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偏见而被欺骗|论科学与艺术
北京地区下过一场大雨之后的第二天下午,我去郊区的一个水库边玩。雨后的天空湛蓝,云朵洁白。我沿着偷偷钓鱼的人踩出的小路往靠近水的地方走。
不知不觉来到一片浅滩,遇到了几树开着一簇簇粉色小花的柽柳,感觉很亲切。如果是以前,我在这水库边上看到这种柽柳生长在水里,一定会非常不解。印象里这种植物只生长在戈壁盐碱滩上。我小时候生活在新疆,沙漠戈壁滩上这种植物非常多见,我们管它叫红柳。不过我前段时间恰巧认识了一位做海滩盐碱地治理的农业科学家,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不仅仅是沙漠地区有大量的盐碱地,其它原因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壤中本身含有大量的矿物和盐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这些盐分容易沉积在表层土壤里,造成土壤盐碱化。所以在水库边形成一片盐碱化的浅滩并不是反常的事。只不过下雨后水涨了,这片长有柽柳的浅滩暂时变成了一小片水湾。我仔细观察了地上其它植物,果然有我以前在盐碱地上见过的别的一些种类的盐生植物。
我故意拍了几张看不出拍照地方的柽柳的近景照片,想着发在微信朋友圈里跟他们恶作剧一下。
往回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遇到一个人赶了一群羊从水库边的草滩上路过。在离北京城非常近的地方看到羊算稀奇事,我又拍了几张羊群的照片。巧合的是,几个周围农家乐的游客骑着马从水库的大坝走过,背后是夕阳和群山,造成一种剪影的画面感并且看不出那马背上是游客。我赶紧抓拍了下来。
红柳,羊群,马的剪影。微信朋友圈晒出的三张照片果然立刻招来一片惊叹和问候。内陆的朋友惊问怎么突然去了新疆?新疆的朋友问我在新疆哪个位置,要请我吃饭。
当我澄清事实时,他们说我制造假象,他们还是不大相信我是在北京近郊的一个水库边拍到的这些照片。
朋友说我制造假象,是用词不当。应该说我编导的恶作剧很成功。恶作剧也应该算艺术创作吧。我的这次艺术创作是利用了科学的方法的。
回顾一下科学方法大概的模式:提出假设——数学或逻辑推演——实际验证——结论……
我的恶作剧过程是我通过一个实验验证了我的一个假设。
我的假设:我可以利用人们对事物的偏见欺骗到他们。
我设计了一个利用人们对新疆的偏见来验证假设。
我的逻辑推演过程:
1、人们有红柳生长在盐碱地的经验,还知道新疆有大片盐碱地,但他们不知道北京某些特殊地区也会出现盐碱地。
2、人们头脑里总是把羊群和马匹与草原关联起来,忽视了别的地区有别的方式养羊和马。
3、人们对新疆有戈壁加草原的深刻印象或者叫偏见,这些印象因为各种文艺作品而不断被强化,比如歌曲、绘画、摄影、影视剧。
4、人们形成了以下偏见:新疆=盐碱地+草原;红柳=盐碱地;羊群+马=草原;推论出偏见:红柳+羊群+马=新疆。
5、我把能契合他们头脑中形成偏见的“红柳+羊群+马”的影像提供给他们,他们就会上当受骗,以为拍照片的地方是在新疆。
实验过程和结果:我把在北京的水库边拍到的红柳、羊群、马的剪影三张照片呈现出来,看到的人果然上当受骗,以为我拍的是新疆的景物。我的假设在这件事上得到了验证。
结论: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偏见而被欺骗。
我讲这个用科学的方法创作了一次属于艺术范畴的恶作剧的故事,是想纠正人们对科学的偏见。
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莫测的理论。科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随时可以在许多领域应用的方法。在我们以前被强化的教育观念里,形成了对科学的偏见。比如认为只有应用到数理化知识的学科领域才属于科学可以应用的领域,而文学、艺术这些所谓文科类领域是跟科学毫无关系的。而实际上呢,科学的方法有时候在不经意间已经被我们在很多领域中应用了,并不是割裂开的神秘方法。
马兆远的《量子大唠嗑》里有很长的一节在讨论毕加索的画,那些插画非常有意思。不过他在讲的是科学与信仰的问题。嗯,我读完之后思索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更深一点的信仰与偏见的关系。我想这大约该是一本好书的标志,他会让你阅读之后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停留在作者呈现的本身。读者衍生的思想,让书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所以他说他写的是一本在生长的书。
【CC讲坛】马兆远:量子大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