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唱歌(外一篇)

·故人旧事2020·周日增刊·

我喜欢唱歌(外一篇)

作者:沈明

我喜欢唱歌,但却唱不好歌。后来才知道,我不是唱不好歌,而是根本就不会唱歌。而我人生遭遇的第一次尴尬和羞惭,竟就是唱歌!

那是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级末考试的时候,我各科成绩连续都是5分(那时学校实行的是苏联的五分制),正在自得甚至飘飘然中,忽然,我的“唱歌”成绩竟得了个3分——刚刚及格!我看着成绩册上那个“3”字,又羞又急,就拿橡皮一个劲儿地去擦,结果是“3”没有了,却把纸擦了个洞,回家后受到了父亲严厉的训斥,差点儿挨了巴掌。

直到上中学,我的“唱歌”这门功课成绩始终牢固地卡在3分和60分的边缘,一直就没能抬一抬头。

但是,我确实喜欢唱歌。看到有同学从地摊上买来的歌片(一种用相纸洗印出来的一些电影插曲),也打听着去买。尽管那时我还不识谱,但是看着歌片,我就好像听到了歌一样,很是陶醉。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了正儿八经的音乐课(小学上的叫唱歌课),我有幸学习到了一点儿乐理知识和简谱,让我大开眼界。我如饥似渴地把我存的那些歌片学唱了个遍,而且自以为正确。

可是,我确实唱不好歌。学校举行歌咏比赛(现在知道那主要是各班级的齐唱)时,我总是被辅导老师命令:在唱到某个段落时,只张嘴不准出声。我一直挺纳闷的,也很不服气,觉得我唱的也不比别人差到哪里啊?

直到后来,我有了录音机,当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我惊诧得心颤、气喘、头皮发炸!原来我发出的声音竟是这样的——男不男女不女的嘶哑不说,低不下来、高不上去,而且常常失真跑调!我突然想起了别人在听我唱歌时的那种悲愤欲绝的表情和神态,我的自信一下降到了零下。我太沮丧了!沉重的自卑感狠狠地砸在了我那可怜的自尊心上,发出绝望的尖叫。

但是,我仍喜欢唱歌。不敢大声唱,我就小声唱,甚至不出声地唱;不敢在公开场合唱,我就“向隅而唱”,而且如醉如痴地到处借来歌本歌片,自己抄下来学唱。

抄的主要是当时公映的一些电影歌曲,譬如《柯山红日》《芦笙恋歌》《草原晨曲》《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农奴》《刘三姐》《地道战》《东方红》《英雄儿女》等电影插曲,小小的日记本我抄了好几本。

文革初起时,妈妈害怕被抄家,把家里一些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包括我的那几本歌本,包了一大包,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偷偷拿出去丢了。直到现在,她老人家也记不起是丢在什么地方了。母亲今年92岁高龄了,头脑清晰,对过去的事情记得可清楚了,可唯独这件事,她老人家是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文革中期,学校“停课闹革命”,闹得一塌糊涂!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们都在闹派性打架,而大多数的同学都成了“逍遥派”,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好像就在那时吧,同学中间悄悄传唱起了“黄歌”,很是神秘却又令人向往。

我听到的第一首“黄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说实话,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且不说我当时会不会欣赏,反正就那新鲜就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好听!我一再要求那位同学反复地唱,直到把那位本来想显摆一下的同学给唱烦了……

记得当年,几乎所有的外国歌曲都被打成了“黄歌”,例如:《小路》《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多瑙河之波》《深深的海洋》《宝贝》《不要责备我吧妈妈》《美丽的哈瓦那》《送你一束玫瑰花》……至于中国的抒情歌曲,更是难逃其厄运。然而,越是高压之下,美的东西越是顽强。犹如石缝中的小草,当掀开了石头,你会惊讶于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和不屈!

那时候,人人好像都很羞于在人多的场合讲个话、唱个歌什么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第一当然是谦虚,其次就是怕说不好唱不好丢人现眼。不但个人是这样,集体也是这样。

那时开个大会晚会什么的,会前的会场上一般都要“拉歌”,各个团体互相点名让对方唱,对方一般都要在谦让几番后才出场。记得“拉歌”的口号有这么两句:“让你唱,你不唱,扭扭捏捏像姑娘!”

