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两朝帝师的山水玄机(下)
如诗如画的“常熟画轴”里,隐藏着别样的“山水”玄机。
其一,一山独高的虞山,何以有如此大结?
常熟境内陆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之间,局部地段仅为2.5米。放眼四周,方圆数百公里范围难见一山。海拔263米的虞山,卓然端立,一山独高。
堪舆术认为: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一山耸立的虞山,显然不能以“独山”论之,其堪舆事实之内在依据何在?
其二,真龙大结的虞山,脉来何处?行踪何度?
独此一山却不以“独山”而论的虞山,局部确有磅礴展势之形,不乏雄伟壮观。但终究地处平洋,江水隔断,四周低平。
从堪舆角度探究,其龙从何来,脉向何处,如何结作?
其三,江河湖海之水与独立毓秀之虞山怎样组合?
虞山,身处江南水乡,四周水网如织:其近有尚湖、望虞河,其远有圩湖、官塘、藕荡河、昆承湖等,再远有自西北向东北而流的万里长江,更远有太湖和东海。
从近情形态看,虞山与尚湖、望虞河为相对完整的局部组合;而从更深远的层面看,江河湖海与虞山相互作用,这是怎样的一幅堪舆图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其四,虞山翁氏阴阳诸宅与发越时空之点如何偶合?
世代聚居、家族集葬的翁氏诸宅,谁系根本、核心的大结之作,各点之间关系如何?翁氏源远流长,为何偏在翁咸封后百年之中到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常熟翁氏自其四世祖翁瑞昌显始,发越顺序由二房、大房而到三房,翁同龢一脉系从其他房过继而来,其“偶合”中隐含着怎样的玄机?
其五,常熟一地多水少山,为何寡闻富显,频见文昌?
按一般堪舆原则,水主财丁。聚居、集葬水乡的翁氏,“不见”其富,反以贵现,尤以文显。
不仅翁氏如此,纵观常熟一地,亦颇情似。元末明初至今,常熟富迹鲜有,而文昌之盛,堪为一绝。
其琴,有“虞山琴派”。发于元末明初,成于明末的“虞山琴派”,以徐梦吉、陈爱桐、陈星源、严澄、徐上瀛为代表;三百多年来,弟子云集,名家辈出,及至当代,仍有吴景略、吴文光、李祥霆等诸多名家,在中古琴领域成就卓越,影响巨大。
其画,有“虞山画派”。常熟之画,可溯至元代,自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因《富春山居图》为世人熟知的黄公望以降,“虞山画派”名重一时:从明代周之冕,到清代有“画圣”之誉的王石谷(王翚),再到吴历、杨晋、黄鼎、马之驭、蒋延锡、蒋宝龄等诸多名家,可谓卷里江山,织绵绘秀。
其书,翰墨留香,文气昂然。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为最。
翁同龢 像(来源:hi.baidu.com)
两朝帝师翁同龢,《清史稿》等文献称其书法“自成一家”,“为乾、嘉以后一人”,“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珍。
文脉昌盛、人文荟萃的常熟,名人辈出,有如群星闪烁:
除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画圣王翚、帝师翁同龢,尚有吴文化始祖仲雍、明末清初八大才女柳如是、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
此外,自唐开成五年(840)至清同治二年(1863),常熟一地即孕育了八位状元:陆器、周虎、孙承恩、归允肃、汪绎、汪应铨、翁同龢、翁曾源。仅清一朝,一地便出了6位状元,其中有2对是叔侄状元(汪绎和汪应铨、翁同龢和翁曾源)。
新中国成立后,常熟产生了2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居全国县级市榜首。
凡此种种,堪舆玄机何在?