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三十问(一)
郭道胜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我们运用“否定之否定”理论学说来界定,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去掉无效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单调的、缺乏情趣的、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方式,如灌输式、作秀式、磨时式的教法就应该必须去掉。有效教学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浓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教”的不苦,“学”的不累,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在更宽泛意义上理解“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有效教学”有不同的理解。从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有效教学”至少经历了三种追求:一是扩充“教学规模”,并以相应的“教学程序”维持的“教学规模”;二是挑战固定的“教学程序”进而形成某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三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系统“设计”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讲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思路。
2、什么是无效教学?
“无效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是零效率的教学。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上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造成了目标不明确(虚化),内容不集中(泛化),活动形式化(表层化),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边活动和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
备课过程中的无效现象:(1)写备课本为了应付检查;(2)照搬名家的教案;(3)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现象:
1.无效讲解:一些简单易懂问题,学生已懂,本不需要讲解,却在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并且使学生失去了集中精力听课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问题,不能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不明不白,学习效果极不理想。
2.无效提问:一是提问的问题不够明确,使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学生莫名其妙,老师也很尴尬;二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属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思维价值不高,反而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无效讨论:实施新课改后,上课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所以备课时经常会安排一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课堂讨论,但实践发现,有些讨论效果并不好:有的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有时候讨论的题目和学科的重点问题相差甚远,讨论了一通,却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作用。虽然目前提倡教育不能太死板,应多元化,多方面涉猎,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好钢需用到刀刃上,课堂时间应用到解决重点问题上。还有在讨论过程中只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很多的课堂讨论,分成讨论小组,看似一片热火朝天,实际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有学生借机聊天侃大山,或者有的学生该干什么干什么,根本没搭理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正回答时小组出答案,让学习较积极者说一下答案就都知道了,这样使得真正参与讨论的人数很少,甚至不到一半。
(4)课堂管理不力: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个班级,有的老师上课很顺手,而有的老师却总是在课堂遇到学生制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睡觉,而在其他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或者在一些有经验的有威信的老教师的课堂上教学秩序很好,而在一些能力差的教师的课堂上却会出现随意说话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因为掌控不了课堂而被气得掉下眼泪。这都与课堂管理有关。
(5)无效练习: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存学编》),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一些练习的设计重复、单调、乏味,机械训练,缺少创造性,挫伤了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作业成了负担、累赘,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抄作业现象很多。目前作业设置的最大弊端是经常无效、低效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直接威胁着我们的教学效果。
总之,出现无效教学的原因有这么几点:(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非重点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2)教师本身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的有效设计有待加强。(3)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即教学的主体没有动起来。
3、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和“无效的教”?
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有赖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它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这样就实现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也让学生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而实现双基和智能上的增进。第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这样就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体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陶行知先生1919年回国时,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他反对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当作书架子、字纸篓的“只会教书”的做法。他的经典名句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表现,教师不得要领,上课冷漠无情,枯燥无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表现,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书本知识,这就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陶行知先生也非常反对这种死气沉沉的僵化的教学,他说:“教学做合一”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他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经过多年的课改培训和实践,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不得要领”的情况已少见了,但冷漠无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情况则是经常见到的。有的教师从上课到下课,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始终是一副面孔、一个腔调,没有任何程序的变化,没有一点语调的起伏,课堂教学死一般的寂静,学生很反感;有的教师激情是不少,但他从上堂讲到下堂,始终是“一言堂”,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给学生任何机会,是真正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还有不少教师虽然注意到了课堂的互动,也有提问和探究,但深度不够,选取的问题没有“张力”,都是一些简单的答问,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作用不大。这几种情形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4、如何认识有效教学的几个观念问题?
(1)时间效率观念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教师上课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在课前课后占用大量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只注意提高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效率,忽视了另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教学时间效率,从而使部分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明显偏少,损害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代替学的多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人,“搞大运动量训练”,总是能获得“高分数”的。
(3)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缺乏整体和长远的教学效益意识。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就不仅要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如果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一些肤浅的知识,虽然也能在有些考试中体现出教学的某种有效性,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看,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