有一年,我们班开新年晚会时,同学们提出请某位老师唱歌。那位老师左推右辞就是不唱,大家不依不饶。没想到,那位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说:必须有哪位同学给她起个头,她才能唱。结果竟让那位老师“得逞”了,因为谁也不好意思站出来给老师“起头”。我想,如果放在现在,肯定不是这种结果。

我有个毛病,就是耳朵笨,歌再好、听的遍数再多,我也听不会。我真的羡慕那些一听就会唱的人,我的同学和同事里面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人。刚刚上演的新电影,人家看一遍就能把里面的插曲唱出来,而我就是不行,连着看了几遍也不行。我心里那个叫急啊!

每逢遇到这事,我只好央求人家给多唱几遍,甚至一句一句地反复唱,我就运用我那点可怜的“音乐知识”,用简谱一字一谱地记下来,回过头来再自己照着谱子唱,才能学会。当然,我记的谱子也就是个八九离十,谬误百出。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三句的那个升“发”和升“索”,我就写成了“3 6 76 3”。我就是这样可怜兮兮地记下了几乎当时盛映的所有电影歌曲。

当时朝鲜电影中,几乎每部片子中都有那么几首很好听的插曲,特别流行,如《南江村的妇女》《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卖花姑娘》《金姬与银姬的命运》等,还有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及国产电影《春苗》《红雨》《决裂》《创业》……

在下乡插队期间,我还记下了好多知青传唱的歌,如南京、重庆、西安等各地的知青之歌等,还记了好多知青歌曲但不知道歌名,例如:

“列车啊列车,你且慢行,让我再看妈妈一眼。妈妈,妈妈呀,我年迈的母亲白发苍苍……”

“孩子呀,你往日多健壮,如今瘦得多可怜!皮包着骨头焦黄的小脸,叫为娘的不忍再看……”

还有就是知青为宣泄压抑、迷茫、困惑、愤懑的情绪,自己胡乱改编改唱的歌,如:

“不是不喝酒啊,不是不抽烟啊,就是腰里没有钱!要是有了一分钱啊,先买棵烟来解解馋!”

“东方刚升起美丽的彩霞,我赶着毛驴去天山。腰里别着吹牛的葫芦哎,手里拿着日牛的鞭。吹一口葫芦甩一下鞭,库尔班大叔哎,你呀真勇敢……”

“香蕉苹果大鸭梨儿,茄子大葱西红柿儿,铁蚕豆来葵花籽儿,要喝凉的有汽水儿。萨其马、鸡蛋糕,不够吃的有面包……”

“我抽足了一口白面儿啊,滋儿的我就像神仙啊,明天干啥去啊?盼着还是下雨天儿啊……”

“一根白棍儿哟,上边有字儿哟;脚丫子夹着哟,腚眼子使劲儿哟!”

“我为什么不爱你?因为你是拉地排(车)的。只要你改行当了书记,咱们两个就登记。我的条件也不高,尼龙袜子两麻包,兰陵的车子罗马的手表,八个管儿的半导体……”

那时候,我们这些知青同学手里,几乎人人都有本偷偷用手抄写的歌本。说实话,那时候的歌也少,你还能抄得过来。到后来,那歌就多了去了,多得你都唱不过来了,也不用再费时费力地用手抄了。

而自从有了“卡拉OK”“练歌房”,好像这人一下子都大了胆了,不管会唱不会唱的、唱好唱不好的,都敢抓起话筒来上一曲,叫“一展歌喉”。尤其那好的音响,还真能为那些“先天不足”的歌残歌盲们(当然包括我)遮丑,反正放出来的声音早已不是你的声音了,但你却自我感觉良好。

一开始,大家还互相谦让一下,“礼让三先”;后来就不管这些了,有的人逮住机会抓住话筒就不再放下,所以被称作“麦霸”。虽然我也属于歌残一类,但天生的小书生气还是让我保持了一点儿矜持。所以,当在一些场合饱受歌残造成的强烈刺激时,我痛苦加倍,直至后来这种痛苦变成了一种悲哀。

退休之后,这种场合愈来愈少了。偶尔有朋友相约,也是低吟浅唱的多。点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外星人,浩如繁星的歌单上竟没有几首我还会唱的歌了。就连那些被标注为“经典老歌”的曲子,如《水手》啊,《萍聚》啊……都陌生得让我发愣。我这才蓦然发觉,时过境迁,换了“人间”了!正如某位知青大咖在网上说的那样:该谢幕了!

但是,我还是喜欢唱歌,自己“向隅而唱”,唱那些自己喜欢唱的老歌。反正是自娱自乐,又不在乎要别人听见,更不求别人听。关起门来,自己对着电脑点歌,对着电脑唱歌,还很陶醉,悠悠然竟忘我也!

我喜欢唱歌,这是天性。我不会唱歌,也是天性。随顺天性,自在自然,不亦说乎?

