆,已被岁月的风尘冲刷的荡然无存。我告诫孩子们:这个水壶与现代新颖的保温杯相比,确实显得寒酸,当看到它就想起在西藏那段工作的艰辛岁月,可以说,它记录了咱家由贫困生活到丰衣足食的一段历史。如今生活好了,就遗弃它是不应该的,应当保存下来做个纪念。孩子们听了后,又将它悄悄地放回原处。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