2020年8月8日

山东地瓜

“地瓜”这两个字,从词性上来说是个名词,指的是一种粮食作物,有的地方叫它红薯,也有叫它白薯、甘薯的。它地下的块状茎可食,味甜、性面,淀粉含量特高。地瓜耐干旱耐贫瘠、易栽培易管理,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亩产一两千斤那是小菜一碟。

当然,上世纪曾经有一个时候,大报小报上连篇累牍地说它亩产几十万斤,那是“放卫星”和政治需要,得另当别论。总起来说,地瓜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东西,尤其是灾荒年间,就连它的茎蔓和叶子都成了抢手的珍品。

由于它的种种“优势”,一度是我们北方人特别是山东人饭桌上的主食。那些年,饭桌上各种颜色的窝窝头里,颜色最黑的那种就是它,表面光滑、棕黑光亮、吃起来有点咬胶皮的感觉,于是它就得了一个“胶皮窝窝头”的称号。

想想那个时候,真是一百个不愿意吃它,甜不拉叽的,不是个正甜不说,还带着一股苦味;吃了它既不长肉,也不长劲儿,胃里还一个劲儿地泛酸水呖心。

可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却都稀罕起它来了。据说是由于改革开放了,科技发展了,地瓜的好多好多优势特点长处都给开发出来了。再加上人们用不着再使那么多劲儿了,嘴巴都吃腻了,身上的赘肉也增多了,观念当然就转变了,所以人们对地瓜就格外看好起来。

马路边上的烤地瓜已卖到好几块钱一斤不说,我还曾在超市里看到许多女孩子专门慕名来买“胶皮窝窝头”,并口口声声说它比巧克力还要好吃。我们单位上一个同事的娇姑娘,好不容易上完了高中,又好不容易参加了工作。上班还没一年,就因一次贪吃地瓜面煎饼,把胃撑破了而香销玉殒。

就这样,地瓜的人气一路飙升,并且还出口创了汇。我们家乡出产的炸薯条已经驰名海外,大鼻子们一个个爱不释手、条不离口,一个劲儿地竖大拇指头说“王豆腐(Wonderful)”。看起来,地瓜这玩意儿确实是个好东西。

可人们的潜意识往往很怪诞,再好的东西只要它多了,得来不很费劲儿,就拿着它不大当回事了。这也难怪,物以稀为贵嘛!那些年头里,地瓜在我们山东简直是太多了、太泛滥了,好多地方甚至都达到了曹子建“煮豆燃豆萁”的境界。老百姓做饭,锅里边煮的是地瓜干儿(没别的可食),锅底下烧的也是地瓜干儿(由于缺乏柴草,煤是更烧不起)。当然,这都是恍如隔世的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可山东的地瓜却由此享誉大江南北,知名度远远超过了烟台苹果莱阳梨。天南海北的人只要一提到山东,恐怕这第一印象就是地瓜。

山东人不但对地瓜情有独钟,而且对地瓜的内涵外延都还有了独到的研究和开发。就“地瓜”这词的意境来说,就在山东这地儿上得到了丰富的扩展。它融会贯通了山东人朴、憨、耿、实、木、愚、奴、癫八大神气儿,加上老实巴交的不服气、小鬼推磨的细盘算、呆儿呱唧的木头脑袋(和上海人比)、光棍打狗的家威风等等风味特产的精髓提炼,便浓缩成一种大家都心照不宣、只可意会神传而难以言表的生动鲜活的形象范例和行为模式。

但这种形象可不是好汉武松,也不是西门庆。它有点儿像武大郎,又有点儿像猪八戒,好中有坏,坏里也有点儿好,好坏搀杂着,不伦不类的。

比如说两个人的关系好,山东人就常说:咱地瓜俩谁跟谁呀?没说的;地瓜俩就是地瓜俩,打断了骨头筋连着哩!

又比如形容一个人笨,就常说:他这个人啊,呵呵,太地瓜了!

事情办得不好不漂亮,就说:他这个事办得太地瓜了!

再比如瞧不起一个人,就说甭理他,他是个地瓜!等等等等。

总之,这地瓜绝不是装疯的孙膑和卖马的秦琼,地瓜已经是被塞了一嘴马粪的焦大了。

经过这么一系列“形而上”“形而下”的多年打造,山东地瓜更出了名,山东人也更出了名,甚至连过去一向带有某种贬义地称呼山东人为山东佬、山东侉子的,也被替代成了山东地瓜。

嗨,山东地瓜还真有点意思!

明白了吗?

其实呀,地瓜就是地瓜的意思。

作者近照及简介:

沈明,笔名木雁、石头,山东济南老三届知青。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电视、儿童、小品等剧本作品。先后出版个人诗词辑选《木雁行白》,散文集《潇洒人生》(16万字),长篇传记文学《风雨写生——著名国画家张彦青传》(23万字)、《忠诚——济南空军医院原副院长王宝俊传》(36万字),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再版了补充后的《风雨写生——张彦青传》(50万字)。编辑主编过《丹青谱——山东省国画家传》《走向新世纪》《无愧岁月》等书籍。

(0)

相关推荐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我不是个闲人

    我不是个闲人 由于我一贯谦虚低调,人家问我在家干什么,我就说凑合着活呗.于是人们就以为我是个闲人,而且寂寞无聊,是个聊天的好对象. 一个多年前一起上过课的朋友辗转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和我接上了头.她说她 ...

  • 阳光下的手抄歌本

    阳光下的手抄歌本 作者 蒙鹏 十四五岁,是一个稍稍懂事,而又无忧无虑的年龄.而我,却在家庭的变故中,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留下淡淡的忧伤,还有幸福的回忆. 村里家家从事古法造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出 ...

  • 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五)

    知青小事 王学谦 下栅王三,官名,王培蕾.点上不少人应该认识,(章霍生.章沁生姑舅)和我关系不错.偶尔在他姐家发现本<中外名歌三百首>我带回点上,一时间大家传阅翻唱,倒也开心不少.前苏联歌 ...

  • 张玉波| 抄歌本

    谁的青春不多彩!谁的青春没梦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诗以言情,歌以言志.我们这代人的时尚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而是抄歌本与抄诗本.我们的偶像不是周杰伦不是李宇春,而是以&quo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五集

    红薯(五) 同学们有了下饭的萝卜"咸菜",高粱米饭吃起来就顺口多了.但是,解冻后的咸萝卜却像海绵,咬在嘴里软绵绵的,难吃极了:可又没有别的菜,再难吃也得吃,总比没有菜强. 青年点的 ...

  • 散文||我喜欢(外一篇)

     我喜欢 远山|| 云南 我喜欢在四月娇柔明媚的春光里,闲庭信步.看麻雀啄米,听乳燕吟唱! 请软绵绵的暖风梳一梳缠卷的长发,让斜阳的余晖洗一洗俗世的目光! 看田间地头,花事正繁,勤劳的蜜蜂穿梭丛间,嬉 ...

  • 情似流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出开心快乐……(外一篇)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 ...

  • 张富群‖我喜欢雪松(外一篇)

    (一)我喜欢雪松 我喜欢雪松那茂盛针状的深绿色叶子.叶子茂盛显示出它的生命活力,夏季里,它用针状叶子吸收阳光,因为叶子显针状,所以它不贪婪,点点滴滴地吸收生命的营养:秋冬时分,当那些大片叶子凋零的时候 ...

  • 【简心秘方888】我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外一篇)

    编者按: "简心"的秘方,就是"幸福"的秘方."大道至简",反过来"至简中存大道"."简心秘方888" ...

  • 【签约作家】游宇|密 码(外一篇)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密  码(外一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那个闷热夏夜,身体健朗.精神矍铄的本家三爷的平静叙述却让我魄动心惊了多年. 随着南溪.金刚台.鸡鸣河.英山.黄安.金 ...

  • ​索长福:重聚(散文•外两篇)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乡土文学】龙川河||贺 喜(外一篇)

    贺 喜(外一篇) 文/龙川河 1980年高中毕业回乡那会儿,我只有十七周岁,但年长的同学们到了结婚的年龄,农村说亲的早,陆续举办结婚喜事,为此,要好的同学们相约一道去贺喜,成了一项重要活动.贺喜本就是 ...

  • 匡天龙《兵马俑坑》外二篇 | 悠然《诗配画展》

    作品   兵马俑坑 一排排一对对列成方阵 着短褐披盔甲威严逼人 操戈执弩所向无敌 战马萧萧战车拚磷 遥想秦王当年的雄风 以不竭的源流 深刻地哺育了小麦稻谷和鲜花 又以博大与深沉 催生了号子船歌和诗 统 ...

  • 【推荐诗人】张红艳|站在春天里,不说话(外一篇)

    诗人简介 张红艳,笔名小草,1962年出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农场,现居住河北省廊坊市,本人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学习,是一个在文字海洋里舞蹈的人.平时,喜欢养花,旅游,唱歌跳舞爱好广泛.愿和平台的各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